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熱之夏1

    閨怨詩確實挺多,而且多出自讀書人之手,個人認為大致三個原因:

    一是寫這種事的文人大多屬於青春期,寫閨怨詩類似於現在的學生讀言情小說,是一種青春期的心理宣洩,或者說是心態上的彌補,以緩解性壓抑。

    二是往往閨怨詩感情都感情細膩而豐富,可以很巧妙而又微妙地表達那種左右為難、進退維谷、欲說還休的糾結、“矯情”心理,也很符合年輕文人。

    三是不得志文人借閨怨之口表達或暗喻自己懷才不遇、被遺忘、被遺棄、被埋沒,卻又無力反抗的心態,是一種政治理想的隱晦比喻。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請批評指正。

  • 2 # 藏叔

    這個問題要從中國古代的男女地位說起。

    中國古代女人的地位的比較低下的,被封建社會壓迫,能讀書的能寫詩的簡直太少太少了。咱舉一個女詩人的例子,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會說:李清照。

    但是男詩人是數不勝數的,這也就在數量上男詩人遠遠高於女詩人。

    閨怨詩說白了也只是詩歌中的一個題材,但是奈不住男詩人太多,所以給人感覺就是古代男詩人喜歡寫閨怨詩。

    其次,中國古代的詩人對“宮怨”、“閨怨”、“春宮”“春怨”之類詩的為何情有獨鍾,為何能把這類詩寫得如此真切感人,因為他們與那些怨鬱的女子具有同樣的遭遇,同樣的情懷,中國的文人骨子裡有著奴顏媚膝的怨婦情結,這種情結自屈原始,瓜瓞綿綿,經久不衰。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文人那種懷才不遇的心情,這跟女人不遇良人是一樣的心情。所以才會從女人哀怨的心情出發,寫出了一篇又一篇閨怨詩。

  • 3 # 葉之秋

    為什麼古代男性詩人喜歡寫閨怨詩?

      咱們中國文化史上的詩詞精品多多,種類多多。其中有不少數量的閨怨詩,宮怨詩,家(宮)中女子的思念夫君的情感找不到傾訴物件,所以有人把它寫了出來,這個作者也許是有才能的女子本身,可因為種種原因,寫這些的,其實更多的是男性的詩人。當然,他們寫閨怨詩,並不僅僅只是同情一些女子的人生跡遇,更多的其實是表達自己的志向,抒發自己的人生懷才不遇的心情。少數人是和柳永一樣的,在確知自己此生無望仕途後,化身成了婦女之友(少女),寫下了一系列婉約的詩詞,其中多寫閨閣,閨怨。

      為什麼這些男性的詩人喜歡寫閨怨詩呢?具體的閨怨詩咱們就不多舉例了哈。

      閨怨詩的始祖,估計要追溯到屈原老先生那裡。屈原老先生是當世大才,但是他在仕途上,其實也挺不順的,至少在他人生的後半段,他過得很憋屈。被排擠的時間裡,他寫了很多的文,極盡苦悶,不過呢,不管什麼樣的文裡,他都少不了美人兩個字,什麼“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什麼“思美人兮,攬涕而竚眙。媒絕路阻兮,言不可結而詒。”,美人啊香草啊,小人啊,都是他最喜歡用的,滿篇滿腹的心念美人求之不得,滿心委屈沒法講,整個被冷落的棄婦(棄男?),現代人看著,都覺得很無奈很長情,也很委屈啊。

      在他之後呢,出了好多好多的詩人,偉大的,平凡的,英俊的,得志的,落魄的,很多人都寫過閨怨詩,有許多還非常感人。

      什麼原因?

      個人覺得,臣子之於君主,和女子於男人其實是一樣的,在《周易》裡提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此後有夫婦有父子有君臣有上下,然後有了禮儀。咱們古代,絕大部分的時候,女性絕對服從男性,臣子絕對服從君主,做臣子的男人把自己當成君主的妻妾,哼哼唧唧地撒嬌表示忠心,估計看的君主也挺高興。

      於君主而言,自己的權威得到了體現,於臣子而言,自己的委屈隱忍得到了抒發,如果可以的話,說不定懷才不遇就變成青雲直上了呢。退一步講,實在有人要挑刺告黑狀,說寫的這詩呢,有辱聖聽,或者批判了君主不憐憫百姓,也可以講咱寫的只是閨情好不好?很安全,都不尷尬,誰還沒個閨中情趣嘛,人張敞畫眉都成佳話了呢。

