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燎原學書

    這個問題我正好前幾天檢視資料的時候,看了一下中國字型發展的一個狀況,徹底瞭解了一箇中國書法字型的發展過程。

    其實道理是很簡單的,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會問到楷書和草書是哪個在前哪個在後。就藉著這個機會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中國字型的一個演變過程:

    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篆書

    這裡的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前的文字統稱為大篆(包括甲骨文,鐘鼎文,金文,石鼓文)。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由李斯統一了六國的文字,統一過文字統稱為小篆。

    隸書

    隸書的出現加快樂傳書的書寫速度,隸書的代表作有秦隸和漢隸,漢隸達到了隸書的一個巔峰狀態,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隸書字帖,大部分都是漢隸。

    草書

    草書包括了章草和今草兩種。章草,是指的把隸書草書化,主要是提高了隸書的書寫速度,在這裡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草書的出現要比楷書和行書要找到很多。今草,金草往往指的是把楷書草書化,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用的草書。

    楷書

    楷書的出現一方面提高了隸書的書寫速度,一方面是簡化了隸書的書寫方法,使其更加規整簡潔,楷書的巔峰時代是在唐代,唐朝把楷書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一個高度,包括我們見到楷書四大家,其中有三個就是唐朝的。這裡也不排除唐朝對於文化的一個重視情況。而楷書大體上分兩種,一個是魏碑,一個是唐楷。

    行書

    行書是介乎於楷書和今草書兩者之間的一個書法字型。所以他出現的時間是比較晚的,應該晚於楷書。

  • 2 # 如塵堂藝術工作室

    漢字史上大體經歷了這麼幾個階段: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秦朝統一中國後並統一了官方文字 小篆),之後到漢朝初期出現了章草,隨後演變成了漢隸(又稱隸書),東晉到南北朝時期隨後逐漸出現了正書(即後來屬稱的“正楷”)。

    歷史上楷書草書行書出現的順序為:草書——楷書——行書。最早的草書出現在漢代,又稱章草;楷書出現在漢末,行書出現在東漢末年。

    1.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2.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

    3.行書是一種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迴歸到書法藝術史上,中國的書法字型出現的歷史順序如下:

    甲骨文(商)——篆(秦代)——隸、草(漢代、漢代的草書稱為章草)——楷(晉朝、含魏碑)——行(晉朝)——草(晉朝、即今草)。

    朝代代表:

    秦篆——漢隸——魏碑——唐楷——宋行

  • 3 # 善思堂書法

    隸書章草以後,楷書、行書的形成有一段時期的,是交錯共存而不是一下子成熟的。不能絕對劃分誰先誰後,分這無什麼意義!只要明白行書不是從楷書來的就行了

  • 4 # 子衿書法

    行書,乃真書之小偽。

    偽,意為偽裝,偽飾,矯飾。總的一句話,不真實。小偽,就是稍微的不真實。

    不真實的對立面,是真實。真實在此代表的是楷書。世界上只有先有真,後有假。豈能先有偽造的,而後才有真的道理!

    自古以來,人們的認識都是楷書有了以後,才有了便捷快速的行書。到了現在,特別是這麼幾年,總有幾小個人要跳出來顛覆歷史,無根無據,滿嘴跑火車的“啪”,扔下一句沒心眼的話。然後呢,整個“有人說”。誰說?把說這話的人名亮出來,把說這話的依據拿出來,用事實來證明。把時間浪費在這種無根無據的論證中,要知道,現在的閱讀量,少得比眼屎還少。把精力浪費在這種無聊的臆想中,就好比論證一個人昨夜做的夢中大獎,今天為什麼不能兌現一樣。

    不過,本著誨人不倦的精神,給大家科普一下。楷書的前身,是八分。八分為秦時期上穀人王次仲所創。行書為後漢穎川人劉德升所造。現在我們見到最早的楷書,是三國時期鍾繇的楷書。最早的行書是東晉王羲之的行書。這是實證。若以記錄論,王次仲創楷書的時間,要比劉德升早了二三百年。

