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學小陳
-
2 # 小怪軟體管家
諸葛亮的《出師表》當中寫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將漢王朝衰敗的原因歸結到皇帝親小人,遠賢臣的原因上。那為何漢朝末年的皇帝“親小人,遠賢臣”呢?
“親賢臣,遠小人”雖然聽起來非常容易,但做起來有多難恐怕只有皇帝自己知道,又有多少皇帝能真正地辨別小人和賢臣呢?有的人說東漢末年最大的原因便是宦官掌權,但這些宦官為陪伴皇帝時間最長的人,皇帝的衣食住行應都是由他們安排的,皇帝不信任他們又信任誰呢?難道那些身居高位的人都是忠臣嗎?在宦官當道的時候,他們這些大家族不仍然在你爭我奪嗎?
我們要明白,漢朝的制度是貴族制度,只能是顯貴的人越來越地位高,而沒有背景的人很難出得了頭!為什麼說三國亂世的時候人才特別多呢?正是因為亂世出人才,身處在這種社會環境之下,任用人才不再講究出身,是唯才是舉,在這種環境之下才有了如同徐庶這樣的貧苦讀書人的用武之地,所以我們才能知道他也是一個能臣!
所以在漢朝的時候,掌控朝廷的是那些貴族,而一旦出生那些大家族,就很難辨清忠奸了,又有哪一個皇帝不想做一個“親賢臣,遠小人”的皇帝呢?
-
3 # 但行前路
個人認為,這是政治權利鬥爭的原因,先發一張圖看一下,可以看到東漢中後期的皇帝繼位時都還是個孩子,而母親都還康健,皇太后不可避免要參與朝政了,出於鞏固權利的需要,太后也會扶持孃家人上位,依靠孃家人來維持權柄,久而久之,外戚便把持了朝政。
小皇帝從小在外被外戚欺負,但是在宮裡被宦官寵愛,情感上自然會有依賴和信任。隨著小皇帝慢慢長大,不滿意權力落在外戚手裡,殘酷的政治鬥爭便開始了。這時候小皇帝想當然的就會用自己信任的宦官,以打擊外戚,在這個過程中,部分權力迴歸了皇帝,也有很多權力開始被宦官把持。
於是,在東漢後期,便出現了這種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的局面。
-
4 # 沉心沉意之輩
詩曰:上帝闆闆,下民卒癉。“一日行善,天下歸仁.終朝為惡,四海傾覆”可見天子繼承人的重要性,西漢初期對於繼承人還是比較謹慎,當時為什麼策立漢文帝而不是齊王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兩人的外戚“齊王舅駟鈞,虎而冠。即立齊王,復為呂后矣”而漢文“太后家薄氏謹良”,應該說是充分認識到外戚無德而勢強的危害性,而後來英年早逝的賈誼那篇千古策論也提到對繼承人,也就是儲君培養的重要性“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以禮,有司齊肅端冕,見之南郊,過闕則下,過廟則趨,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孩提有識,三公、三少明孝仁禮義,以道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於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冀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也。及秦而不然。使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豈惟胡亥之性惡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天下之命,縣於太子,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夫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賈誼真是可惜,滿腹經綸而天不假年)
當然。如果每個皇帝都能按此培養儲君西漢就不會有王莽篡漢東漢就不會有梁冀、十常侍之亂,以至於四百多年江山拱手讓人.
到了劉秀的東漢,三公的權利大幅削弱,皇權大幅加強,這樣的好處是當皇帝個人能力強則政治清明,執政效率高,但如果稍弱皇權就容易被外戚與宦官把持,這就為東漢後期埋下了隱患,前期都還不錯,經歷了光武帝的“光武中興”,漢明,漢章帝的“明章之治”而到了漢和帝期間,東漢的國力到達了巔峰狀態,史稱“永元之隆”!
到這就出問題了,由於漢和帝先後在皇宮裡死了十幾個皇子,因此之後的皇子皆養於民間,當時的鄧皇后,也就是雲臺二十八將第一把交椅鄧禹的孫女鄧綏,有二子養於民間,大的叫劉勝,有痼疾,因此立了尚處襁褓中的劉隆,史稱孝殤帝,但是第二年就死了,立了劉祜,是為漢安帝,從此之後外戚宦官開始了對皇權長達幾十年的操持,基本皇位得繼承人都有他們冊立,為了能長期把持朝政,選繼承人一律按立幼不立賢的原則,這些皇帝即位時的年齡分別為
1,劉祜12歲,鄧皇后還算賢明,資治通鑑中這樣描寫鄧皇后,稱“性孝友,好書傳,常晝修婦業,暮誦經典”而在她把持朝政期間“朝野頗安寧”幾位兄弟也中規中矩,不敢招搖!
