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ixuezhaofeng

    儘管以色列被稱作猶太人國家,但它的族群構成要複雜得多。定義猶太民族很難,它不構成一個種族,不是宗教集團,不以國籍區分。它又具有三個顯著特點: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負有神聖使命;認為自己與眾不同;性好內爭,喜歡自嘲。

    一般而言,以色列的猶太人分兩大族裔(宗教群體),即來自歐洲和東方的猶太人,又可細分為歐洲、伊比利亞及拉美、亞非、埃塞和前蘇共五類。“來自歐洲”的多為建國前歐美猶太人移民後裔,政治及社會上居主導地位,並在專業領域佔多數;後者主要來自西亞北非,多從事藍領工作,一部分進入富裕階層。此外,還有來自衣索比亞的12萬法拉沙“黑猶太人”和130多萬前蘇聯猶太人等。除來源外,對猶太教信仰程度也是劃分猶太人群體的標準,現有超正教派、正教派、保守派、世俗派等。

    以色列公民除猶太人外,最大群體即阿拉伯人,他們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宗教信仰自由,被免於服兵役。以境內還有20萬以上的外籍勞工,從事建築、服務和農業等。

    “只要我們心中,還藏著猶太人的靈魂,朝著東方的眼睛,還望著錫安山頂,兩千年的希望,不會化為泡影,我們將成為自由的人民,立足在錫安和耶路撒冷。”名為《希望》的以色列國歌僅此數語,卻真切地道出猶太人內心的嚮往和復國的堅定。

    希伯來人——古代猶太人的歷史與傳說交織在一起。它是閃米特人的支系,最初以部落的形式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1800年左右,族長亞伯拉罕率眾沿底格里斯與幼發拉底河向西北遷徙,公元前1656年到達埃及,400多年後,希伯來人在新首領摩西帶領下“出埃及”,抵達“流淌奶與蜜的土地”迦南(今天巴勒斯坦和約旦一帶)。前1025年,史上首個希伯來王國誕生,後定都耶路撒冷,立猶太教為國教,歷300年,史稱“第一聖殿”。

    公元前516年,在統治者波斯帝國鼓勵下,希伯來人在耶城重建聖殿,開啟猶太曆史的“第二聖殿時期”。公元前63年,耶路撒冷被羅馬帝國攻佔,羅馬人不斷鎮壓驅逐猶太人,後者在該地區定居歷史宣告結束,此後的2000年裡,他們沒有家園、國家,被稱作“永遠流浪的猶太人”。

    一戰前後,英國丟擲“贊成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的《貝爾福宣言》,得到美國力挺,世界各地猶太人紛紛向巴勒斯坦移民。1947年聯大181號決議將2.7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一分為二,靠移民人口占當地總數1/3的猶太國獲57%的土地,猶太人從浪跡天涯到“當家作主”。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第三聖殿”的崛起伴隨著血雨腥風。

    以色列的國家性格:普通百姓揹負飽經憂患的祖國,要因襲猶太民族古老的宗教文化傳統,要承受深重的歷史苦難和家園飄零的痛楚記憶,要經年累月籠罩在戰爭的陰霾中,要時時刻刻面對四面楚歌式的阿拉伯文化圍困。

    堅守憂患與苦難的民族底色,秉持堅韌與創新的民族性格,以色列2010年躋身有“發達國家俱樂部”之稱的經合組織,其經濟以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在通訊、資訊、電子、生化、安保和農業等領域技術先進,高科技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極具競爭力。

    破解“第三聖殿”崛起之謎,文化層面的軟實力作用甚巨,悠久的猶太文化對“一個神、一本書(塔木德)、一種信仰”的忠誠,孕育了“四海一家”的猶太一體觀。國家重視教育(猶太人有“教師比父親重要”的名言)。

    從微觀看,猶太人家庭觀念強,重文化,擅經商,很自信,他們兩千年來遊走5大洲,靠的是知識和金錢。同時,以色列有民主的社會氛圍,人人都有鮮明的政治觀念,無懼權威;國家無禁書,思想無禁錮;領導模式屬非垂直的扁平式,就是在軍隊中、戰場上,從來都是將校衝鋒在前,它以各級軍官戰死率世界最高令世人肅然。

    這也是猶太人獲得諾貝爾獎全球各族群比例最高的原因。它有馬克思、弗洛伊德、愛因斯坦、畢加索、洛克菲勒、巴菲特、格林斯潘、基辛格、斯皮爾伯格等巨匠、大師。

  • 2 # 子屠龍

    猶太人愛好知識,精於經商之道,在知識界、財富界都產生過大量驚世人才。那麼,他們的精神家園是怎樣的呢?

