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鏡清
-
2 # 陳悅漫步海邊
從特定意義上來說,甲午之敗的確可以說是李鴻章自食苦果,下面列幾個主要原因:
1、在北洋地區的軍事建設上畏首畏尾,對北洋地區的軍事薄弱負有重要責任
李鴻章從1870年代處理天津教案後,調任直隸總督,統轄京師門戶的直隸軍事。1874年後,又被指派負責整個北洋地區的海防事務,由此盛京、直隸、山東三省的海防艦隊以及陸軍建設、排程,都歸李鴻章節制。
而從1874年後,清政府已經明確了北洋方向的重要外患是日本,因而防備日本是北洋地區軍事建設的重要目標。
在這種背景下,李鴻章對北洋地區陸、海軍的建設並沒有採取大刀闊斧的方略,而是從少花錢、少引起官場上的反對聲等角度出發,建設工作畏畏縮縮,而且遇到反對聲,李鴻章也並不敢拼卻了官不做而去竭力反駁,往往是逆來順受。
到了甲午戰爭爆發前,北洋陸軍兵力薄弱,北洋海軍裝備落後,作為主要建設者的李鴻章的確難辭其咎。
2、1885年天津條約,授人以柄
(1885天津條約中,由李鴻章自作聰明新增上的第三條,成了甲午的重要禍根)
日本明治政府後,採取對外擴張的國策,中日兩國在1882年、1884年相繼因北韓問題發生正面交量。
1884年北韓甲申事變平息後,眼見清軍在北韓勢大,且北洋艦隊當時因鐵甲艦歸國而勢力猛增,日本派特使伊藤博文赴天津就預防中日兩國在北韓的糾紛進行商談,實際上則是為了抑制、削弱當時中國在北韓已佔優勢的地位。
當時日方提出了2條要求,即(1)中日兩國從北韓撤軍,都不在北韓駐紮軍隊;(2)中日兩國都可派遣軍官教導北韓軍隊。(需要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只有中國在北韓駐紮大枝軍隊和派有軍事教官)。
對日方的要求,李鴻章照單全收。不僅如此,李鴻章還自作聰明地增加了一條條文,即“將來北韓有事,中國或日本要向北韓派兵干涉時,需要提前通知對方”。李鴻章自認為日本對北韓虎視眈眈,未來如果北韓發生事變,向北韓出兵的必定是日本,有了這樣一條條文約束,日本在出兵前就得提前通知中國,這樣就為中國贏得了應對的時間。
然而李鴻章明顯失算的是,實際上這一條文等於宣告:中國承認未來在北韓有變亂時,日本可以向北韓派兵。
後來北韓發生東學事變,日軍不請自來進入北韓的國際法法理依據,正是李鴻章加上的這條條文,可謂是授人以柄還不自知。
3、消極的外交態度,導致步步受制於人
作為北洋大臣,且兼管北韓事務的李鴻章,是對日、對北韓交涉的第一主管官員。然而李鴻章在對外策交涉方面的特點是“力保和局”。
可以說,在己方實力不如人的情況下,透過外交折衝、尋找列強調停,以力保和局,這的確是一種非常務實的外交策略。但李鴻章的失誤在於,沒有辨清日本的戰爭決心,而且把全部心思都壓在了力保和局上,而沒有對戰爭預作準備。
到了日本已經在北韓派駐重兵,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刻,李鴻章仍然並不悔改,依舊一門心思力保和局,導致在軍事上一無準備。甲午戰爭開始前,對在朝已經處於劣勢的陸軍,既不增援,又不撤回,而坐視這支軍隊陷入絕境;在海軍方面,否定了北洋海軍提出的前出到北韓沿海設立臨時基地的主動方略,而採取了無智的把北洋海軍艦船主力從北韓收縮回威海、旅順的謀略,白白把北韓西海岸讓給日本聯合艦隊,導致日本聯合艦隊的勢力瞬間壓迫到了黃渤海地區。
有上述這三條問題在,李鴻章在甲午戰敗上的責任是無法推卸的。
-
3 # 尋道尋真
細節不用說只說道理吧!從一八四零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起清政府就發現洋人打中國無非就是要錢要地要市場,無意推翻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當然也不會要命,所以清政府一直就沒把心放在對付外夷身上,而反清復明的勢力再小也有可能危機朝廷,吳三桂是一齣兒,太平天國差點兒沒把慈禧嚇死,所以對內雖然說強軍不成,但防反甚緊,錢要緊著賠款,所以清朝的軍事力量也就那麼回事了,但海軍建設可是例外,當時中國的海軍投資遠高於日本,艦隊不管是噸位上還是數量上都在日本之上,這是因為李鴻章不僅是鎮壓太平天國的能臣,還是能討慈禧歡心寵臣,搞洋務運動,建國家艦隊那是大買賣,即可得名聲又可得實力還能賺大錢,何樂而不為呢?只是辦艦隊的目的根本不是打誰防誰,李鴻章是告訴國內軍權在手的各位大臣,他有可以和洋人較量的海軍,他把海軍視為他的私有財產,所以清朝不管是建陸軍也好建海軍也罷,他們是大臣與大臣的較量,與禦敵關係不大,甲午海戰打起來了,李鴻章想的是求和,他根本沒想誰的艦隊強誰的艦隊弱,再第一次海戰之後,李鴻章急令軍隊躲藏,根本沒想任何打敗日本艦隊,李鴻章就是沒想到傻子想到一起去了,清軍守炮臺的陸軍也是那樣想的,所以北洋水師成了籠子裡的狗,所以北洋水師必敗。
