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345670wys888

    一、仲景用方藥之嚴謹,堪稱後無來者。

    二、既便是很普通的食品生薑,在很多方劑中亦起很關鍵作用,不能隨意捨棄。

    三、舉例:

    1、桂枝湯證:生薑是解表促汗的重要藥物。舍之,效大減。

    2、第28條:講外邪內飲的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是說單服桂枝湯或用下法,使表不解飲不去,且造成津傷表更虛,因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證仍屬外邪內飲,因表虛津虛甚不能再用桂枝發汗,故用生薑發表;因有心下滿微痛,故必用芍藥緩其滿痛;在解表的同時利飲因加茯苓白朮是為定法。這樣我們很清楚地認識到:本方證因無桂枝證,當然不能用桂枝,因有腹滿痛,當然不能去芍藥,即原文是正確無誤的,不能改桂去桂為去芍。

    3、第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本條是說:原為外邪內飲的太陽病,因單純發汗不同時利飲,造成津傷病不解、表不解,因津傷陷於少陰,故呈現與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證“反發熱,脈沉者”相類證,故見“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仲景明確指出真武湯方證屬表陰證少陰病。

    4、新加湯:用生薑,尚可引氣血達於表。

  • 2 # 詩人志靜

    1、生薑:味辛,性溫;歸肺、 胃、脾經;功效為發散風寒,溫中止嘔,化痰解毒;

    2、《傷寒論》共有一百多首方劑,其中35方用到生薑,用至3~5兩者25方,6兩以上10方,可見生薑在經方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傷寒論》中生薑因用量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功效;

    3、用3~5兩生薑主要功效:調和營衛、發汗解表、和胃止嘔,溫通血脈、化飲消痞,降逆止嘔;

  • 3 # hainijiang

    一、 功效分析

    1.解表祛邪 調和營衛

    對於外感邪氣、營衛不和者,仲景必用生薑配合大棗以調和營衛,如桂枝湯、柴胡桂枝湯等。清代周巖曰:生薑味辛色黃,由陽明入衛。大棗味幹色赤,由太陰入營。其能入營,由於甘中有辛,惟甘守之用多,得生薑乃不至過守。生薑辛通之用多,得大棗乃不至過通。二物並用,所以為和營衛之主劑。說明了生薑在外感雜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桂枝湯用於治療風寒客於肌表、營衛不和的太陽表虛中風證,方中生薑性味辛散,能散在表在上之邪,既助桂枝袪邪解表,以治衛強,又與大棗相合,助營陰生化,以治營弱,姜棗合用還能扶脾和胃,脾胃乃營衛生化之本,胃氣充則衛氣足,衛氣流動以固護周身,有利祛邪外出,且大棗與甘草有甘緩氣壅之偏,得生薑之辛通走散而緩之,故有散邪而不傷正之優點,此正合《內經》風淫於內,以甘緩之,以辛散之之旨,《本草發揮》:成聊攝雲:姜、棗味辛、甘,固能發散,而又不特專於發散之用,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姜、棗之用,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清代陳修園《本草經讀》也雲:生薑與大棗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脾胃,得棗之甘以養心營,合之能兼調營衛也。清代傷寒名家柯琴贊桂枝湯乃仲景群方之冠,為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可以看出姜、棗、草配伍意義甚大,故醫者切不可盲目地將其去掉,而桂枝湯及其類方,都少不了這類配伍。

    2.和中止嘔 化飲降逆

    生薑入脾、胃經,能和中止嘔,從唐代起被譽為嘔家聖藥,可隨證加減用於寒、熱、虛、實各證所引起的嘔吐。其性微溫,對寒邪犯胃、中焦虛寒、痰飲中阻、內有水氣者用之最宜,如生薑瀉心湯、旋覆代赭湯、真武湯等,有的將生薑作為主藥,不可替用或棄用。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本證病機為中氣虛弱,外邪乘機入侵,導致氣機結滯,脾胃失常,故選擇並重用生薑,則為取其健胃降逆,宣散水氣而消痞滿之意,中焦為決瀆之官,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用生薑溫中則中焦陽氣得復,配以甘草、人參、大棗調和脾胃,脾胃健運又除痰飲之源,使氣機升降有序,藥學著作《湯液本草》雲: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此藥能行陽而散氣。此方仲景將生薑作為主藥,涵義深刻。另真武湯證見此為有水氣,水溼之邪有凝聚之性,故治療溼邪為患之病,除制水、利水外,若配伍辛散之品,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故在此仲景以附子佐生薑取辛散水氣化飲之意。旋覆代赭湯主治胃虛痰阻、氣逆不降之證,方中生薑獨重,一為和胃降逆,增其止嘔之效,二為宣散水氣以助祛痰之功,三合參棗草以復中虛氣弱之效,一箭三雕,可見仲景煞費苦心所在。

