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夜孤城

    劉禪,一個正常人,蜀漢後主,一生沒有出彩的地方,被演義渲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扶不起來的阿斗,是爛泥扶不上牆的典型代表。樂不思蜀成了笑柄。

    實際上劉禪沒有小說裡那麼弱,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援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劉禪在位40年,諸葛亮死後蜀國也曾獲得短暫安定,說明其還是有點能力的。

    但也絕沒有近代某些學者所說的那麼強,劉禪在蜀國後期,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種麥以避禍。劉禪的處境再難還有他的老爹難嗎?亂世出英雄,很顯然劉備是英雄,劉禪只是個普通人,英雄一定有英雄氣概。很多人認為劉禪聰明是因為一句樂不思蜀,保住了性命。想象一下如果換作其他三華人物會怎麼辦?真就是為了苟活幾年成為千年笑柄?面對著國都被屠城,將領被屠殺,子民被蹂躪,你能笑出來?我只能說,這樣的人沒心沒肺,讓人鄙視。鄧艾偷渡陰平,直接滅國,成都當時還有多少人,劍閣道上姜維大軍還紋絲未動,死守待援不行嗎?魚死網破不行嗎?鄧艾幾千人偷渡陰平一無糧草,二無攻城重器,你怕什麼?投降你倒是跑了,成都被鄧艾手下變成了人間煉獄。一點英雄氣概沒有卻在三國時代群雄並起中掌權,這樣的人是註定要失敗的,誰幫都沒用,真的是扶不起來的阿斗。

  • 2 # 2許雲輝

    劉備之妻甘夫人夜夢吞北斗而孕,故劉禪出生後小名為阿斗。

    劉備自立漢中王時,12歲的劉禪被封世子。劉備稱帝后,劉禪進位為皇太子,師從諸葛亮與伊籍等學文習射。17歲時,劉禪于都城繼位。因諸葛亮擅權,劉禪無所事事熬日子到20歲後,無時不期盼諸葛亮歸政。但諸葛亮以各種藉口拒不交權,劉禪無奈成為尚未登基就形同太上皇的傀儡皇帝。諸葛亮上《出師表》時,劉禪已22歲。為了維權,他下了《二月詔》,明裡暗裡表明自己皇帝身份,希望諸葛亮交權(詳見拙作《智鬥:劉禪與諸葛亮的維權之爭》《百家講壇.紅版》),但終以失敗告終。

    諸葛亮病逝後,劉禪獨掌朝政,從乖乖娃變成叛逆憤青,重用宦官黃皓,打壓諸葛亮接班人姜維,最終導致“任黃皓而喪國。”

    公元263年,魏伐蜀,劉禪率舉國降,被遷洛陽居,受封安樂縣公,併為自保留下“樂不思蜀”典故,64歲時“薨於洛陽”。

    時人與後人對其評價甚多,但多認為其是資質平庸、胸無大志、闇弱無能的“庸常之君”。

  • 3 # 齊君

    劉禪(阿斗,207年-271年),即蜀漢懷帝,字公嗣,荊州江陵人,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 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拜諸葛亮為相父;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受封為安樂公,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我覺得劉禪絕對不傻,反而他這樣做,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備去世之後,雖說劉禪繼承了帝位,但是蜀國的實際權力還是掌握在諸葛亮的手上。君臣相較,國必傷之。劉禪對諸葛亮的處處相讓,不和他爭辯高低,不是他懦弱,反之說明了他心志的堅忍。   樂不思蜀,是劉禪被後人批判的最主要的原因。蜀國原本就是三國之間最弱的一個國家,蜀國的國力是年年在後退,亡國是遲早的事,所以他向魏國投降。沒有一個在金字塔頂峰做過國君的人會願意去做人家的臣子,但如果他不降,蜀國會受到更大的傷害。司馬昭設了一場鴻門宴,若他不說樂不思蜀,不做出這樣的行為,那些蜀漢舊臣們必會遭到司馬昭的截殺。說他愚笨,倒不如說他是大智若愚。

    千年少有大氣政治家——蒙受千古奇冤的劉禪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之“和諧和美妙”(相對的),為歷代有識之士讚不絕口,被視為封建社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關係的典範。作為接任者,劉禪能從父親那裡完整地承續到這種“和諧和美妙”的君臣關係,且把這種關係發展成了“黃金搭檔”,都充分說明了劉禪的“大氣”

    對此你怎麼看呢?

  • 4 # 簡史秘聞

    劉禪的身上有一個標籤,那就是“扶不起”。也因此,大部人的心中都認定劉禪是一個昏暈無能的帝王。那麼,歷史上的劉禪果真如此嗎?

