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街味道
-
2 # 知一漫談
詩人即性寫詩,講究就是個"快"字。
一、要說快,當然是曹植的七步詩,性命攸關,七步需成,能不快嗎
話說當年曹植雖然深受父親曹操的喜愛。不過因其書生氣質,覺得他不堪大任,便讓大兒子曹丕繼承了主位。
曹丕卻忌諱父親生前對曹植的喜愛,想殺了曹植,便命曹植七步之內以“兄弟”作詩,並且詩中不得出現“兄弟”二字。最終曹植七步成詩。
很快,七步詩呈到曹丕手上。曹植採用比興的手法,十分淺顯明暢的語言,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意指曹丕逼迫太緊,兄弟間自相殘害,有違天理,為情不容。
據說因為此詩,曹丕放了曹植一條生路,他不想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說自己殘害手足,不夠仁慈和寬心。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為千古名言。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和睦的佳文。
當然,也有人考證說曹植實際未寫過此詩,是後人杜撰出來的,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二、要說又快又多又妙當數斗酒詩百篇的李白
有杜甫《飲中八仙歌》為證: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據說有名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便是李白喝多了醉醺醺就被召入宮即性寫成。
我本人最喜歡李白即性寫作《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那年李白在安徽宣城和好朋友李雲一起遊山玩水,李雲離開宣州前李白在宣州謝脁樓設下了酒宴為朋友餞別,酒後吐真言,給我們呈現出了不一樣的李白,有些憂愁和無奈。
詩中充滿了對時光飛逝的感嘆
與好朋友分別,太白頓時生無限的憂愁。 幾口酒下肚,詩興大發:“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即使是寫遺憾和憂愁,也是這麼狂放。
昨日啊已經是棄我而去,本難以挽留,然到了今日,又亂了我的心思,使得我在今天有了許多的憂愁。接著深情地說,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在這麼一個秋季裡,萬里長行,那一群一群的大雁也都飛走了,在這麼一個地方,我真想放聲歌唱。
也有心中的愁苦及無可奈何。
理想不得,現實殘酷,讓李白矛盾的心情,在日漸增長的愁意中不能自拔。發出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感概。如果用刀去抽打水,那水會流得更快,也更加的急,舉起酒杯來喝酒,卻是更加的憂愁,內心的那種憂愁,怎麼也無法消除。
更有對無奈愁苦的放手及豁達。
吐完了槽,李白還是那個李白。筆鋒一轉,接著勸朋友”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要是生活在這個世上不如意,何不撇開這一切憂愁出發吧!
然後酒醒了!就又出發了。多麼瀟灑!
三、杜甫屈原應該也不慢,但記載不多
至於杜甫,有詩聖之稱。一生所寫的詩不計其數,被保留下來的約有1500首,大多集於《杜工部集》。他在《壯遊》一詩中自述 七歲就能作詩寫鳳凰,可見也是個天才少年"筷子手"。
屈原,關於他的故事,記載並本就不多,他寫詩的故事就更少了。但他這樣天才的詩人詩興大發的時候寫詩會磨磨蹭蹭嗎?
不過,又怎能和常常詩興大發便能斗酒百篇的李太白相比呢?
回覆列表
問題:即興創作寫詩,曹植,李白,杜甫,白居易,屈原誰最厲害?
前言
即興作詩,這些人估計都不慢,其中大多數人都有關於作詩的故事,我們看看誰最厲害。
一、李白:李太白一斗百篇,援筆立成李白不僅快,而且多,杜甫《飲中八仙歌》中不是說了: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六記載:“李太白一斗百篇,援筆立成。”
李白現場寫成的詩,最有名的應該是清平調三首。唐李浚撰《松窗雜錄》記載:
(開元中,玄宗、楊貴妃於沉香亭賞牡丹)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學士李白,進《清平調》詞三章,白欣承詔旨,猶苦宿酲未解,因援筆賦之:“雲想衣裳花想容……”太真妃持頗梨七寶杯,酌西涼州葡萄酒,笑頷意甚厚,上因調玉笛以倚曲……龜年常話於五王,獨憶以歌得自勝者無出於此,抑亦一時之極致耳。上自是顧李翰林大異於他學士。李白喝多了還沒有醒酒,就被召入宮,提筆就寫道: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二、杜甫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杜甫作詩快不快不好書,從他的自述來看,從小作詩就是小菜一碟:
杜甫《壯遊》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三、白居易 與君把箸擊盤歌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長安,兩個人在揚州見面了。 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深表同情,於是在筵席上寫了一首七律《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劉禹錫在族內排行二十八,因此白居易稱其為劉二十八使君。
劉禹錫也回贈了一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白居易還有一次和劉禹錫作詩,輸給了劉禹錫。《鑑誡錄》:
長慶中,元微之、劉夢得、韋楚客同會白樂天之居,論南朝興廢之事。樂天曰:“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嘆之;磋嘆之不足,則詠歌之。今群公畢集,不可徒然,請各賦《金陵懷古》一篇,韻則任意擇用。”時夢得方在郎署,元公已在翰林。劉騁其俊才,略無遜讓,滿斟一臣杯,請為首唱。飲訖,不勞思忖,一筆而成。白公覽詩曰:“四人探驪,吾子先獲其珠,所餘鱗甲,何用?”三公於是罷唱。但取劉詩吟味竟日,沉醉而散。四、曹植曹植作詩快,來自兩個故事,死牛詩出自《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七十三·俊辯一》:
魏文帝嘗與陳思王植同輦出遊,逢見兩牛在牆間鬥,一牛不如,墜井而死。詔令賦死牛詩,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不成,加斬刑。子建策馬而馳,既攬筆賦曰:"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賦成,步猶未竟。曹丕和曹植一起出遊,看見兩頭牛打架,其中一隻被擠落井中而亡。於是曹丕下詔讓曹植作《死牛詩》說說這件事,但是不能用牛、井、鬥、死這幾個字。時間馬行百步以內,體裁五言八句,達不到要求斬首。沒想到曹植策馬而行,沒有用100步就寫完詩了: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曹植還有一首詩大家耳熟能詳,就是著名的七步詩:
重作三十言自愍詩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世說》)不過今天我們看到的《世說新語·文學》中的七步詩卻不太一樣:
"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古書傳抄刊刻時難免有些錯誤, 《世說新語》與太平廣記不太一樣。但是死牛詩卻沒有記載,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
結束語作詩快未必就作詩好,有不少人作詩是極慢的,例如“閉門覓句陳無己”,作詩要關上門,把家裡人統統趕出去。
還有一些即興作出來的詩文,未必真是當場作成的,例如王粲就常常被認為是提前有準備,《三國志·魏志·王粲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