    3.健脾和胃 和中防變

    《藥性解》按:生薑辛入肺,肺氣通暢,主宰能靈,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則一身之氣皆為我使,而亦勝矣。一身之氣勝,則中焦之元氣定,而脾胃出納之令行,邪氣不能容矣。中醫治病很重視健脾養胃,保護胃氣,許多疾病的防治,均有賴於脾胃的健運,脾胃的盛衰對疾病之轉歸與預後有著決定性的意義,並且藥物功效的發揮離不開胃氣的推動。

    治療傷寒之邪傳入少陽的代表方劑是小柴胡湯,少陽為三陽之樞,邪犯少陽,邪則徘徊於半表半里之間,未有定處,往來無常,其邪增可內傳陽明而入裡,若正復可祛邪外達太陽而出表。方中生薑借其辛散之功,助柴胡散表邪,同時又助半夏和胃止嘔,合大棗調和營衛,振興中陽,益氣健脾,俾正氣旺盛,則邪無內向之機,將病邪控制在少陽,進而疏邪外解,《名醫方論》謂:人參能補久虛,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棗助少陽生氣,使邪無內向也。顯然用姜、棗、參、草不僅僅為和解少陽而設。

    治療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的小建中湯,中焦虛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故若得內氣充實或可自解,此寓有攘外必先安內之意。方以重用甘溫質潤之飴糖為君,溫補中焦,緩急止痛,生薑溫胃,大棗補脾,合則升騰中焦生髮之氣而行津液,配桂枝、芍藥而和營衛,湯證非陰陽自虛,故以甘溫建中、補益脾氣法以調和營衛,復建中陽,使中氣立,脾胃傳輸有權,氣血漸生,則陰陽可期平復。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捲上:建中者,建中氣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緩中,僅能建中焦營氣也……使以姜、棗助脾與胃行津液者,血脈中之柔陽,皆出於胃也。大青龍湯證以生薑配合大棗培補中氣以資汗源,利於發汗散熱除煩,清代醫學大家柯琴《傷寒方論》說得更加明確:仲景於太陽經中,用石膏以清胃火,是預保陽明之先著,加姜棗以培中氣,又慮夫轉屬太陰矣。可見大青龍方中佐藥石膏、生薑、大棗,有著防傳陽明,固護太陰的重要作用。

    《傷寒論》的精髓在於辨證施治,仲景在生薑的用法上也體現了這一指導思想。仲景制方,藥不在於多與雜,而求其精專,其論證言變多於言常,論治則靈活多樣,從生薑的配方應用中即可窺見一斑。他時用生薑,時用乾薑,時生薑、乾薑同用,又根據臨床的需要採用不同的劑量,大則用半斤,小則用四片,既可用作君藥、臣藥,又可作為佐使藥,而醫者尤易忽視了生薑佐使的作用,常去之不用,仲景方之所以療效明顯,取效的關鍵不在君臣,全在合理配伍佐使藥。這些常被醫者忽視佐使之用,在臨證時合理辨證使用,常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

    但生薑走而不守,惟陰寒可溫中散寒不再專事汗解,故仲景治太陰髒寒用乾薑之守中如理中丸,而不取生薑之走洩;四逆類因生薑性味不及,故用乾薑、附子大辛大熱之品,以冀回陽救逆。如正氣虛、陰血不足的同時,仲景多選用大棗、甘草扶正,因慮其辛溫耗散,走而不守,誤傷正氣之弊,而一般也不用生薑辛溫助火,陰虛火旺或熱邪內盛也忌用。故處方應依證立法,依法選方用藥,藥隨證轉,全憑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仲景開創臨床用生薑的先河,為後人所推崇,仲景妙用生薑,其意義深奧,故應深入瞭解生薑在方劑配伍中之運用與意義來指導臨床,提高臨床組方、配伍技巧。仲景對藥物的選擇應用出神入化,實為後學之典範,值得我們反覆學習研究與應用。

  • 4 # 中華易學名家王禹強

    姜,在《傷寒論》中仲景對其非常重視,用法極其奧妙,或為君臣,或為佐使,配方嚴密,各顯其效。《傷寒論》113方中59方有姜,約佔總方的一半之多。其中含生薑37方,乾薑23方。以姜為君的方雖不多,但以姜命名的方有11首,約佔總方的十分之一。關於姜的用量,生薑最多達半斤之多,最少的只有一兩,一般為三兩;乾薑一般用二兩,最少的只有六銖。《本經》載乾薑“味辛溫大熱”主“胸滿咳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術虎高琪是不是金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如何評價術虎高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