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勳剪輯
-
2 # 鋼牙嚼鐵錨
我想大家一聽到“曾國藩”這個人名,一定會想:咦?這不是歷史書中提到的那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嗎?曾國藩,確實是大清朝最忠誠的漢臣,在曾國藩身上有許許多多的亮點。
可以這麼說,曾國藩這個人一生只做了二件事:一是讀書,透過讀書考取功名,透過讀書修身養性;二是創辦團練、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
他中進士、點翰林(相當於現在進入部委級公務員行列)後,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讀書。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太平天國,曾國藩肯定會成中國最後一位理學大師,會和朱熹、王陽明一樣以理學宗師流芳百世,可惜太平天國改變了曾國藩的命運。
第二,說說他的“修身”。曾國藩進入翰林院後,並不急於追求高官厚祿,而是心懷“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願,拜倭仁為師(倭仁是清朝非常有名的一位苦行僧),開始“正心”、“修身”。
最後,講講他的“克己”。克己,也就是自律。曾國藩這個人有很強的自我約束能力,他對自己和家人的要求都很高。
-
3 # 金十七讀歷史
有人曾戲稱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完人,那兩個是孔子和王陰明,這半個就是曾國藩了。我們先看他長什麼樣。
曾氏為人,一生在學術、軍事、政治上均取得極高成就,古今可與其媲美的,王陽明一人而已。論學術,王陽明開創心學體系,氣象之大,曾國藩自是不能及之,然而,曾國藩為晚清最後之大儒,個人內聖外王之修養,也非一般學問家能比肩。
若論軍事、政治,則曾氏非王陽明所能比肩也。軍事上,曾氏書生起兵,剿滅洪楊,古今罕有;政治上又開風氣之先,創辦洋務,造成清朝中興氣象,為中興四大名臣之首。
曾國藩為什麼能取得這麼大成就?究其原因,可為後世所學者有三:一是躬身自省,刻苦精進。曾國藩一生踐行王陽明學說,知行合一,不斷與自己人性與個性中的缺點做鬥爭。舉一例:曾國藩早年清高自許,輕慢同僚,所以當他初次領兵時,湘省文武,各種掣肘,導致挫折頗多。後第二次出山時,開始謙恭自抑,親自拜訪湘省大小官員,請教剿匪方略。獲得各方讚許。二是結硬寨,打呆仗。曾氏書生帶兵,在戰場上不求奇謀妙計,但求穩紮穩打,最終大獲全勝。戰場上的戰略,其實也是他終身實踐的原則。三是功成身退,保身護國。剿滅太平天國後,他主動遣散湘軍,不挾勢自重,既保全自己,又穩定了國家。
-
4 # 閒時讀史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30餘年的仕宦生涯裡,為國為公。清統治者推崇他“學有本源,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勁凌霜”。毛澤東對曾國藩曾有較高的評價。曾國藩獲得如此高的評價,這和他處世治事堅持“廉、公、謙、慎”的四字官德緊密相關。廉,即廉潔,是為官第一要義。曾國藩生活節儉,住不尚奢,衣不尚新,食不尚精,一般一餐只吃一菜,所以有“一品宰相”的雅號。公,即公私分明,處事公正、正直,堅持原則,不徇私情,是為官之道。謙,即謙虛、謙和,是一種氣度和胸懷。古人認為:“謙乃君子之德”。《易謙》中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意為以謙卑培育自己的德行,曾國藩做到了這一點。慎,即慎獨,是一種至高的修身境界,也是曾國藩的可貴品質。曾國藩一生在慎獨上下足了功夫,在他看來,慎獨是修身之根本。
治家思想。曾國藩以儒家經籍為本,充分吸收、借鑑傳統家訓,總結曾氏家族的家風,形成了自己的治家思想和理念。曾國藩注重恭敬平和的治家道德,將其視為家道盛興的基礎。他又將曾氏家風總結為八字為本的家居之法,其理想是成為一個耕讀孝友之家。曾國藩非常重視讀書學習,以進德修業為樹人之道,要求子弟家人做“讀書明理之君子”。他推崇中國的勤儉美德,同時又注重與此密切相關的養生之道,提出各種具體的規範和方法,以此作為持家之規。曾國藩的治家思想和理念,貫注著中國傳統的倫理政治文化,體現了農耕社會的治家特點,給今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曾國藩的一生實踐著他以聖賢為榜樣的自我完善。他的修養和人格魅力被人們所欽佩是理所當然的。他的反省之勤,改過之勇,慎獨和居敬,習勞不倦和自覺,言教與身行,都有著感人的事例。他自覺地探索人性與社會性的課題,提出了許多富有人生智慧和處世謀略的思考。他概括的天道三惡:惡乖巧、惡盈滿、惡不忠誠;人生“三段論”:少年不能順,中年不能閒,老年不能苦。人道四知:知命、知禮、知言、知仁,以及涼德三端:幸災樂禍、不安命與好議論,君子三樂: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宏獎人才,誘人日進;勤勞而憩息。這些可貴的思想收穫都是修身養性的真功夫,都與他的仁愛之心,軒昂志節乃至纏綿情致分不開的,是一般士大夫所不能達到的境界。敬以持躬,恕以待人,功不獨居,過不推諉,戒惰戒傲,平實為歸,接物以亷,以至將敬畏師友、和睦家庭為大學問,克己自律,自我完善。他是將傳統文化履行於人生事業的仁人志士。這都是曾國藩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地方。
