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向敬之

    所謂朱元璋建功臣樓,是民間傳說,連線著朱元璋火燒功臣樓,或火燒慶功樓的殘酷殺戮。這是後世妖魔化朱元璋的一種說辭。

    朱元璋稱帝后,為了集中和強化皇權,確實製造了一系列慘絕人寰的屠殺事件,著名的有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牽連甚廣,但是並沒有一個功臣是在所謂的功臣樓裡被燒死、屠殺的。

    功臣被殺,有功高震主的一面,但主要原因還是起於草莽的朱元璋害怕功臣們侵害自己的皇權,影響到朱明天下的世襲罔替。

    所以,朱元璋在全面掌握政權後,對絕大多數功臣展開了大屠殺。如,他曾與能幹的丞相胡惟庸有過蜜月期,但忌諱胡惟庸擅權,於是命人告發胡惟庸謀反,勾結東洋倭寇,意圖辦酒會殺害朱元璋。胡惟庸被磔殺,誅滅三族。十年後,朱元璋又將胡惟庸案擴大化,將包括大明首任丞相李善長在內的兩萬人,一同處決。他還為此撰寫了一本《奸黨錄》,頒示天下。

    三年後,朱元璋又把屠殺對準了功勞巨大的大將藍玉,為之羅織謀逆大罪,將其磔殺,牽連一萬五千餘人。朱元璋再次編撰一本《逆臣錄》,顯示自己屠殺有理。

    朱元璋殺人,驕兵悍將必殺,儒臣見忌也要殺。他曾尊為聖人的宋濂,因孫兒牽連胡惟庸案,被貶謫而死。智囊劉伯溫,雖有神機妙算之名,卻不知是死於胡惟庸的借旨下毒,還是朱元璋的借刀殺人。

    徐達,朱元璋最得力的武將,締結了三重姻親,以大將軍兼右丞相,爵封魏國公。他因長期征戰,為朱元璋打下了遼闊的疆域,卻患了毒疽,最忌鵝肉。有傳聞朱元璋在他毒疽剛愈之時,派太監送去了一隻燒鵝,傳旨賜食,太監監吃,結果當夜毒發暴卒。

    唯獨沒事者,只要英年早逝的常遇春和荒淫躲災的湯和。湯和養妾上百人,超過了朱元璋的后妃,成功得以壽終正寢。

  • 2 # 錢君史話

    民間故事,朱洪武坐南京,別提有多高興了,一天對臣下說,咱們也要像劉幫那樣論功行賞,功臣們個個都喜歡的了也了不得。朱洪武下令,先建一個慶功樓,到時候咱們哥們吃肉,喝酒,論功行賞,這些功臣們,每天看著樓建著,心裡盼著。

    劉伯溫要功成身退,浪跡天涯,雲遊四海,向朱洪武辭行,朱洪武與眾弟兄挽留再三,誰知他去意已決,也只得由他了。

    只有徐達送了一程,再送一程,又送一程,劉伯溫下馬說道,千里相送,難免一別,兄長回去吧,豈知徐達念幾年來出生入死,患難與共,不覺潸然淚下,劉伯溫卻淡淡的說道,我留下一句話也就走了,望兄長謹記在心,慶功之日,一刻不要離開皇上。然後上馬,又回頭大聲說道,謹記,謹記。然後打馬而去。

    慶功之日,元璋讓功臣上樓就坐,囑咐吃好,喝好,便下的樓來,一回頭見徐達緊隨身後,說道,徐皇兄怎不留在酒樓之上,徐達忙回道,今天場面混亂,我不放心皇上安全。

    說話間,只見慶功樓自下而上,熊熊大火燒起,朱元璋看著徐達說了一聲,天意!

    這雖然只是一個故事,也表明朱元璋沒有善待功臣。

  • 3 # 沉沉相殷

    殺害功臣的事歷朝歷代都有,比如勾踐殺文種,劉邦殺韓信彭越,趙構殺岳飛父子,朱元璋殺害功臣的一個原因是怕他死了功臣會黃袍加身,奪取天下,還有就是功臣仗著有功勞不能謹言慎行,而為非作歹,不守國法,結黨營私,魚肉百姓,徐達本人不結黨,不貪權和錢財,謹言慎行,加上徐達的女兒是朱元璋和馬後比較喜歡的兒媳婦,所以就免死吧。

  • 4 # 史無止境

    在封建王朝中,開國功臣沒有幾個有好下場的,除了魏徵、張良等少數幾個功成身退,其他開國功臣多命運悲慘。這一點,在朱元璋奪取政權後表現很突出。徐達是明王朝開國功臣和朱元璋的十大結義兄弟之一,對朱元璋可謂死心塌地、忠心耿耿。在明王朝的開國功臣裡,大多數人都一樣,下場很悲慘。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宋濂、傅友德……這些當初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最後幾乎被朱元璋斬盡殺絕了。所謂“伴君如伴虎”,這話一點不假。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歷朝如此,但明代尤甚。以上這些人,就是因為朱元璋過於猜忌刻薄而被殺的。但唯獨有一人,在這場“浩劫”中倖免於難,此人就是徐達。徐達能在九死一生的危險境地中獨善其身,其中有什麼奧妙嗎?看看朱元璋屠殺功臣的理由就明白了。對於朱元璋的屠殺行為,太子朱標深為不解,他向朱元璋進諫說:“陛下您殺大臣殺得太多,恐怕會傷了君臣間的和氣。”朱元璋聽後沉默不語。他命人將一根荊棘扔在地上,然後命令太子將荊棘撿起來。面對長滿刺的荊棘,太子左右為難,不知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意味深長地對朱標說:“這根荊棘你拿不起來,我替你將刺磨乾淨了,難道不好嗎?現在我所殺的人,都是將來可能威脅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們除了,是在為你造莫大的福啊!”

