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lice43526989

    導演不一樣,接受的拍攝方式也不一樣,拍出來的片子,自然會有區別。港臺的受西方文化影響,拍出來的也跟西方很相近,不是內地那樣到處穿幫鏡頭,能把人給笑死

  • 2 # 走遍中國風

    我覺得,‍‍一部片子‍‍能否成為‍經典,‍‍跟‍‍這個片子所處的時代‍‍有非常大的關係。

    ‍‍83年版的《射鵰英雄傳》,之所以到今天仍讓人念念不忘,成為永恆的經典,‍‍‍‍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於‍‍

    那部電視劇所處的時代。

    那個時候,中國剛剛改革開放開啟國門,國內人民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貧瘠一片猶如一片白紙。這個時候,任何外部的東西,對我們來說都是特別新鮮,有很大吸引力。所以說香港影視也是抓住了這個機遇。從霍元甲,陳真,萬水千山總是情,再到《射鵰英雄傳》,真是來一部火一部。都是萬人空巷。一到看電視的時候整條街連一個人都沒有。

    我們整個童年,少年,青少年時代都被裡面的某個人物深深觸動。

    當然射到英雄傳是一部經典的武俠電視劇。這部劇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這部劇就相當於我們心目中的整個武俠世界。也就是我們想象中的江湖模樣……。

    而隨著我們見的世面越來越多,影視作品再也無法像當初那樣,能夠給我們帶來那樣大的衝擊。

    當然啦,除了時代因素外,八三版《射鵰英雄傳》裡面的很多演員,確實都有自己深厚的演技實力,比如說黃日華,翁美玲 。演技到位出色。

    所以說應該是那些演員他們本身的實力,再加上正好碰上了好的角色,好的時代,這幾個共同的作用,才給我們製造了永恆經典的美好回憶。

  • 3 # 破看娛樂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中的兩個詞,一、問題中的“當初”應該是指83年前後,根據歷史我們知道,中國大陸1978年改革開放,1992年鄧小平南行在深圳畫了一個圈,開始建設經濟特區。所以我們可以把題中“當初”這個時間範圍理解成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或者就初略理解成整個80年代。二、問題中的“效果”一詞,這個效果應該包括三個方面:拍攝效果、表演效果和放映效果。

    那個年代在大陸能拍戲的基本上都是屬於國有企業的製片廠,演員也只是一種職業,並不是為了打造明星,算是壟斷行業,在改革開放之前,大家能看的都是“四大樣板戲”,改革開放之後,能看的題材大多都是文學類的和抗戰類的,或者將歷史名著拍成電視劇,那時候大陸沒有武俠小說劇本,所以也就沒有武俠這個題材的影視劇。

    而反觀香港,那時候拍攝影視劇都是自由競爭,是市場化的,在影視劇市場形成了一個生態,從劇本到演員都有一大批從業者,尤其是在80年代香港將“影視娛樂化、將演員明星化”,使得影視劇市場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然後金庸、古龍、梁羽生等武俠大師又寫了許多精彩的武俠小說,從而為香港武俠影視提供了大量優秀的劇本,從而助推了香港武俠電影的發展,這些武俠電影成為了香港的一個品牌。

    我們都知道在八九十年代香港除了拍出了《射鵰英雄傳》這樣精彩的武俠電視劇,還拍出了許多其他優秀的武俠電影和電視劇。這裡破陣子我就不一一舉例了,下面看一下那個年代大陸拍了哪些影視。

    1978年:《三家親》1980年:《喬廠長上任記》 《敵營十八年》1981年:《阿Q正傳》1983年:《武松》 《高山下的花環》 《華羅庚》1984年:《今夜有暴風雪》1985年:《濟公》 《四世同堂》 《尋找回來的世界》 《夜幕下的哈爾濱》 《新星》1986年:《西遊記》 《葫蘆兄弟》 《聊齋》 《康德第一保鏢傳奇》 《蛙女》1987年:《紅樓夢》 《烏龍山剿匪記》 《便衣警察》 《凱旋在子夜》 《努爾哈赤》 《嚴鳳英》 《八旗子弟》 《家春秋》1988年:《末代皇帝》 《雪城》 《蒼生》1989年:《籬笆、女人和狗》 《公關小姐》 《趙四小姐與張學良》 《潘玉良》 《上海的早晨》 《刑警日記》1990年:《渴望》 《封神榜》 《圍城》 《十六歲的花季》 《好爸爸壞爸爸》 《楊乃武與小白菜》 《轆轤、女人和井》 《瞎子阿炳》 《海燈法師》 《血戰崆峒》 《荒唐王爺》 《緊急追捕》 《76號魔窟》 《珍郵迷案》

    以上破陣子是介紹了當初香港與內地的時代背景以及時代背景下的作品。接下來破陣子我要講一下效果。

    拍攝效果主要是看誰的拍攝工具先進,從拍攝工具的整體水平來看,香港是要遠遠超過內地的。《西遊記》這樣一部神話劇,本身對拍攝硬體設施的要求就比較高了,但是,據楊潔導演生前接受採訪時回憶,他們82年開始拍攝《西遊記》的時候,裝置簡陋,對於當時的拍攝情況他隨便舉了幾個例子:

