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敬你三杯
-
2 # 楓樺林家長學校
家長的做法如果能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可能會比較好。她的這個做法給我的感覺,就是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位媽媽說“孩子不分享就不再愛他了”,“讓孩子分享”是這位媽媽愛他的條件。分享就愛,不分享就不愛。難道愛孩子不就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嗎?難道愛孩子不就是愛孩子本來的樣子嗎?
這種威脅的做法不但不能讓孩子愛分享,反而會讓孩子感覺沒有安全感,不被接納。導致以後可能還會有一些新的問題出現。
本來這個東西就是孩子的,分不分享應該由孩子做決定,而不是由媽媽來要求。所以在這件事情中,孩子也感受到了不被尊重。
同時,孩子不願意分享東西,或者別人碰到他東西就生氣是一定有原因的。也許他認為這個東西對他來說很重要;也許這個東西他擁有的時間還是很短;也許他討厭對方;也許他怕對方把他這個東西弄壞了等等,原因會有很多。
而作為媽媽,即使你想讓孩子分享,也應該先詢問孩子不分享的理由和原因是什麼,當你瞭解了孩子真正的想法的感受,你才能夠做出正確的引導。
-
3 # 家有虎娃
作為一名寶媽我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這樣做是不對的,這種威脅和恐嚇的方法對你和孩子來說都是不明智的。
這種威脅孩子的辦法可能當時有一定的效果,孩子被迫達到你的期望,但孩子心裡是一點都不痛快的,不僅影響孩子健康成長,而且還會破壞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因為孩子達不到你內心的期望,你可能會更加依賴這種外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使孩子獨立判斷的能力得不到發展,阻礙孩子成長。
正確的做法如下:孩子不願意分享東西給別的孩子,你也不要逼孩子,可以帶其他的孩子做做別的事,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也解除孩子當時的心理壓力。
孩子不願意分享我覺得是孩子覺得自己還不曾真正擁有這個東西,一旦體會到正真擁有的感覺,孩子是願意分享的。其實我們大人也是一樣的,我們在未曾擁有的時候,又何曾付出?
-
4 # 盛夏書香
孩子自己的東西,自己做主,尊重他的選擇,不強迫分享,這才是對的。
我家孩子小點,三歲,自己的東西只能自己動,不願意別的小朋友動,那就隨他,因為在他們的眼裡,這就是他的東西,所以我們應該尊重他。
有個孩子比我家的大點,他媽媽總是強制性把他東西分享給別人,然後等別人搶了他玩具時候,隨便搶,他沒有一點反抗的意識。
分享的目的是讓自己快樂他人也快樂,但是他也有權利不分享。
就樓上的鄰居,人家孩子特別想玩他的玩具,他不讓,想想大人之間,這夠尷尬的了吧,經常一起玩,但是他不給別人玩,不讓人家摸,那就尊重他,我也不會給他貼標籤。
所以,也請允許你家孩子不分享,告訴他,你也可以不分享。
不分享也不是自私,他學會了擁有,就慢慢學會了分享。
-
5 # 藍莓醬生活點滴
孩子的東西,分不分享都是由孩子來決定比較好,父母不要代為決定!但是父母不能以不分享為理由,告訴孩子不愛他之類的話,這樣會造成孩子的恐慌和壓力!父母可以詢問孩子不分享的理由,慢慢在生活中加以引導!
-
6 # 範老師家教智慧
由問題不難看出,家長希望孩子分享,因為家長覺得孩子分享的同時可以得到一些更大的價值(比如說友誼),那麼在溝通時家長要把分享的價值講給孩子聽。
以下是我做的一個個案。
搶金幣的煩惱
一5年級小男孩來到諮詢室尋求幫助。
“老師,我們聽讀英語的平板上有一個遊戲——搶金幣。今天我的同學搶走了我6個金幣,這些金幣是我的勞動所得,我不希望同學們跟我搶!”
“你找我是希望我幫你把金幣要回來嗎?”“不是的,我只是心裡不舒服。”
“你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我不願意別人搶我的金幣,畢竟是我的勞動成果。”
“還有呢?”“搶金幣是一種溝通方式,同學們玩玩也可以。”
……
“你覺得上面幾種方式哪種更好呢?”“我還是覺得第一種,別人搶了我的會不舒服。”
“告訴老師,聽讀除了給你帶來金幣獎勵以外還有什麼?透過聽讀你的英語水平是不是提高了?”
