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旺旺微言
-
2 # 觀史以明智
諸葛亮殺魏延在三國演義裡寫的很精彩,諸葛亮覺得魏延腦後有反骨,自己死後就會反叛,於是提前設下計策。城下魏延囂張的大喊三聲,誰敢殺我,被一邊的馬岱趁其不備,手起刀落的殺了,看起來十分具有故事性。即使在小說裡魏延與諸葛亮也沒有什麼私仇,所以殺魏延算不上公報私仇。
在歷史上,諸葛亮死後,是安排魏延斷後,魏延與楊儀不和,不滿意由楊儀發號施令,所以他燒燬棧道,想在楊儀之前跑到劉禪面前去告狀。他反叛應該是不可能的,他要是反叛,直接投降魏國就好了,他是斷後的,有沒有人能攔住他,說他想謀取蜀國,也不太現實,就他手裡那點人,實力也不夠呀。
-
3 # 荊州白衣
同樣是蜀國的棟樑,先放兩張圖緬懷一下:
我們先分析一下魏延:
第一次反叛:魏延登場是在襄陽,為了讓劉皇叔進城,砍死了門衛,但是文聘帶兵和劉備帶的兵打了起來,因此並沒有進城,因此魏延也沒能跟隨劉備。
第二次反叛:話說第一次沒能跟上劉備,魏延投靠了長沙太守韓玄,但是韓玄怪其傲慢少禮,不重用魏延。恰逢關羽攻打長沙,黃忠屢戰不勝,韓玄要殺了黃忠,所以魏延再次反叛,直接殺了韓玄,向關羽投降。
再來分析一下諸葛亮:
諸葛亮自出山到死亡,只看錯了一個人,就是馬謖,失了街亭釀出大禍。但是諸葛亮的識人用人能力真是強的離譜,經常看到關羽張飛帶幾千人就和人家幾萬人幹仗,還有謀事的使用方面也是出神入化,在後蜀時期,蔣琬、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各司其職,井井有條。
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就要殺他,是因為魏延兩次都反叛自己的主公,並且獻城給敵人,這種事情在當時可是非常的讓人恥辱的。但凡歷史上有名的武將,沒有一個像魏延一樣直接投降並且還殺自己的主公。所以諸葛亮認定魏延這個人有反骨,並且非常討厭他,要不是劉備勸住了,直接就殺掉了。
劉備在世的時候魏延還是很風光的,鎮守漢中;但是劉備過世之後,諸葛不再重用魏延,更何況魏延和諸葛的心腹楊儀還不和。魏延的子午奇謀也沒有被採納,所以魏延恨諸葛太過謹慎,自己的才能不是施展。
諸葛亮在五丈原續命未成被魏延破壞,使得大家都怨恨他,諸葛病死之後更是把大權都交給了楊儀。但魏延認為此時自己功勞最大,地位最高,被諸葛壓制許久的反叛心思又出來了,所以直接反叛。
魏延和諸葛亮,兩個人其實沒有什麼私仇,都是為了蜀國,魏延兩次反叛都是為了劉備,諸葛殺魏延也是為了蜀國的社稷著想,不存在公報私仇,諸葛的氣量沒那麼小。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
-
4 # 不沉的經遠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真要公報私仇也不需要用計,魏延惶恐,伏地請罪的時候讓姜維一刀就可以了賬。
歷史上諸葛亮更沒有殺魏延之心。《三國志·魏延傳》裡記載,在諸葛亮病重時,諸葛亮“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從這裡可以看到,諸葛亮只是擔心魏延桀驁不馴,自己死後別人無法指揮魏延,因此要求各軍必要時先行撤退。
實際上這一擔心也是對的,在諸葛亮去世以後,費禕前去通知魏延時,魏延就表示諸葛亮死了,自己還可以繼續帶兵作戰,因此拒絕退兵,反而索要兵權。
楊儀、費禕、姜維等人於是帶兵現行撤退。魏延也帶兵南歸,搶在楊儀之前返回,還一路燒燬棧道。雙方互相告發對方造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兩人都認為魏延所言不實。
魏延帶兵行抵達南谷口後據守谷口攻擊楊儀,楊儀命王平來迎戰。因為魏延部下“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被馬岱追上殺死。
所以魏延的死因一是抗命,二是帶兵抗拒楊儀,最後被殺,和諸葛亮無關。
-
5 # 子恆品歷史
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丞相臨終前曾經發布了一道遺令,並不是對魏延發布的,內容是:
“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從字面理解,丞相這是在對魏延冷處理。那就是說如果魏延不願意斷後,那就由他去,大軍先行撤退。那麼丞相會不會另外留一道密詔給馬岱等人暗殺魏延呢?