  • 5 # 抱庸詩書

    書體演變歷程是:甲骨文(商朝)――金文(西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秦初)――隸書(秦)――草書(漢初)――楷書(漢末)――行書(東漢末年)。

    楷書萌芽於秦漢,發展於魏、晉、南北朝,繁榮於隋、唐、五代。而行書之稱最早出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張懷瓘在《書斷》有言:“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張懷瓘認為,行書由楷書轉化而來,是楷書的變體。因此,楷書早於行書是不爭的事實。

    值得一提的是,行書沒有規範固定的寫法,清人劉熙載在《書概》中曾言:“從有此體(行書)以來,未有專論其法者。”習學行書,只可以“無法”求“有法”,從多變個性中去把握其一般規律,自由發揮的空間較多,也是書學者雲集之所在。大才子蘇東坡就曾指出,“自古以來工書者大多善行書”。

    抱庸妄談。

  • 6 # 讀書耕田人王七

    其實行書的出現發展有兩種存在狀態。一是以筆法的形式,另一種是書體的形式。

    行書筆法人們常以為出現在隸書或篆書之後,像張芝的草書冠軍帖,其中冠軍二字己經具備了現在行書的一些特點。就這點而言,就連漢代沒有楷書,這一點也是存疑的,有可能行書出現的更早,我的看法是,草法是伴隨著文字的普遍使用就有了,行書之法,終究是為了提高書寫效律而產生的一種方法。

    而行書做為一種字型存在,只能出現在楷書之後,因為我們幾乎所有的漢字,都能直視其如何演變的過程,從今天所說的行書書體,上溯到漢草,楷書是一個必經的結點。

    雖然看起來有點自矛盾,但正因如此,需要諸友等飽學之士,尋根探源。

    漏洞百出,先生見諒!

  • 7 # 翰墨今香

    楷書和行書哪個出現的早,這個還真沒有說服力的證據能證明,關於行書出現的晚或者早的問題,目前來看還會糾纏下去。

    楷書的流變

    楷書是漢字書法藝術的主要書體之一,這種書體最早並不是叫“楷書”,原稱“今隸”,也叫“真書”或“正書”,主要包含兩大體系,一種是魏碑這類書體,一種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楷書,由二王和唐楷為代表。

    “楷”字原本是“楷模”、“法度”、“標釋”、“樣板”的意思,因此早期非常規整的篆書和隸書,在盛行的時候都有過被稱之為楷書,如“隸楷”等。

    把“楷”字真正用在書體上,較早是衛恆在《書勢》中論述雲:“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這裡的“楷”豎,指的是“八分楷法”或“隸楷”等。孔子曾經說過:“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式。”據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凡是有規定法度的書體皆可以成為楷書,因此清代的劉熙載在《書概》中這樣認為:“楷無定名,不獨正書當之,漢北海敬王善史書,世以為楷,是大篆可謂楷也。”這裡指的是篆楷。他又說:“伯英下筆必為”,這是草為楷。

    而現在一般是把由隸書演變而來的法度嚴謹、點畫分明,布白平整的“真書”叫“楷書”。這種楷書真正發展的時間是在漢末三國期間到晉代的這段歷史時期,也就是常說的魏晉時期,主要代表人物就是鍾繇和二王。

    行書的流變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關於行書的起源,唐代的張懷瓘認為是後漢劉德升創作的:“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現代人學習書法都是先學習楷書,然後再學習行書或者草書。時間長了,大家都覺得應該是先有楷書,才有行書的。

    但也有人說:“真生於行”。認為是先有行書,而後才有楷書出現的,這種說法從中國文字發展的遞變的程序來看,也有它的道理。如安徽毫縣考古中發現的曹操家族的墓磚之中,就有先期行書的寫法。

    所以後期認為行書的出現是有兩條線索的:其一,隸書向楷書過渡中出現的行書;其二,楷書成熟之後,把楷書簡捷流變地連綿起來的行書。

    綜合各方資料參考,我們現在意義上的行書,應該是和楷書同時發展起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這是什麼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