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海岸
-
2 # 小光138230619
“是非審之於己,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幾近白話,很容易明白,無需多言,難在做得好。人難免處於各種是非之中,在這個過程中,是檢討自己還是歸咎於人,體現出有差異的人生的智慧。是調整自己還是企圖改變別人,是整體把握還是割裂處理,最能體現出一個人是否能妥善處理好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能力,在他人看來,你呈現出來的人格,就是你的“德性”。審己易,責人難。
“譭譽聽之於人”,高瞻遠矚,超脫於是非,專注於自己,自信,對自己有正確的評價和定位,內心強大,定力很好!這個就知易行難了。
“得失安之於數”,決非聽天由命的無作為,而表現出有所作為之後的擔當,對於結果的承認和接納,對於別人的寬容和理解。
真心不容易十全十美地做到,可以把這些看做是人生格言和勸喻,盡力做做看,畢竟“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做君子有君子之樂呀!
-
3 # 吾本龍夫
是非審之於己,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從字面來講是,對正確與錯誤的判斷出在自己,批評或表揚的話由他人來說,得到或失去的安排來自命運。總體意思是隻要是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就去做,不要管別人會怎麼評論,至於是得還是失就更不用去計較,因為蒼天有眼。簡單地說就是,只求問心無愧,其他的什麼都不重要。
-
4 # 高文宏D
我這個人從不背地裡評論他人的好與壞,是與非,但我心中有數,小事有條理,大事不糊塗。如果有人在我面前說他人的壞話,毀他人的名聲,我從不相信,除非親眼所見,不要為一句話毀了他人的名譽和形象。對於得與失,我認為人生有得就會有失,有失就會有得,得到時自然歡喜,失去了也不必太在意,傷心難過又有什麼用,還不如坦然面對。
-
5 # 自性花開
“是非審之於己,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
這段話是位於湖南長沙的古代著名書院——嶽麓書院的經典對聯,字面上並不難懂,但富有哲理。
是非審之於己: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是非面前,能自我省思謹慎判斷就好了;
譭譽聽之於人:事情盡心盡力完成就好,至於褒貶毀損那是別人的事,由他們去吧;
得失安之於數:至於得失成敗都是天定的,命中註定,安然接受就好了。
這來自古書院的著名對聯,內涵做人的自我修養。人一定要“知進退,明得失,懂取捨”,善於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才能張弛有度,進退自如。儘量遠離是非,耐於譭譽,淡於得失,如此練達通透,當成有態度又有境界的人。
晚唐詩人許渾《送鄭寂上人南行》中有“心出是非外,跡辭榮辱中”,如果真的能夠讓內心和行跡遠離是非榮辱的漩渦,才真的是高人呢。
然則,芸芸眾生,高人幾何?還不是都在攘攘熙熙的世界裡,榮辱得失間,是非利害中,爭先恐後地忙忙碌碌?被名利富貴所誘惑,為榮辱得失所左右,心難以寧靜,如何感受人生的快樂呢?
《菜根譚》有“此身常放在閒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
是啊,當我們可以安閒地庭前漫步,才有可能得以超脫,也才可能完成對人生是非、譭譽、得失的超越。
感謝嶽麓書院這樣的古書院,集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澱,滋養著世世代代的人們。
回覆列表
這是嶽麓書院講堂中一副對聯的前三句。出自清代的曠敏本之手。能歷經歲月荏苒,廣為流傳,意味著它警世格言般的存在。
1.“是非審之於己”。單從字面去理解是:正確還是錯誤,由自己認真審視。個人覺得應該這麼解讀:認真觀照自己內心的良知,來判斷是與非,對與錯,才能謂之為“審”。