回覆列表
首先,說說曾國藩的“求學”。可以這麼說,曾國藩這個人一生只做了二件事:一是讀書,透過讀書考取功名,透過讀書修身養性;二是創辦團練、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曾國藩從小就“一心只讀聖賢書,二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求得功名,光耀門楣。這和他的家庭出身有關。他家是孔子下七十二賢之一曾子的後人,祖祖輩輩都是半耕半讀,有書讀天賦的小孩從小就讓他以讀書為業,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會讀書的就務農,以供養全家。因此,在曾國藩還是孩提時,就揹負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每天天不亮他就會被父親搖醒,閉著眼睛背書;晚上就由爺爺陪著挑燈夜讀。讓人佩服的是,當他三次參加院試而不中後,他沒有消沉,而是為自己改名“滌生”,意思是:洗滌自己、重獲新生;還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歲考中秀才後,才娶妻。
更可貴的是,他中進士、點翰林(相當於現在進入部委級公務員行列)後,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讀書。他拜唐鑑為師,研讀程朱理學,開始鑽研考據學,同時還注重詩詞歌賦的寫作,不斷地彌補自己學識的缺陷,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知識,終於以淵博的知識聞名整個翰林院。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太平天國,曾國藩肯定會成中國最後一位理學大師,會和朱熹、王陽明一樣以理學宗師流芳百世,可惜太平天國改變了曾國藩的命運。反觀我們自身,平時大家都忙於業務工作,系統地學習理論知識幾乎沒有,一聽說單位佈置調研文章撰寫,常常是心裡發慌或乾脆上網“借鑑”。因此,曾國藩那種“以擁有淵博知識為榮”的價值觀非常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
第二,說說他的“修身”。曾國藩進入翰林院後,並不急於追求高官厚祿,而是心懷“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願,拜倭仁為師(倭仁是清朝非常有名的一位苦行僧),開始“正心”、“修身”。他天天寫日記,晚上臨睡前,把一天來所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記下來,然後問一問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徑?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同時還把自己每天點滴的進步向老師作彙報,嚴厲地批判自己,解剖自己。“天天寫日記解剖自己”這一習慣曾國藩一直保持到臨死前的一晚。正是他對自己近似苛刻的檢點,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國藩人格”魅力。他不僅以知識淵博聞名翰林院,還以品行端正聞名翰林院。連他的政治對手,在咸豐帝登基後,肅清他恩師穆章阿結黨時,都幫他說話,說他是個品行端正的人。這就是人格的魅力!曾國藩二十八歲中進士、點翰林,至三十七歲官至二品,一步步地從翰林院的七品芝麻官升至二品大臣,正是基於他的淵博的知識、端正的品行。
最後,講講他的“克己”。克己,也就是自律。曾國藩這個人有很強的自我約束能力,他對自己和家人的要求都很高。曾國藩在京官至二品時,總被人戲稱為“一品”大人,這是為什麼?因為他給自己規定每餐只吃一個葷菜。二品大臣,相當於現在的部級官員,聽聽現在同級別的官員—中石油前掌門人陳同海的豪言,你不難發現,曾國藩能堅持這麼做有多不易?
還有一個就是他的家書。去過書店,翻過“曾國藩家書集”的人不難發現:曾國藩官當得越大,家書中對家人的要求是越高,尤其是在他組建湘軍擁兵後。在物慾橫流、各種誘惑多如過江之鯽的當今社會,我們這個時代太需要曾國藩的“修身”、曾國藩的“克己”。讀一本書,不一定會改變你什麼,但書讀多了,它會潛移默化你的價值觀、人生觀,進而影響你的人生。因此,我建議大家空多讀書,多讀好書,也包括這本《曾國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