2,劉懿(幼兒為帝,七月後崩)
3,劉保十一歲;劉懿死後,孫程,王康等宦官發動政變,殺了閻皇后,立了劉保,史稱漢順帝,於是宦官與外戚梁氏開始把持朝政,特別設計梁冀,可以水果正是因為梁冀,東漢的滅亡最少提前了50年,蔡東藩對其評價非常中肯“梁冀之惡,比竇憲為尤甚,而其受禍也亦最烈。竇憲伏法,未及全家,閻顯受誅,尚存太后;若梁冀一門駢戮,即妻族亦無一孑遺,甚至三公連坐,朝右一空,設非平時稔惡,何由致此?天道喜謙而惡盈,福善而禍淫,觀諸梁冀夫婦,而為惡者當知所猛省矣!”
4,漢衝帝劉炳,1歲登基2歲崩
5,漢質帝劉纘8歲登基,9歲時說了梁冀一句跋扈將軍被梁冀毒死
6,漢桓帝劉志15歲登基,這個算是年紀長點的了。但也是個無道昏君,他做過唯一一件好事就是聯合了五侯剷除了惡貫滿盈得梁氏集團,而五侯同樣也是橫徵暴斂,無惡不作漢桓帝在位期間發動黨錮之爭,重用宦官,
賣官鬻爵,貪圖享樂,資治通鑑稱“漢室衰微,從此始矣”
7,漢靈帝劉宏,由外戚竇氏冊立為帝,11歲登基,在位期間發動第二次黨錮之禍,也是個昏君,黃巾之亂由此開始
8,漢獻帝劉協,7歲登基,十常侍開始威震天下,東漢於漢獻帝時滅亡
其實縱觀整個東漢後期,其實並不是說後漢皇帝親小人遠賢臣,而是從鄧皇后開始,選繼承人時就專門找親小人遠賢臣的人做皇帝,從劉隆開始東漢已沒儲君,立帝只有兩個標準,一要年齡夠小,二要足夠混賬,要不然漢質帝也不會被梁冀毒死,而漢衝帝之後也應該是嚴謹持重,舉止有度的劉蒜做皇帝了。
說到西漢跟東漢,其實有兩個節點是跟外戚息息相關的,西漢時霍光面對已經立帝的昌邑王跟劉病己,東漢時梁冀面對漢質帝跟劉蒜,前者應賢而立才有了後面的昭宣中興,而後者因幼而立使東漢“漢室衰微,從此始矣”,如果當時選了劉蒜,在加上李固等人的輔佐,完全有可能實現漢朝又一箇中興時代的,然而歷史沒有假設,之後所立的每一個皇帝基本都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宦官變態之人長隨左右”所以每一個都將東漢王朝推向毀滅的深淵
回覆列表
諸葛亮說後漢衰敗的更本原因,後漢的皇帝為啥會自取滅亡呢?
這是因為後漢的皇帝遇到了新形勢,他們其實沒有選擇,他們遇到了豪族社會。
“親小人,遠賢臣”,關鍵要看“小人”和“賢臣”分別都是什麼人,他們和皇帝又是怎樣的關係呢?
所謂的賢臣是什麼人呢?他們就是接受了儒家文化的豪族。
皇帝是害怕這樣的豪族的,因為,一般的豪族對社會有組織力,皇上不大容易動得了他,有時候他們還會引經據典批評皇上,說他昏庸。
有文化的豪族,從東漢發現起來,直到隋唐,被稱為士族。
“小人”又是誰呢?
皇帝一直受到士族的約束,皇上肯定不願意,皇上就得找自己人。但是,有文化的豪族把持著官僚體系,控制著輿論,所以,皇上找來支援自己的外戚宦官肯定會被指責為“小人”了。
這與他們實際上的人品好壞沒有關係。皇帝的行為,在豪門士族嘴裡,肯定是“親小人,遠賢臣”了。
東漢中後期昏君很多,漢桓帝尤其是昏君裡典型。仔細看看漢桓帝的經歷,15歲被大將軍梁翼扶上臺的,上臺後桓帝很不開心,一直被控制。13年後,桓帝終於發掘了自己的心腹,聯手除掉了梁翼。
桓帝開始自己說了算了,這時候就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就是有豪族的名士重臣,他們痛斥宦官,結果被指責為結黨營私。
“黨錮之禍”實際上只不過是透過宦官之手與豪族爭鬥,進行中央集權。
用宦官壓制了世家大族之後,漢桓帝又反過來開始壓制宦官,把他們也給收拾了。
看到這些作為,我們可以看出,漢桓帝雖然算不上明君,但是智商絕對夠用。
這就是“親小人,遠賢臣”的由來,至於這個賢臣賢不賢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