    劉禪並不是劉備唯一的兒子,劉備生前,可以有很多選擇,但他最後沒有選其他更聰慧的兒子繼承大統,而是選擇了劉禪。據史料記載,劉備曾詢問過諸葛亮的意見,諸葛亮的回答是:天資仁敏。劉備聽後自然是心中暗自歡喜,表面還要謙虛的表示: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可見在諸葛亮的心中,劉禪非常適合繼承劉備的江山。

    事實上,劉禪並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期望。在劉備死後,劉禪將所有的權利都下放給諸葛亮,可以說當時的劉禪完全只頂著一個君王的名號,所有實權都在諸葛亮手中。諸葛亮五次北伐,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劉禪反對過,可見一個明君所具備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準則,劉禪做得很好。

    在諸葛亮死後,蜀華人才凋零,劉禪也完全明白自己的處境,更難能可貴的是,劉禪知道自己的能力,裝聾作啞也好,裝傻賣蠢也罷,他並沒有再諸葛亮離世後,就立刻亡國。

    其實說到底,劉禪是生錯了年代,一個王朝的興起,需要2到3個聖君,才能發展下去。劉禪適合坐天下太平的皇座,但並不適合當江山不穩的帝王。

    一個懂得不拖能臣後腿的皇帝,一個識時務的皇帝,一個不是很好美色,也不算奢侈的皇帝,其實已經算合格了。只是劉禪的能力與當時蜀國的局勢還有巨大的距離,這才造成了“樂不思蜀”的鬧劇。後人看來,覺得他實在平庸,但熟知這份平庸不是他的保護色呢?

  • 5 # 中孚鑑

    三國時期的劉禪,是蜀漢的皇帝,為劉備之子。劉備去世後,劉禪繼位,是為後主。雖然劉禪有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佐於他,但後來劉禪卻聽信宦官,加上他本人也無其父劉備那樣的能力魄力,所以蜀漢最終被滅。蜀漢的滅亡,也有了扶不起的阿斗這個說法。

    那三國扶不起的阿斗劉禪是個怎樣的人呢?

    作為一個亡國之君的劉禪,可以說明一點,他的能力、政績的確不如其父劉備,甚至有的人還覺得劉禪有些愚。但是換個角度來看的話,劉禪卻並非如此,他還是有些智慧的。

    首先,劉禪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他的結局卻是很好的,不僅得以善終,而且亡國後的生活還不錯,這些是和他的處事為人有關。

    蜀漢滅亡後,他處處表現的安樂而無亡國之痛,從而避免了司馬氏的猜疑和顧忌。如此他也就避免了亡國之君悲慘的結局而得到善終。

    退一步說,當時蜀漢已經滅亡,即使劉禪有亡國之痛,對於事勢又有何益,不過是增加司馬氏的猜忌,讓劉禪自己落下悲慘的結局。劉禪雖然為帝時作為不大,但是這個簡單的道理還是知道的,他只能透過自身安樂才能保全自己。

    如此,劉禪也可算是一位大智若愚之人。一個“樂不思蜀”的典故也說明了劉禪的為人。

    其次,劉禪雖然為政能力不如劉備,但是劉禪的處事能力還是有的,比如在劉禪為帝后,朝政大事多是由諸葛亮處理,所以諸葛亮得以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然諸葛亮對蜀漢、對劉禪忠心耿耿,這一點不可否認。

    退一步說,但是劉禪若想親政,想要從諸葛亮手中取回權利,這不免回出現君臣失和的局面。劉禪若成功還好,劉禪若不成功,到時諸葛亮縱然還輔佐於他,但他們之間終究有了隔膜。

    換句話說,雖然諸葛亮忠心耿耿、並無二心,但諸葛亮集蜀漢軍政於一身,在一定程度上講,也可以說是一位權臣。自來權臣不管忠心如何,都是會對皇帝構成顧忌的。

    後來諸葛亮去世,蜀漢軍政又由蔣琬、費禕、姜維掌管。而不管誰掌握權利,劉禪始終能安然的身居帝位。這雖然是因為他們都是忠心之人,但同時也因為劉禪本身的處事原因。

    最後,當然作為亡國之君的劉禪,終究自身的政治能力不行,其志向、氣魄也不能和劉備相比,同時他後期還寵信宦官,從而加速了蜀漢的滅亡。在這一點上,劉禪確實有些昏庸,但劉禪雖然昏庸,卻不是殘暴之君。他只是一個仁厚有餘而氣魄不足的君王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裡的卡二和藤虎誰更厲害呢?有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