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口碑榜

    8月22日,火箭少女公佈的最新官方海報中,網友驚奇地發現,原本佔據海報C位的孟美岐被yamy替代。而孟美岐和吳宣儀二人則在yamy身後站位。一張小小的海報引起了網友們巨大的爭議。一方面有人支援騰訊的行為,認為火箭少女團不是樂華娛樂可以肆意妄為的地方。既然退團,還想當C?另一方面,孟美岐,吳宣儀的粉絲在為自己的偶像鳴不平,孟美岐的C位是創始人真金白銀一票票憑實力投上去的,隨意換C位過分幼稚。更有人傳出了騰訊打算讓火箭少女團內個人輪番當C的輿論。對此,騰訊方面當天出來闢謠,沒有固定站位,更沒有沒有輪C這個說法。

    火箭少女成員是在綜藝《創造101》中,由觀眾投票人氣排名前11,並獲得成團資格。火箭少女自成團以來,就一直風波不斷,網上輿論不休。

    成團隨意,取名草率?早在6月23日《創造101》成團直播之夜前,就有細心網友發現了一個名為“火箭少女101官博”的微博,並關注了在《創造101》中的幾名成員,還有一份11人的名單流露出來。當天,《創造101》官方闢謠這兩件事情。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團名果然定成了“火箭少女”,而團內成員也與之前流露的名單相差無幾。這其中有不少人猜測這場全民選秀的青春偶像養成遊戲,是不是早已內定。一場瘋狂說不定只是騰訊的自導自演。“火箭少女”團名受到群嘲的同時,一名設計師公佈的聊天記錄更是讓人啼笑皆非,火箭少女的團徽是出品方僅花100元就得到的初稿。火箭少女成團初期,媒體反響不熱烈,更是有媒體大膽預測,火箭少女會不會是國內第一糊團。火箭少女的成團,是開始?還是結束?

  • 2 # 鋒芒智庫同相

    要說2018年的網綜爆款,或許《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都能排上數,兩檔偶像團體養成綜藝,雖然男女有別,但都點燃了偶像團體的熱度,區別於以往以個人競爭為主的選秀節目,它們的出現似乎代表著中國偶像產業正式轉向了工業化的藝人培養系統。

    18日,在一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感覺中,“Fire!火箭少女101首張音樂專輯釋出暨媒體見面會”在北京舉行,火箭少女101成員亮相,現場除了粉絲們高喊的應援口號外,還有少女們新專輯主打歌的首秀,這意味著這支由女團創始人們共同創造的女團正式出發。

    而從未來兩年對這支女團的運營規劃來看,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如今中國偶像產業發展的一些新的趨勢。

    “火箭少女101”成團,隱射中國造星慣有路徑?

    或許誰都不曾想過,在綜藝節目《創造101》後,粉絲們瘋狂pick選出的11人女團會經歷那麼多——節目結束後第二天就登上湖南衛視,可倉促的準備讓她們表演不佳,備受質疑;隨後單曲《卡路里》的出現,也沒有讓人感到驚豔,而是驚嚇;最後,孟美岐、吳宣儀、張紫寧所在的經紀公司與騰訊的經紀大戰,讓三人走了又回,當然在這場大戰中,她們三人並沒有決定權。

    而在這些混戰之後,“火箭少女101”終於正式成團,釋出會當日,龍丹妮上場後說的第一段話是:“這56天大家都心知肚明,太不容易了,有磨難,有質疑,有坎坷,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終於迎來了她們第一支單曲和第一張EP的首發,這值得慶賀。”足以見得,這一切來得多麼艱難。

    但是,艱難背後,更是中國偶像產業龐大的市場,“國家統計局、中國音樂家協會資料顯示,2016年,全國電影票房規模為457億元,音樂產業收入規模為3253億元,廣播電視產業收入規模為5040億元。”以上三個市場在2017年以後,仍然有望維持兩位數的增長,可見龐大的影視音樂消費市場,是支撐偶像產業發展的基礎。

    所以無論是經紀公司還是偶像公司、影視公司,他們都不願意放棄這塊大蛋糕,最後他們和解了,少女們又看到了希望。

    而在釋出會上,火箭少女101未來兩年的運營計劃也浮出水面,兩年活動期內,火箭少女101將釋出20餘支音樂作品,10餘場FANS MEETING,此外,兩季大團綜及2018-2019飛行演唱會也將陸續與粉絲見面。

