-
1 # 沒事鬧著玩
-
2 # 墨臻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它和萬里長城並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兩項工程!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途徑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兩市四省,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800米!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曆朝歷代的漕運要道,它加強了南北交通,鞏固了帝王對全國的統治,增強了對江南地區的發展,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起到重大作用!它還是糧運要道,在戰時南方糧食可透過京杭運河極快供給北方戰場!
-
3 # 迷途燈芯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逶迤蜿蜒,一路南下,穿海河、越黃河、經淮河、跨長江,直抵杭州;途經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總長達1700多公里。幹百年來正是這條古老的河流,為我們華夏民族提供了舟楫之利,使我們祖國東部地區的經濟文化得以迅速發展。也正是這條人工長河,在它流經之地,灌田排澇、淤土造田,使萬頃鹼灘成沃野,千里沙原變糧川。就是這條千古長河,造就了沿岸無數的都市城鎮,猶如點點珍珠灑落在沿途各地,使長江、黃河下游地區成為商賈雲集、物豐糧足的繁盛之地。可以說,京杭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曾起到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今天,當厚重的史卷被輕輕翻開的時候,古老的運河水彷彿又汩汩作響,開始了它對逝去歲月的述說……
在距今兩幹多年的春秋時期,人們就逐漸懂得了修鑿河道、引水通航的意義,利用船舶航運可以解決長途運輸的困難。到隋朝大運河修通前,江南各地已出現了許多人工河道,而隋煬帝下令修鑿的大運河,正是在這些運河的基礎上,利用長江、黃河等段河道,又新開通濟渠、永濟渠並將各段連線而成。
隋朝建國後將都城設在長安(今西安),為了解決衣食之需,每年必須從各地,尤其是江浙一帶調運大批的糧食、布匹等物資入京。這在當時運輸手段十分落後的時代裡,僅靠驢馱馬拉遠遠滿足不了大規模運輸的需要。因此,交通不便幾乎成了危及隋朝統治的一大難題。
隋朝建國後的第四年(584),隋文帝命令大將宇文愷鑿渠,在長安附近的渭水南岸向東利用漢代所修的渭渠故道,重新拓寬並進行裁彎取直的改造,直抵潼關後進入黃河,稱為廣通渠。這段河道打通了長安與洛陽的交通障礙,加強了兩地的聯絡。
隋文帝死後,他的兒子楊廣(即隋煬帝)繼位。大業元年(605),隋煬帝徵發百萬民工開始修鑿由洛陽以東的板渚到淮河沿岸泗州的通濟渠(汴河)。這條渠道是利用兩漢時修鑿的汴渠故道和秦始皇時期大將王賁為水灌大梁而開鑿的梁渠,並向東繼續開鑿,經陳留、雍丘(今木巳縣)、襄邑(今睢縣)、寧陵、宋城(今商丘)、永城到泗州(今盱眙北洪湖中)而注入淮河,全長1000餘里。與此同時為溝通江南運河,在淮河南岸山陽(今淮安)至揚州西北的邗城,部分地段利用以往邗溝故道,開鑿了150里長的運河,仍稱為邗溝。這條河途經博支、射陽二湖(今寶應、淮安以東)入界首湖,又經武廣、陸陽(今高郵南)到邗城入長江。這條運河雖短,但它的重要性卻不亞於通濟渠,它是溝通江南運河與通濟渠的紐帶,是長江與淮河間的唯一通道,是南北舟船往來的必經之路。
在長江南岸以東的諫壁鎮是江南運河的入江口。這條運河由此向南直抵杭州,全長達800餘里。它是自春秋時期就開始修鑿,到隋代已穩定通航的人工河流。為了確保運河全線暢通,通濟渠與邗溝修通後的第二年,隋煬帝又下令對江南運河進行大規模的疏浚、擴充套件工程,使之加寬加深,從此江南運河成為中國東南地區連線長江與錢塘江並與大運河其他航道相統一的重要航道。
由洛陽向東南的運河修通後,為了向東北大舉征伐高麗。隋煬帝又開始了修鑿北方運河的工程。大業四年(608),隋煬帝下令徵發百萬民工,由洛陽向東北直到薊城(今北京附近)修鑿了永濟渠。這條河道是利用自然河道修鑿而成,它由沁水下游鑿渠與淇水相通,又連線衛河,自衛河向東溯漯河北上直抵薊城。永濟渠修成後,隋朝都城長安才真正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形成了以黃河為基幹,向東南、東北呈扇形張開的交通格局。東南經通濟渠、邗溝,入江南運河可直達杭州,東北由永濟渠可直達涿郡。
