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淺淺baby很可愛

    夷陵之戰背後的真相:蜀軍比吳軍少 兵種單一致慘敗!

    在三國時代,有三場改變局勢的大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手挫敗了曹操一統天下的企圖;而夷陵之戰,標誌著三國鼎足之勢的正式形成。 作為三場戰役中的最後一場,夷陵之戰經過《三國演義》的一番“加工”,給人的印象一直是東吳以弱勝強敵蜀漢的經典戰例。然而根據歷史記載,這場戰爭非但不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在具體細節方面也和我們一貫以來的認知大相徑庭。 夷陵之戰發生在221年,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孫權。發動這場戰爭,是蜀漢的政治、軍事部署之一。剛剛建立新“漢”朝的劉備,希望趁著曹丕篡權、急需穩定內政的空檔期出兵,一方面可以擴充套件領土,一方面挽回國家和自己的威信。 面對來勢洶洶的劉備,孫權派遣使者前來請和,氣勢正盛的劉備自然不肯答應。無奈之下,孫權一面與曹魏達成短暫的和平局面,一面派陸遜迎戰。 當時對敵雙方的兵力究竟是怎樣的呢?按照《三國演義》裡描述,夷陵之戰陸遜以五萬軍隊打敗了劉備七十萬大軍,這顯然是十分誇張的。 在正史《三國志》裡,並沒有對劉備此次出兵數量的記載,但是在《資治通鑑》中有這樣一段話:“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阿等於巫,進軍秭歸,兵四萬餘人,武陵蠻夷皆遣使往請兵。”這說明當時蜀軍只有四萬多人,加上所謂的蠻夷兵,最多也就五萬人。 對於東吳方面此戰的兵力,《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稱,“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由此兩段記載不難看出,夷陵之戰參展雙方兵力相當,在軍士數量方面,蜀軍還略遜吳軍。與吳軍相比,劉備的兵力不僅不足,而且在兵種上也非常的吃虧。關羽失荊州一役,將劉備多年來積攢的荊州精銳水軍消耗殆盡,而他割據的益州又不擅產水軍,不能很好地補充水軍兵力。因此在夷陵之戰中,久經沙場的劉備儘管選擇沿著三峽一線進軍,但他只能派黃權等將士領水軍屯兵,而自己帶領著擅長山地作戰的步兵,放棄從上游水陸並進的進攻策略。 假象如果當時蜀軍的兵力足夠,尤其是擁有強大的水軍,水陸同時進攻,由水軍急進實施迂迴,那麼還是有可能在短時間內重奪回荊州的。當然,歷史顯然是不能假設的。 夷陵之戰初期,劉備軍隊靠著氣勢和益州兵擅長的山地作戰的優勢一路高歌猛進。但隨著戰事的深入,戰線逐漸拉長,由於缺乏有力的水軍,劉備後勤補給也變得越來越困難,實際上此時已經露出敗像。 面對急於求成的劉備,東吳軍隊則在年輕主帥陸遜的率領下與蜀軍僵持在猇亭,僅發生小規模的摩擦來試探蜀軍當前的戰鬥力。 從公元222年二月開始,交戰的雙方在猇亭耗了半年多,不能再進一步的蜀軍開始變得銳氣盡失,意志消沉,此時吳軍的總攻便開始了。這場戰役吳軍的進攻方式基本上和三國演義當中的描述相近,陸遜利用了氣候炎熱和蜀軍紮營周邊環境易燃的特點選擇火攻。但是三國演義裡說這一把火燒了劉備七百里的大營,顯然是誇張的。

    照《三國志•吳書•陸遜傳》記載,這一戰當中,吳軍破了劉備四十多座營盤,蜀將張南、馮習和胡王沙靡柯戰死,多名將官投降。在江北駐紮的黃權,也因為後路被斷,進退無路投降了曹操。 進軍的時候,劉備利用了自上而下的地形優勢;而撤退的時候,這種優勢就成為了劣勢。但是,遭此大敗的劉備還是展示了一名“老司機”的本色。他先是引兵在馬鞍山堅守,而後趁著夜色撤退,並且燒燬鎧甲阻擋追兵,最終逃進白帝城。 而取勝一方的吳軍統帥也並沒有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冷靜地判斷了自己的實力與魏國的虎視眈眈,主動放棄進攻白帝城,保證三分天下的局面,並不是像《三國演義》小說中一樣,被諸葛亮擺下的“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的八陣圖所阻擋。 這場戰役之後,蜀漢元氣大傷。而孫權再次向劉備求和時,此時的劉備沒有了拒絕的理由。心力交瘁的劉備於次年去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歸屬諸葛亮,而諸葛亮也重新與東吳建立同盟,魏蜀吳三國出現穩定的對峙局面。 縱觀這個夷陵之戰,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劉備在此次戰役當中指揮並沒有很多失誤之處,他的失敗更多的是來源於自身軍隊實力的不足,而在《三國演義》中,這場失利的所有“黑鍋”都由劉備一個人背上,這就是小說裡描繪的歷史和真實歷史的差距。 由於小說、戲劇等民間文藝的影響,人們對於三國曆史的認知也產生了很大的偏差,曹操是個大白臉的奸臣、關羽溫酒斬華雄、劉備是漢獻帝的皇叔……這些謬種一直在流傳千百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 2 # 江葉叔叔讀歷史