    由此可見,音樂、粉絲、綜藝、商業廣告成為這支女團未來的重點運營版塊,而這似乎也是中國打造偶像的慣有路徑——以音樂為核心,以綜藝、商業廣告、影視為輔助,以服務粉絲為訴求,打造中國偶像。

    三十年迭代,現在偶像靠“養成”

    從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到TFBOYS的《青春修煉手冊》,從超女快男到火箭少女101、NINE PERCENT,可以說三十年來,中國的偶像市場一直在變化。

    如果說以前小虎隊的時代,造星靠的是“星探”,需要的是傳統偶像經紀公司,那麼到了超女快男時代,偶像的出現依託於“草根”,依託於簡訊,依託的就是電視觀眾了。而到了現在,隨著影片平臺的崛起,影片平臺的自制能力增強,它們有能力用自制的網綜內容打造新生代偶像,“土偶”如此,“土創”也是如此。

    而從後期運營的角度來說,以往的偶像有三大寶——電影、電視和音樂,而現在網際網路造星讓偶像與粉絲見面、互動的機會大大增強,除了傳統的電影、電視和音樂,如今的偶像還可以透過網路短影片、網路直播、社交媒體等進行自我“營銷”,而線上下,劇場表演、粉絲會、偶像巡演也成為這些偶像們常常進行的操作。

    當然,要說如今偶像的打造,最突出的一個變化是造星週期的縮短。想想以前,一個偶像的打造,要在星探發掘後進行長時間的培訓、出唱片、演電影電視,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大眾,可從《超級女聲》開始,可以說這個造星週期就大大縮短了。

    唱歌“小白”可以一夜之間走入千家萬戶,才成為“練習生”不久的他們,也有可能透過一檔三個月的節目,就正式出道,省去的是其他諸如日韓練習生長達4、5年的練習時間,省下的更有那稍縱即逝的青春容顏。

    而支撐這些變化的,其實就是使用者權力的不斷增強,從以往經紀公司的有限渠道推廣,到“草根選秀”時受眾擁有的一定話語權,直到現在網際網路養成偶像模式的崛起,可以說中國偶像的製造方式在不斷的擴充套件,使用者也成為了造星的絕對主導。

    當然,這背後隱喻的是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也是使用者審美的不斷更迭。從90年代喜歡“英雄式偶像”的四大天王,到00年代追求平民偶像的“超女快男”,再到如今養成偶像能夠滿足的“移情共情”,粉絲的參與感正逐漸加強,而這也使得偶像從個人向團體、廠牌化進階。

    所以可以說,中國偶像如今發展的邏輯起點就是使用者,如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如何吸引使用者pick他們心儀的偶像,成為“後臺”大佬們在不斷思索的議題。

    既是養成,偶像或就不該一蹴而就

    雖然目前中國偶像的主要打造模式,就是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以影片平臺、經紀公司為推動力,以音樂、影視、粉絲、商業廣告為主要的經營模組,但是俗話說“欲速則不達”,想要真正在市場站穩腳跟的偶像團體,顯然更需要具備拿得出手的作品與實力,才有可能真正在市場立足。所以,從這點來說,中國偶像的路,還需要走得更加踏實、穩健。

    想想日本的偶像產業,其實日本的偶像產業發展是比較早的,專業度也比較高,並且在日本一般是以唱片銷量、周邊銷量等實在的東西去衡量偶像的,這些銷量決定了公司日後對偶像的資源分配,這樣實打實的東西,使得偶像們要有特別紮實的“業務水平”——唱得好、演得好、長得好等等。而這些實在的東西的存在,也使得日本偶像和粉絲之間的契約感更強,畢竟粉絲需要花真金白銀去pick偶像。

    雖然目前日本偶像市場正在逐漸萎縮,“根據矢野經濟研究所的調查,2017年日本宅男在偶像市場上的花費增速首次跌破10%,總量約為2100億日元,抽樣調查顯示人均消費也達到了9萬日元,增速下滑。”但是日本偶像產業的這種模式是值得借鑑與學習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再來看中國的偶像產業,網際網路造星使得“流量”佔據著重要位置,“流量小生小花”出現的好處是粉絲追星成本低,這樣能夠迅速擴大粉絲的數量,但是就偶像養成的實質而言,透過網際網路短期的造星,其實有很多人都還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就貿然的走入了市場,這其實是偶像產業運營不專業的表現。

    因此,如果中國的偶像產業要健康茁壯的成長,就需要提升偶像的質量,這也就意味著偶像的前期培養週期應相應拉長,而在後續養成過程中對粉絲需求的開發與服務也應加強。只有這樣,或許中國才能養成真正的偶像團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只狼打小兵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