經過6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大運河終於全線貫通,這條長達5000餘里的人工長河,在當時全程分為四段。海河與黃河間稱為永濟渠,黃河與淮河間稱為通濟渠,淮河與長江間稱為邗溝,京口至杭州間稱江南運河。這時的運河與我們現在地圖上的京杭大運河的線路有很大差別,尤其是北方的運河,經元朝大規模的整修改道後,才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我們的先民以辛勤的汗水和聰明的智慧造就了京杭大運河,而大運河則以它寬闊的胸懷和無盡的能量給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以豐厚的回報。在它長達4000餘里的流程上,如星星點點一路播灑,造就了無數的碼頭、集鎮和城市,使商貿日益發展,人民日漸富裕。也就在貫通南北的大河兩岸,大片的農田有了豐富的水源,貧瘠的土地經河水的灌溉,荒野成腴地,莽原變桑田,亙古沙澤成為富庶之區。京杭大運河改變了我們中華大地的自然環境,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由此而得以大幅度提高,歷朝歷代也因此而增強了經濟實力,從而極大地促進社會歷史的發展。
長江以南自漢代以來就發展成為中國“富甲天下”的發達地區。到隋朝大運河修通後,隨著交往的擴大和農商各業的進一步發展,在大運河沿岸興起了許多集市城鎮,其中最為發達的是杭州、蘇州、鎮江、揚州四個城市。大運河最南端的杭州,在隋朝以前是個僅有1.5萬戶人口的小鎮,大運河貫通後,這裡很快就成為江南各地貨物北上的集散地。隨著四方商賈的雲集,杭州城內各種行業迅速發展起來,城市規模也日益擴大,到唐朝中葉這裡京杭大運河僅店鋪就有3萬餘家,港中停泊的商船綿延20餘里,已是相當繁華的東南名郡了。到宋朝時,杭州城已有人口120萬,擁有400餘種行業,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地處江南運河中段的蘇州城,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大運河開通後,隨著交往的擴大,到唐朝時已迅速發展成工商繁榮、名揚天下的江南大都市。到北宋時期蘇州城市經濟相當繁盛,運河中船隻往來如梭。當時的蘇州堪為“風物雄麗為東南之冠”的工商重鎮。地處江南運河長江口岸的鎮江,由於沿江近海,加之運河與南北相連,交通發達,唐宋時期這裡已是運河與長江沿岸重要的商業港口城市。造船、冶鐵、制繩、木材加工以及紡織業的工場、作坊星羅棋佈,城中商業區都分佈在城西北運河沿線。揚州城位於長江三角洲的北端,是運河與長江交匯的要衝之地,是南來北往,西去東下的交通樞紐。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揚州在運河開通後的幾十年間就已繁榮富庶、商賈雲集,被稱為“天下第一”的著名城市。唐宋時期各地富商大賈從四面八方湧向揚州,南北商賈在這裡互通有無,交易各種商品,揚州在唐宋時已成為國際性的商業都會。
古老的大運河在它流經之地曾造就出無數的城鎮都市,成為千里運河上的閃閃明珠,它們曾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伴隨著京杭大運河的興盛而發出耀眼的光輝。今天,隨著京杭大運河的再次開通,這些閃光的明珠必將連成新的運河經濟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龍身”而騰躍於中華大地。京杭大運河——這條曾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統一而竭盡全力的人工長河,必將會再現輝煌。
-
4 # 可樂冰氣泡
首先,京杭運河的開鑿雖然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因為在古代的時候,路上交通沒有那麼發達,沒有現在的汽車,火車的多數都是靠馬運輸,再加上水上運輸,但是京杭運河的開通,極大促進了水上運輸,南北交往更加密切,經濟往來也逐步增加。再就是京杭運河沿線的一些城鎮也變得更加發達。受經濟往來的影響,給這些地方帶來更大的商機。
其次,京杭運河的開通,有利於水的運輸,大家應該也都知道,無論是降水還是河流分佈都是不均衡的,所以京杭運河的開通可以調節水的分佈,像南水北調這樣的大工程,藉助原有的京杭運河,使工程的進展更加便利,也能夠有效緩解南澇北旱的局面。總而言之,京杭運河的開通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有巨大作用的。
關於這一問題的介紹就先到這裡了,希望大家對於京杭運河作用有更多的瞭解,也希望大家能夠以此為結尾。
回覆列表
兩千年的南北大動脈,耗盡了隋整個朝代的國祚,滋潤了後世的王朝。有了京杭大運河,江南的魚米就能順水北上,北方的物資也能南下,也促進了南北的物質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