因為世界上的是與非沒有絕對的正誤。有時候角度或立場變了,對的也是錯的,錯的還是錯的。但我們唯一無法否認的是,總有一些東西,縱使過去幾千年,是非也是涇渭分明。比如,良知。一個出自良知做出的決定,可能是不符合當時的法律規定甚至約定俗成,但後人依然覺得做的很對。這樣的例子很多。
國外法庭上,大法官正在審理一個麵包賊。法官要求這個麵包賊如實敘述過程。原來這是個老祖母,她年事已高,沒有任何經濟來源。與年幼的孫子相依為命。她已經變賣了很多東西,來餵養她的孫子,但依然三餐不繼。這天路過麵包店,看著嗷嗷待哺的孫子,便偷藏了一塊麵包沒想被當場抓住…說完老祖母因羞愧和害怕坐牢,淚流滿面。法庭安靜極了,大法官沉吟片刻做出裁決:要麼賠償店主麵包錢外罰款30美元;要麼坐牢一星期,以示懲誡。可是很顯然她若坐牢,孫子則無人看護。可是別說30美元,如果有一美元她也不至於去盜竊。這時候法官大人拿出一美元放進帽子走下法庭來到眾人之間,他說:“犯人我已經審判完了,但是讓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因為飢餓而去偷竊,這是生活在這個城市裡每個成年人的恥辱,是我們共同犯下的罪,我們都應該繳納罰款。”眾人聽聞後,紛紛解囊,不一會兒老婦人的罰款就募捐夠了,她也因此而獲釋。
這是一個憑良知而做出決斷的典型事例,沒有法律規定法官和人們必須這麼做,只是憑藉內心指引。即使她被判定有罪,可是人們不僅寬恕了她,還慷慨解囊。人人心裡都清楚他們這樣做是對的。
所以,是非憑藉內心良知做判斷,不會錯得太多。
2.“譭譽聽之於人”。讚美或者詆譭由著他人去說。
這世上,最難堵住的不是決堤之壩,而是眾人的悠悠之口。無論你有多出色,總有一部分人不待見你;無論你有多麼混賬,總有一些人將你視為心頭肉。對於本來就無法左右的事,去耗費心神在意或者因為毀或譽而患得患失,是一件十分低智可笑的事。就像我們每天去擔心天要下雨了,娘要嫁人了,河水要東流了似的病態。
萬事萬物自有流向和運動軌跡。你就是這個世界。你感知的就是你的世界。你以為你是誰,在那個當下你就是誰。也就是說只有你可以真實地評判和認知你自己。因為人心多變。我們每一刻都與前刻不同。在很多時候,我們不過是別人茶餘飯後的一小會兒談資、借鑑、偶或要躲開的陷阱,僅此而已。
現實中,只要沒有人當著面指東道西,愛說啥說去,一律當空氣般不存在。這才是正確的姿勢。
若想一直活在他人的嘴裡,唯恐江湖上沒了你的傳說,那你就離那隻養得膘肥肉壯的豬處境十分相似了。
如果十分在意歷代聖賢的看法,並因此時常修正自己的人,不在此列。
3.“得失安之於數”。得到或者失去命中自有定數.
有個猶太人的故事,事關命運,很有意思。
話說有一個撒哈拉的富商,他的僕人一大早準備在集市上去買糧食,但不知為什麼,總覺得有人在背後盯著他看,他下意識一回頭,看到一個臉色煞白身著黑衣的男子,正在馬路對面的人群裡定定地看著他。僕人立即認了出來,這是死神。看他的眼神肯定是衝著自己來的。僕人慌亂地起身顧不上買糧食一路狂奔回到了富商家,他敘述了經過並懇求富商,看在他幾十年任勞任怨的份上,借他一匹快馬,他要連夜逃往幾百公里之外的巴格達。主人善良豁達,立即贈他一起好馬讓他逃走了。可是糧食還得有人去買回來啊,於是主人只好親自去集市了。富商一邊買糧食一邊留心觀察僕人描述的那個神秘男子,還真讓他發現了。富商壯著膽子向前問到:“神啊,你為何盯著我的僕人看呢?”
死神疑惑地說道:“我只是很納悶,因為上帝和我約定,今天晚上鐘聲敲響最後一下的時候,我和你的僕人在巴格達有個約會,可是我不明白,為何剛才他還待在這裡?”
富商聽完仰望著天空喃喃地在胸口畫著十字,然後拉著糧食默默地回家了。
這恐怕是對命運最好的詮釋。與“”閻王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異曲同工。
一切得失成敗,表面是自己在努力爭取,可是那份心性和思維模式,是偶然得來麼?龍生九子,都各有不同。每個人都攜帶著不同的DNA密碼來世,完成各自的使命和打怪升級。按照愛因斯坦的說法,這個世界是被精心設計過的,靠著宇宙間的定律在默默執行。符合定律的,昌盛長久;違背規律的就被毀滅淘汰。無論國家還是個體都是如此。
所以,得失是命理的定數,在正路上行走,自然符合天道,其運順暢,其得也多;在偏離正道的路上行走,胡亂作為,能量散亂不聚,自然無法應對災禍壓力,其失就指日可待。
哪裡是人力所能評判和更改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