    1、攝影裝置只要一臺老式的300P攝像機,這機器調焦的時分經常發虛,而且只要一個三腳架,角度只能平視。2、在《三打白骨精》這一段,由於唐僧覺得悟空誤傷了良民,念緊箍咒懲罰他這個鏡頭是這樣拍攝出來的:六小齡童在地上順時針翻騰,攝影師扛著攝像頭在地上逆時針翻騰,這樣才拍出了激烈的暈眩效果。3、天宮戲,赤腳大仙出場的時分、仙氣十足這個鏡頭是這樣拍攝出來的:雲霧旋繞的效果是在地上放了很多幹冰,不過人在乾冰中待久了也是對身體有害的,以致於拍攝完了之後,一個場工不見了,大家趕緊找,最後曉得,原來是由於乾冰暈倒了,接著大家趕緊救人。4、人在天上飛的場景這個鏡頭是這樣拍攝出來的:這個叫吊威亞,如今肯定是曾經很成熟了,不過當時劇組連專業的鋼絲都沒有,當時劇組找來了軍用降落傘的鋼絲,這玩意有個缺陷,就是不太靠譜,孫悟空和豬八戒經常是斷了掉下來,以至有時分暈死過去。5、寶象國公主追黃袍怪化身的兔子這個鏡頭是這樣拍攝出來的:一個人抱著一隻兔子,攝影師扛著機器準備著,然後放兔子,攝像師只好扛著機器在後面猛追,後面是一群助理扛著監視器跟著跑,楊潔導演也是跟著監視器跑,就為了這一個追兔子的鏡頭。6、仙女裝扮的幾個姑娘們,直接下水就鬧起來,為了拍攝逼真,當時都不能穿戴文胸,所以,也呈現了漏點的為難。

    由此可見,當時內地拍攝硬體是十分落後的,拍攝條件也是十分艱難的。

    至於表演效果方面,主要是看導演的指導能力與演員的演技了。雖然從導演與知名演員的數量上來看,大陸遠不及香港。但是,不得不說,當時內地的那一批老演員的演技還是不輸香港演員的。比如在《濟公》裡飾演“濟公”的遊本昌,在《阿Q正傳》裡飾演“阿Q”的嚴順開,在《圍城》裡面飾演”方鴻漸”的陳道明、飾演“趙辛楣”的英達、飾演“孫柔嘉”的呂麗萍,在《紅樓夢》裡飾演“林黛玉”的陳曉旭、飾演“王熙鳳”的鄧婕,在《渴望》裡飾演“宋大成”的李雪健,在《封神榜》裡飾演“妲己”的傅藝偉,以及《西遊記》中的六小齡童等。

    放映效果,主要是看影視劇放映之後引起的社會反響。這一點我不用多說,大家心裡也都有童年的記憶,可以說在中國,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對於60後、70後、80後、90後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曾被香港武俠劇俘獲過,尤其是金庸武俠。在放映效果深入人心這一點上,那個年代的大陸影視劇是不及香港的。

    所以,綜上分析,不難看出當初大陸的影視圈為什麼拍不出像八三版《射鵰》這種效果的電視劇,其實原因有很多,有硬體上的,也有軟體上的,有客觀上的,也有主觀上的,但主要原因還是可以歸結為當初大陸不具備拍出像《射鵰》這樣優秀武俠電視劇、更不具備像香港一樣掀起武俠浪潮的土壤與條件,因為那時候在內地還沒有這樣的生態。

  • 4 # 環韻燊

    上面那個網友說的有道理,因為那是一段被美化了的記憶,所以後來的感覺都比不上他。我出生的晚了10年,沒看過,只看過一些片段,覺得沒說得捧得那麼高。翁美玲媒體上總是說是最經典的黃蓉,但我覺得離原著描寫太遠了!原著裡黃蓉集天地靈氣精華於一身,玲瓏剔透,絕麗如天仙下凡,豔絕天下,冰雪聰明,嬌俏可愛或頗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與郭靖一生相戀保家衛國行俠仗義,最終與一同夫君壯烈殉國。翁美玲與原著中的相差太遠了吧!其他的角色我也覺得與原著中的描寫差的太遠了!穆念慈楊康甚至郭靖這些角色離金庸原著的描寫也差好多。服裝佈景畫面品質也非常低劣,演員的總體表現並不精良嚴謹。射鵰英雄傳當年李亞鵬的那個版本,可惜了。主要是三大主角的人選實在不行,要不然,那版的取景畫面立體程度都是非常精良嚴謹的,景更是史詩級的。還有好像李亞鵬這一版也沒有經典出色優美難忘的背景音樂。

  • 5 # 東郭72296172

    八三版現在看看真是慘不忍睹,但在八十年代,當時改革開放才沒多久人們的審美能力還不強,沒有類似題材的電視,所以感覺眼前一亮,特別精彩,今天,特效科技發展,人們審美要求也提高了,所以拍得再好,也比不過過去的那段美化記憶,經典只能複製無法超越

  • 6 # 樸實白雲吖

    主要是看劇的有懷舊情懷

    以前俠是俠,主線不變,三觀正,演員只挑合適的

    現在主線是戀愛,各種狗血戀,演員清一色整容臉

    最後,李一桐版本的射鵰和胡軍版的天龍八部我很喜歡的,覺得這是近十年裡拍得最好的武俠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乳腺癌的預防主要在哪些方面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