    我們看到猶太人的成功,跟這個民族的歷史經歷、文化偏好有著太大的關係。遭受歧視的歷史,讓他們相信知識的力量,讓他們塑造成為經商奇才,畢竟在漫長的歷史裡猶太人只能帶著知識到處漂流、經商是沒有土地所有權的無奈。

    但是,猶太人的精神家園是深沉的,他們秉持“上帝選民”的理念,猶太教牢牢地把猶太人凝聚在一起。猶太人只幫猶太人的觀念非常強,任何猶太人到異國他鄉都會得到猶太人的幫助,但是他們對其他民族的人並不熱情……

    因此,傳統的猶太人,他的精神家園就是猶太教。他們有著自己的信仰,被稱為“聖書之民”,生活的幸福和苦難都有《希伯來聖經》在陪伴。

    而猶太人當中流傳的《塔木德》,詳細規範一個真正的猶太人必須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他們早在千年前就已經是“一塊石頭”,明顯區別於其他的民族。

    信仰如此的強烈,以至於其他民族無法同化他們,他們被視為一個整體。無論他們在哪來,有多少不同的政治派系,但他們同屬一個猶太民族……

    可以這麼說,19世紀80年代以前的猶太人,基本就跟從巴勒斯坦被流放出來的祖先們一樣,他們的文化、傳統基本沒有變。

    然而,歐洲啟蒙運動掀起高潮後,猶太人社團也受到衝擊。於是,猶太人當中也出現所謂“世俗派”,他們想擺脫猶太社團的約束,徹底融入社會。最終的演變,猶太人就分為2部分,一部分堅持傳統生活,另一部分就世俗化。

    而世俗化的猶太人,逐漸喪失民族認同感,被稱為“猶太裔”。猶太裔主要表現在猶太教意識的淡化,以及同異族通婚。猶太裔的精神家園,那就比較五花八門,跟其他民族其實差不多。

  • 3 # 李建秋的世界

    以色列是上帝的選民,是以色列的自稱,是以色列自己的猶太教裡面這麼寫,也就是舊約,只不過後來新約繼承了這個說法罷了。

    華人也可以自稱是神之子,炎黃子孫之類的,自吹這個習慣是各個民族都有的,一點都不奇怪。

    猶太人作為人的個體是比較成功的,作為族群是失敗的。

    作為個體的成功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說宗教的,政治的,經濟的,科技的,娛樂的有很多猶太裔人才,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說了。

    但是作為族群,以色列一直到二戰結束才見過,距離猶太人大流散已經過了好幾千年,大流散後的猶太人散居在各國,由於歐洲各國歧視猶太人,導致猶太人一直不能擁有自己的土地,猶太人經商是被逼的,而不是自發的,歐洲各國君主但凡沒錢就會掏猶太人的口袋。

    歐洲各國相當多數實際上是滅亡羅馬帝國的日耳曼蠻子們,日耳曼蠻子的文明史遠不如猶太人,但是這些日耳曼蠻子建立起來的國家要比猶太人強大的多,這就非常值得思考了。

    猶太人比較分裂,居住在以色列的猶太人基本上屬於右翼,而居住在其他國家的猶太人,比較左翼,可以說今天的猶太人實際上是處於分裂狀態。

    居住在以色列的猶太人,比較國家主義。居住在其他國家的猶太人,比較國際主義。

    這幾乎是完全的反面。

    之所以在個人表現成功而在國家層面表現失敗,我覺得和以色列極其排外有關。我舉個例子:

    早在歐洲各國排擠猶太人的時候,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接納猶太人,是幾乎唯一不歧視猶太人的歐洲國家,猶太人在奧斯曼帝國實行自治,和阿拉伯人相處的比較友好,奧斯曼帝國崩潰,英華人接手以後,猶太人興起了猶太復國主義,大批的猶太人湧進了巴勒斯坦。

    正常人類會想的是:作為外來者,最好和當地居民融合在一起,以免被反感。

    猶太人想的是:這塊地我要了。

    在猶太復國基金的支援下,猶太人購買了大批的土地,一旦購買土地,就會趕走所有居住在這裡的巴勒斯坦人,在猶太人建立的企業,猶太人經營的農莊,只僱傭猶太人,不僱傭任何其他族裔,中東最早的民族衝突爆發,是有一定原因的。

  • 4 # 吳家文坊

    天選之民意思就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猶大出賣了耶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流盡了血,所以每過一百年,必須天祭猶太人,來補充基督的血,上一次是希特勒對他們進行天祭,最早的是羅馬人對他們天祭,所以才產生哭牆,未來是美華人對他們天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爆炸後出現了幾乎相同數量的正、反物質,為什麼現在的宇宙物質比反物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