“是。我的英語進步挺大的。”
“你英語學習的進步和得到的金幣兩個比起來,哪個更有價值?”“進步。”
“相差多少?”“進步的價值是金幣價值的17倍(我也不知道17倍是怎麼來的。)”
“所以說,英語聽讀的真正價值是英語水平的進步,金幣只是小小的獎勵,拿這些小小的獎勵來和同學們娛樂一下,可以嗎?”“可以,我也可以跟同學們搶著玩。”
“現在想想同學們搶了你6個金幣,心情怎麼樣?還難受嗎?”“不難受了,我也可以搶他們的。”
輔導前,孩子覺得金幣是他的勞動成果,他不願意別人搶他的金幣,是他很珍惜自己的勞動成功。這是孩子的價值觀,任何人當別人的行為與自己的價值觀衝突時就會感到不舒服。讓孩子看到聽讀對他的最大價值不是金幣而是自己的進步,孩子就釋然了。
-
7 # 春芽初發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分析,這個現象是正常的,孩子6~7歲正好處於前運算階段 Preoperational Stage(2—6、7歲)
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藉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自我為中心是這個年齡段的特點,這時候你讓他去分享是很難得,因為他還不會去為別人思考。
還有泛靈論、不能理順整體和部分的關係、思維不可逆、不能理解守恆等等,都是這個階段的特質。
你等孩子過了八歲,變化就會很大的,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8 # 五月金楓
首先說分享應該是一種自願的行為,家長要有耐心跟孩子講道理加以引導,讓他能夠感受到分享後所得到的愉悅快樂!不能一味的職責威脅!
-
9 # 晨晨de小時光
對於七歲男孩不喜歡分享,別人動他東西就生氣,家長威脅說不分享就不在愛孩子了。對於家長的這種做法,我認為是不對的。
愛德華曾說,家庭關係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的人生。
所以 ,如果在孩子不同意的情況下,家長過於強迫孩子做出分享,這樣不利於孩子性格的發展,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懦弱起來,甚至還會讓孩子成為一個成為“討好性人格”的人,這樣會影響到他的個人成長。
想起在廣場上看到的一幕,在廣場一角看到很多媽媽和寶寶在那玩。每個小朋友,都帶著自己的玩具。其中一個小男孩被另外一個小男孩的玩具手槍吸引了,於是吵著讓他奶奶去拿他自己的球球去和那個小男孩交換。
而那個擁有玩具手槍的小朋友不同意交換,他的媽媽便強行把玩具進行了交換,接著他開始大哭起來,媽媽還威脅他說,你在哭,我就就不喜歡了。孩子聽後說,很委屈地說,媽媽我聽你的。
後來,那個小男孩一直弱弱地盯著那個玩他小玩具的小朋友,他還時不時對他的媽媽說,這下,媽媽喜歡我了吧!
對於父母強制讓孩子做出分享這一舉動,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一定的傷害。因為屬於孩子自己的東西,卻沒有擁有保護它的權利。孩子表面上,看起來同意,其實內心很委屈,不敢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也開始變得討好起的自己的媽媽來。
孫瑞雪《在愛與自由》這本書中說到:“兒童的成長不管是身體上還是思維上,都有一個趨向獨立的過程,他會沿著這條路不停地走,然後自己探索,在這過程中,你阻止了他選擇的權利,他就會沒有了自由,也將沒有了獨立”。
作為父母,我們儘量不要強迫孩子做出分享,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這樣有利於他一步步走向獨立,面對未來的人生。希望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給孩子多一些尊重和耐心,霍思燕就是一個很懂得尊重孩子的媽媽。
她曾在一檔節目中談論到,自己的兒子嗯哼不同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出去,她沒有指責嗯哼,然後透過一步步耐心的引導,讓嗯哼自己做出選擇。最後,嗯哼在媽媽霍思燕的尊重下,同意把玩具分享出去了。
所以,我認為“七歲的男孩不喜歡分享,家長威脅說不分享就不愛孩子了,”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作為家長,為了孩子更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應該懂得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耐心。
一直以來,孩子的好朋友他也不讓動,他動別人的東西就行,愛發脾氣。給孩子講了身邊真事,一個親人特別不愛分享,導致沒朋友,抑鬱症,精神分裂後癌症去世。方式對嗎?
回覆列表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他感受不被分享的失落,還有就是對小孩提出的物質要求不要馬上去滿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