個人認為不會。因為諸葛亮行事光明磊落,崇尚法制,處置這樣一個功勳卓著、先帝喜歡的老將不大可能會悄無聲息。
由此引出最後的問題:如果魏延有謀反跡象才能處置,沒有謀反何故要往他身上潑汙水呢?魏延究竟是不是反賊?
從魏延最後的表現可以看出來真相。在丞相逝世後,眾人根據丞相的遺令有序撤退。魏延不同意,他說:“豈可為一人之死而廢國家大事?”他要自己去北伐,討伐曹魏。楊儀等人自然根據丞相的指示,先行撤退。還到皇帝劉禪那告了魏延一狀,正巧魏延也告了楊儀一狀。
然而魏延所部兵少,沒有大軍支援,如何北伐?他可以自立為王,但是以當時實力來說,不具備謀反條件。從丞相放棄魏延的命令來看,魏延的力量不足以構成威脅,手下計程車兵不會過萬,可能只有幾千,即使自立,也難服眾,力量薄弱。
他也可以投降曹魏,謀取一個優厚的待遇。但是他沒有,他的做法是跟著楊儀向南撤,而且比楊儀撤的更快,搶在前面將沿途官道、橋樑、棧道全部毀掉。
沒有人知道魏延想幹什麼,因為魏延本身脾氣就很怪。魏延並非對楊儀態度惡劣,對所有人都是一副狂妄自大的態度,只是因為偏偏楊儀不買他的賬,所以積怨越來越深。這樣的結果是,皇帝更偏向楊儀,重臣費禕、董允也都力保楊儀,甚至在南谷口魏延和楊儀兩軍會面時,因為楊儀手下一人義正言辭的斥責,魏延手下士兵作鳥獸散了。
表面看來,魏延的官很大,涼州刺史、前將軍、徵西大將軍。楊儀不過是個丞相長史。可是楊儀是丞相心腹,是掌握機密的人,在諸葛亮大權獨攬的情況下,他等於在中央工作。魏延呢,人緣奇差!經常暴跳如雷,和楊儀對著幹,拿刀嚇唬楊儀,經常把楊儀嚇得痛哭流涕,在諸葛亮面前哭訴。別的文官在魏延面前,也得點頭哈腰,稱讚魏延最牛,最有本事。表面上別人都服他,可是一遇到大事,就看出人心了。
所以大事發生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以為:魏延真的反了。然而魏延僅僅是想誅殺楊儀,代替丞相的位置繼續北伐大業。沒想到落得個身首異處、夷滅三族的下場。
-
6 # 星下靜思
謝邀!諸葛亮和魏延之間不存在私仇,也沒有任何記載證明兩人存在家庭或個人恩怨。諸葛亮殺魏延,其深層的原因,一是諸葛亮正統的忠義觀讓他看邪了魏延;二是諸葛亮自恃謀多聽不進魏延建議又不做思想統一工作;三是諸葛亮為蜀國風險著想害怕魏延冒險敗國。諸葛亮出身書香世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較正統的忠義觀,講究擇明主,忠臣不事二主等思想觀點,對魏延兩次造反,認為其非忠義之人,從骨子裡看不起魏延為人。品德有問題,要麼不用,要麼幫他改正,諸葛亮卻既用他,又不幫他正三觀。在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後,諸葛亮認為不可行,卻不顧魏延的立功心切,直接否定,也不去做通思想工作。在前線對敵作戰時,將帥不和是大忌,諸葛亮這麼聰明的人能不懂?諸葛亮太自恃其才了!凡是軍事作戰,總是有風險的。諸葛亮一心想恢復漢室,在一生無望一統江山的生命後期,最大的心願是先保住兩川之地。為此,他怕愛冒險的魏延會引狼入室,把他好不容易積累的這點家底也敗光。所以,對諸葛亮不百依百順的、激進的魏延留不得!
回覆列表
政治人物尤其是具備掌管國家實際權力的政治人物有沒有敵人?當然有。但這種敵人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敵人是兩回事。政敵之間矛盾是國家政黨利益的不同。為實現國家利益採取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不同。所以,他們之間是公仇而非私仇。他們就是有私仇!面對國家政黨利益也會放棄。
從這個意義看諸葛亮,他是堅定的蜀國利益追求實現保衛者。為了實現他理想的國家利益,他決不會為一己之私誤國家發展。我相信他與魏延之間也不是個人恩怨。
魏延與諸葛亮在北伐策略上存在巨大分歧。他多次向諸葛亮提出戰略戰役建議,但都因不符合諸葛亮的計劃而被拒絕。看到別的將領得到重用,魏延深感英雄無用武之處。因此對丞相不滿怨恨,竟然產生謀反念頭(這僅是諸葛亮的猜測)。導致諸葛亮懷疑他以後造反,安排伏兵殺他。
諸葛亮殺魏延沒有個人利益的私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