      換句話說,閨怨,是所有怨裡面來得最悽婉動人的一種,兒女情長這種東西,最能得到共鳴,上至君王,下至普通百姓,各有各的喜歡,所以,有非常大的讀者市場。所以,可以寫真的閨閣,可以抒發不滿,可以憂國憂民,可以代他人言,反正有才,反正有人看,反正看得明白看不明白,都可以傳一傳。比如故國三千里,比如上陽白髮人,比如畫眉深淺入時無,再比如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4 # 孤崖青松

    閨怨詩,以女性視角和情感為內容的一種詩體,一般多是棄婦少婦和懷春少女的口吻來寫。漢代被稱做宮怨詩,而到了唐代,閨怨詩盛行一時。

    一個怨字,代表了無限愁情和無可奈何的心境。在古代,封建男權至上的等級制度,女性作為一個弱勢群體,生活遭遇和情感訴求皆處於被支配地位,沒有選擇和自主權。忌於三綱五常的傳統思想,女性即使被休被拋棄之後,也無權申訴,只能默默哀愁,悽悽落寞。其情,其怨,可想而知。

    而男性詩人,寫閨怨詩,無非就是藉此景此況,抒發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具體如下

    壯志難酬苦零落

    古代詩人,不得志的多,四處亨通的少。他們往往官場失意,壯志未酬,心情苦悶鬱鬱寡歡,但礙於權貴和社會環境,還有自身的難言和麵子,不敢大大方方公開評論是是非非,只能借同病相憐的棄婦形象,幽怨婉轉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幽幽怨怨是離愁

    封建社會,女子地位地下,經濟來源一般靠男性獲得。而男子為官參與科考,為商外出遠遊,都不在家裡。女子天生幽怨,又無人陪伴,難免更加悽清。詩人以女子角度抒發離愁,懷人之情,也更能突出離情之苦。

    一生只做女性友

    詩人,一般都和風流脫不了關係。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自命不凡。有些男性詩人,一生只為賞花弄月,留戀於花天酒地。自然,女性的怨,就能成為很好的落筆。比如柳永,在風月女子群體中,簡直成了她們的代言人,佳作不斷情場得意。

  • 5 # 皇寺史話

    真正意義上的邊塞詩,絕非隔靴搔癢的勞軍體裁,而是如實記錄邊地將士、戍卒征夫的悲喜生活。與此同時,遠在閨閣之中,眷戀前方愛人的詩作,也該被視為與邊塞情懷互為表裡的記錄。

    七絕聖手王昌齡,有過邊地的歷練,且與高適、岑參交厚。他不僅善於描摹邊地戎事,同時也具有契入征夫妻子幽怨之處的細膩情思。

    古時的君子修養,在情感上應是真摯深切,收放自如的。習備戎事,當奮而忘軀;寄懷所愛,則寂寥溫婉。

    今錄王詩兩首,以為鑑賞: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Murano終不還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 6 # 靈犀兒666

    這個話題非常有意思,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古來男女地位懸殊,很多女子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導致她們喪失了表達的能力。再者,有一些很多女子即使天賦極高,並且受過很好的文化薰陶,也只是空有才情,所以他們的情感大多不能流傳下來,這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朱淑真。

    其次,從心理層面來分析。吟詩作賦的都是文人,而文人的心思往往細膩,能夠做到察一般人所不察,並且將以很好的表達出來。還有一層心理原因,古代文人鬱郁不得志,但是又不能很直接表達自己心中塊壘,於是借閨閣女子之口來訴說心裡的不平,這跟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如白居易在遇到“本是京城女”“名屬教坊第一部”的琵琶女,依然可以感同身受,做到“坐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況且男子的懷才不遇,與女子容顏老去無人賞,又是何其的相似呢?

    從性別上來分析,很多男人也有細膩的一面,有句話不是說的好,“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嘛?再堅強的人都會有柔弱的一面。還有一層原因,“無風流不才子”,風雅之事,也為我們的文壇增添了太多的魅力,這些情感如繁星點綴,如晚霞當空,在文學史上奕奕生輝 。再者,與女子品貌俱佳的女子交往也是才子們的最愛,他們能夠近距離地關心她們,瞭解她們的所思所想,並真誠為她們發聲。

    總之,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可以從很多的角度去分析,從很多層面去解讀,有機會可以和大家一起做更多探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如今的書名似乎越來越長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