    朱元璋殺功臣的理由很簡單,無論是先立的太子朱標,還是後來立的太孫朱允炆,都為人仁厚,性格偏軟,朱元璋當然不放心自己死後,還留下一幫戰功赫赫的功臣了。因此在退位之前,有必要除掉這些功臣,為子孫後代的江山水固鋪平道路,防止再出來個發動“陳橋兵變”的趙匡胤。

    徐達,明朝第一大將,可以說是明初功臣中最為後人所喜愛的人物。他出身貧民,是朱元璋的幼年玩伴,曾追隨朱元璋經歷大小無數戰役,屢建奇功。在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消滅各路敵對勢力、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徐達一直任最高軍事統帥之職,他“以智勇之資,負柱石之任”,“廓江漢,清淮楚,電掃西浙,席捲中原,威聲所振,直連塞外”。他剛毅武勇,持重有謀,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徐達病死,被追封為“中山王”。朱元璋稱其為“萬里長城”。

    朱元璋何許人也?中國歷史上最能殺功臣的兩個皇帝之一。明王朝建立之初,追隨朱元璋的一班文臣武將,幾乎被他誅殺殆盡,唯有劉伯溫和徐達能逃過此劫,後劉伯溫被胡惟庸毒死,可以說徐達是明初眾功臣中能夠生存下來的一個奇蹟。

    其實,作為明王朝的重要功臣,徐達功不可沒。按照朱元璋“荊棘上的刺”的邏輯,其必然也在必殺之列。但因為徐達的機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貪戀權勢,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可謂馳騁於宦海而遊刃有餘,不愧是位明哲保身的高手。通常情況下,人們是不會同一個“溫順”之人計較的,所以,一些識時務的能人俊傑,面對各種可能的嫉妒,常會採取圓滑穩重的處世方法,藉以保全自己,以免招來各種暗箭的傷害。

    徐達就是如此。那麼,氣量狹小、生性多猜忌、殺人不眨眼的朱元璋何以獨獨對徐達網開一面呢?具體表現有如下幾點:

    1.他忠貞。他肯置自身性命於不顧,替朱元璋作人質於敵營中,此舉對朱元璋而言,無疑是救命之恩。這樣忠於自己又對自己有恩的人,朱元璋多少是要留些情面的。

    2.他謹慎。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徐達不,他對朱元璋恭敬有加,唯朱元璋之命是從,即便是下棋這樣的“娛樂之事”,徐達也絕不越君臣之禮。這麼聽話的下屬,朱元璋即便想殺,也頗難找出一個恰當的藉口。

    3.他不入是非。細看各朝各代,黨派之爭在所難免。徐達功勳卓著,自然是各權力派系爭相結交的物件。但他能夠獨善其身,不與任何人相交過密,亦不輕易得罪他人,因而未被捲入這是非的旋渦之中。徐達就是這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侍奉著朱元璋,因此他才與藍玉、李善長、葉升、馮勝、傅友德等人擁有不同的境遇,一直沒有受到貶斥和加害,與臣與君的關係都相當不錯。假若徐達沒有做到韜光養晦,而是居功自傲、得意忘形,那麼他就很難善始善終了。

    俗話說:“才高被人忌。”嫉賢妒能是社會通病,即便是在現如今,具有很強嫉妒心理,容不下強者的人也不在少數。在他們看來,下屬的成功就意味著自己的失敗。面對這樣的領導下屬只有韜光養晦才能免遭排斥。

  • 5 # 紅黑聖西羅

    飛鳥盡,良弓藏。任何一個朝代都有這樣的情況,只是程度大小的問題,在漢朝和明朝則顯得比較突出。

    功高震主只是一方面,這些跟隨皇帝打天下的將領勞苦功高,很多都已經到了賞無可賞的地步,這時留給他們的就只有死了。聰明的人都趕緊想方設法交了兵權,甚至裝瘋賣傻、抱病不出以求苟延殘喘,留得一命。

    但對於皇帝來說,他也許不怕權臣造反,自己可以穩穩的吃住他們,但後代能不能吃的住就不一定了,那這種情況下舉起刀是最好的選擇。

    徐達是因為死的比較早,而且他也沒怎麼摻和到糾紛中去,為人低調,所以得到了善終,至於說他是吃了朱元璋送的蒸鵝而背上毒瘡發作致死,完全是杜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古裝小說武打場面文字可以給我參考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