    江葉讀史,不請自來。夷陵之戰,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 。官渡之戰成就了曹操,赤壁之戰成就了諸葛亮,而夷陵之戰成就了陸遜 。夷陵之戰為何會失敗呢?且聽江葉細細道來。

    戰爭背景

    話說,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守北方,孫權奪取江陵等地,劉備借南郡而取益州等地。孫權因為劉備久借南郡不還,所以派人奪取了荊州其他三郡。此時曹操攻擊了漢中,劉備速與孫權修好,商定荊州三郡歸吳,南郡等歸蜀。後,劉備北取漢中,關羽水淹七軍。曹操感到壓力很大,便修好孫權,勸他趁機取劉備後方。因為南郡位於建業上游,直接威脅很大。所以,孫權偷襲荊州,殺關羽。這樣一來,就大大打亂了蜀漢的計劃,陷入被動。

    南郡,是蜀中與外界的唯一陸上通道。本來,蜀漢計劃,坐擁蜀中,扼南郡,待積攢實力後,從南郡即可北上也可東進,以圖一統。但現在,南郡一丟失,蜀漢只能憑藉群山,割據一方,失去了一統的主動權。所以,劉備急於開戰,尋找出口。在公元221年,劉備剛剛稱帝三個月,就傾全國之力,以為關羽報仇為名,率七十萬大軍,進攻東吳。所以這是出於戰略考慮,也是為了打擊東吳。但事實證明,此次作戰,確實有些操之過急了。

    失敗原因操之過急。這裡的急,有兩個意思。第一是,開戰過急。蜀漢要想一統,取出口是必然,但問題是先積攢夠實力,再一舉出擊,成功率高嘛。當時,蜀中不管人力還是物力,都不是很多,實力不高。一眾大臣,包括諸葛亮都勸不要貿然出擊,劉備一意孤行,倉促出擊。第二是,急於求戰。這沒辦法,這是由蜀軍的戰略目的決定的。蜀軍出擊就是為了奪取荊州幾郡,佔據出口。所以,蜀軍必須速戰速決。陸遜也正是利用這一點,戰爭初期,堅守不出,哪怕連丟幾座城寨,以此消耗蜀軍的銳氣和實力,同時助長蜀軍的驕傲自大之氣。因此,到了後期,蜀軍的銳氣和實力消耗過半,蜀軍上下驕傲自滿,以為東吳不堪一擊。結果,輕易中了圈套,而後被一擊而潰。紮營失誤。由於東吳堅守不出,蜀軍一時又進展不大,但此時正值酷夏,烈日炎炎。劉備因為一開始的勝利,輕心大意,認為東吳不會出擊,把大營紮在了深林之中。就是這一點,被陸遜抓住機會,火燒連營,功虧一簣。輕敵自傲。當時,東吳老將凋零,無心作戰。所以,劉備一出擊,孫權便派人求和,但劉備志在必得,置之不理。最後,孫權派出了年輕的陸遜。實話說,陸遜與劉備這些久經沙場的老手相比,確實有些生嫩。所以,在聽聞陸遜出戰後,不屑一顧。而陸遜,在一開始,面對氣勢洶洶的蜀軍,確實沒什麼辦法,只能連結數道營寨,以此拖延蜀軍。戰爭開始,蜀軍連克數道營寨,這進一步證實了劉備關於陸遜是個菜鳥的判斷。東吳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但這個時候,劉備失誤出現。對陸遜太過輕視,認為吳軍會一直堅守,千里連營,被陸遜抓住機會,火燒連營,成就了又一名將。
  • 3 # 淡墨淺白

    夷陵之戰的失敗,野禪認為可以從蜀吳兩家勝負點分析。

    蜀敗:

    一,蜀國內部意見不統一。諸葛亮,趙雲均反對對吳作戰,劉備一意孤行。

    二,五虎上將,只剩下趙雲一人,蜀華人才匱乏。關羽的失敗,蜀國失去了僅有的水軍,從而不能水陸兩路齊頭並進。

    三,劉備軍事能力有限,身邊缺少優秀的謀士,從未獨立指揮過如此大規模的作戰。

    吳勝:

    一,以逸待勞,佔據了地形優勢。

    二,軍事奇才陸遜指揮,吳將都沒看破,劉備讓吳班的誘敵之策,唯獨陸遜看破。

    三,外交勝利,孫權和曹魏結盟。劉備因為是繼承漢室自然和曹魏敵對。孫權可以全力對付劉備,劉備卻需要派黃權約一萬五千人,防衛魏國。

    探索三國曆史請關注:張野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又到了減肥的季節,說說你的減肥妙招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