-
4 # 南閣水哥
關於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中間有幾條確實是李鴻章必須要面對的事實。
一、北洋水師就是淮軍的班底組建的。
第一位就是 丁汝昌。原太平軍將領後歸順湘軍又轉為淮軍將領。他個人對於海軍的概念依然停留在陸軍概念,認為海軍的任務是保證陸地不受威脅。所謂的海戰是不存在的。海上作戰失敗和他的統領是非常大關係的。
第二就是馬尾船政學堂。這是由左宗棠操辦建立的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為北洋水師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包括鄧世昌、 劉步蟾 、林泰曾、葉祖珪、林永升等人這些構建的北洋體系基本上來說淮軍的影子非常的重。
二、北洋軍艦是李鴻章挑選的。目的就是打造一支可以抗衡亞洲的無敵艦隊。當然這些軍艦在當時也算是比較先進的。問題的根子還是在我們的思維太落後,不知道世界上的水上作戰的戰術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因循守舊的結果就是處處捱打。如此強大的軍艦也能灰飛煙滅。
三、李鴻章的心思仍然是建立一個屬於個人榮耀的軍隊而不是為國家建設一支國防力量。這符合華人的心思,就是依靠軍隊獲得政治權利,但是在國家角度來說,你沒有大力的支援之下是無法實現軍隊國家化,無法發揮最大的功能。
所以這個苦果只能他自己背
回覆列表
既然題主說的是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的責任問題,那麼李鴻章無能為力的地方就不提了,只說李鴻章的錯誤。
金玉均,北韓改革派頭領,就是他在日本攛掇下發動甲申政變。被駐朝清軍鎮壓後逃亡日本,1894年被北韓刺客刺殺,這也是日本發動戰爭的藉口之一
一,李鴻章在處理1885年甲申政變(日本公使攛掇北韓改革派殺死親華大臣)時,出於防止日本再插手北韓的考慮,主動提出以後如果北韓有事,任何一方出兵必須通知對方。他沒有想到日本人這麼無恥,甲午之前清軍應北韓政府要求入朝鎮壓東學黨農民軍,按照約定通知了日本,日本卻乘機出兵北韓。
聶士成,作為赴朝清軍的副指揮,在日軍入朝後,他先是建議把軍隊開往漢城,與日軍對峙。被李鴻章否決後又建議撤軍,也被否決
二,日本出兵北韓後,李鴻章屈從於光緒帝和清流言官,不敢首先從北韓撤軍,喪失了讓日本陷於外交被動的機會。
日艦不宣而戰,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
三,李鴻章在海運增援駐朝清軍時,犯了兩個錯誤,一是把三艘運兵船分三天派出,給了日本反應時間。二是本來準備派北洋海軍大隊護航,後來出於擔心引發戰爭的考慮,中止了這一行動,導致豐島海戰失敗。
武備學堂培養的年輕軍官都淪為教習,得不到指揮軍隊的機會
四,李鴻章雖然開辦武備學堂,培養了一批懂得近代陸軍技戰術的年輕軍官,卻害怕那些跟隨自己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的老軍官反對,不敢對淮軍進行大換血,導致年輕軍官沒有指揮權,淮軍依然是一支拿著近代武器的古代陸軍。
黃海海戰前,懾於北洋海軍主力還在,日本不敢發動登陸作戰。戰後北洋海軍失去出海作戰能力,日軍遂肆無忌憚
五,李鴻章明知道北洋海軍處於弱勢,必須避免和日本海軍決戰,保持威懾力。但屈從於光緒帝的瞎指揮,先是撤回在北韓沿海巡弋的北洋海軍,在渤海搜尋子虛烏有的日本軍艦;接著又讓海軍大隊為運兵船護航,導致和日本海軍發生決戰,北洋海軍損失慘重,一蹶不振,喪失了威懾力,才有後來日軍肆無忌憚的兩次大型登陸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