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由一個重情的人變成一個多疑的人。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6346708

    因為權利,他當了皇帝。 他的人生從當皇帝起就是分水嶺,前半輩子明主英明神武 ,後半輩子昏庸 糊塗多疑 。自己當了皇帝因為生怕別人奪走自己的權力皇帝的名號變的多疑 兇狠狡詐。更重要的是前半輩子的孫權有 周瑜 魯肅 張昭 陸遜 一大批明臣的輔佐幫助把他從懵懂少年教成一代明主,也是這些名臣管著他勸諫著他。後來這些人都死的差不多了孫權自己又當了皇帝,新一代的年輕人誰敢勸戒 難免就會走彎路在加上有了權利的人也就難免自大。身邊(除了張昭老爺子當然張昭也勸不住)沒多少敢於直言不諱的名臣,自己又手握大權難免會做錯事犯糊塗 而且那個戰亂年代能當老大的那個多心眼 睡覺也要睜隻眼。所以孫權犯糊塗做錯事 都是自己的皇權和多疑不聽勸所致。

  • 2 # 大飛熊騎士

    孫權從早年的守土明君到了晚年的多疑昏聵,這裡除了孫權晚年精力不足,身體原因外。最根本的還是歷史推動下,東吳政權體系的豪強士族從早年的奮鬥崛起到逐漸腐朽的原因,如果不改革,東吳早晚有覆滅的危險。但是,東吳雖然抑制一些豪族,但是改革並不成功,再加上這件事也牽涉到孫權晚年的“儲位之爭”。所以,給我們一種感覺,孫權早年重情,晚年昏聵殘暴,連兒子都殺。

    孫權晚年如此,是有歷史原因的,這個原因甚至影響著三國誰能一統天下。東漢從建國以來,最大矛盾就是土地兼併,豪強士族崛起,壟斷了朝廷職務的問題。雖然,東漢末年,軍閥並起,但是在歷史的程序中,誰能解決豪強體制問題,誰就可能變大變強,直到統一天下。蜀漢因為東州集團,荊州集團流入,三大集團保持著一定平衡,抑制了本土豪強的發展,所以問題不突出。魏國到了曹丕時代,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初步和短暫解決了這個問題。東吳也想解決高強士族壟斷朝廷體系的問題,於是早在公元224年,孫權任用了暨豔作為“選槽尚書”,想從人才引進上,做出一些改革。結果,自然觸動了豪強的利益,再加上暨豔的個性問題,很快誣告,被逼自殺,改革就此失敗。

    (東吳陸姓代表陸遜)

    東吳經過多年的發展,人才主要由北方避亂的人才構成的“新豪強士族”和本土原來計程車族大姓,以“顧陸朱張”四姓為代表。孫權改革失敗後,看到朝廷被這些“豪強”壟斷,自然是“賊心不死”。於是,孫權又設定了中書,讓呂壹,秦博等擔任典校郎。呂壹無疑是小人,恰好為孫權所用,但是孫權這種“粗暴”的方式,導致陸遜氣死,百官戰戰兢兢,凸顯出孫權“無情”。最終,呂壹也因為誣陷朱治,被孫權處死來平息和安慰大臣們的情緒。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東吳的豪強士族實力依然是強盛的。

    (東吳顧姓代表顧雍)

    孫權晚年的“立儲之爭”,這些世家也是分為兩派,陸遜,顧雍,朱據等人支援太子孫和,步騭,呂岱,全琮等支援魯王孫霸。由於兩派的矛盾,鬥爭越來越激烈,孫權便利用“二宮之爭”,廢掉太子,賜死孫霸,清理了一大批豪強士族,然後東吳似乎進入比較穩定的時期。但是,朝廷的豪強體系並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這也是東吳最終被體制更先進的晉國滅亡,最根本的原因。

    (東吳大帝孫權)

    因此,孫權一生的反覆,其實都和治理東吳,君權和大臣之間的權力平衡有重大關係。東吳受限於地域,政治原因,遠不如在中原,實力更雄厚的曹魏政權,也沒有催生出類似“九品中正制”這樣比較徹底的解決方法,這也是歷史的無奈。

  • 3 # 毛劍傑

    人的壽命是有限的,但對於權力的執念確實無窮的。就像秦皇漢武晚年追求仙藥尋求長生,是為了得到更長的生命掌握帝國。從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到逼死陸遜,再到廢太子,殺兒子,無非是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守住的江山得以保全,對權力的執著也是引起孫權晚年性情大變的關鍵原因。

    孫權十九歲掌管江東,繼父兄基業。因為當時天下紛亂,曹操、劉備等競爭對手虎視眈眈,孫權不得不,奮發圖強,虛懷若谷,禮賢下士,知人善任。才得以三分天下。然而因為孫權是三人中最年輕的。

    公元222年前後,是孫權人格分裂的分水嶺。之前的孫權只是東吳的統治者,儘管東漢皇權已經名存實亡,但孫權仍舊是處於人臣之位。而後期的孫權則越來越是個君主,而從“一人之下”的地方諸侯到“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的帝王,孫權的心理產生了質的變化。他由禮賢愛士,虛心納諫變得越來越自以為是,剛愎自用。 

    嘉禾三年(234年),孫權設立中書校事,以監察各級官吏。而校事呂壹等人恃寵弄權,離間君臣,擅作威福,挾嫌報復,且手段又十分殘忍,使得許多大臣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即使是重臣陸遜,也不敢盡言直諫,只能與潘濬竊竊私議,“言至流涕”。

    赤烏四年(241年),由於太子孫登早逝,東吳朝政陷入太子之爭。孫權聽信讒言,有意廢黜新立太子孫和,陸遜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並請求到建業來面述自己的意見,孫權不但不許陸遜還都建業,還以親附太子之名處罰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等流放外地。此外,孫權還多次派遣使者前去責罵陸遜,由此陸遜憂傷過度,含恨而亡。如此令人心寒的行徑,也與之早年對陸遜的重用成鮮明對比。

    箇中緣由,陸遜本是“累世江東大族”,家族姻親甚為顯赫,由此功高震主,為孫權所畏忌。這樣,陸遜越是擁戴太子和,孫權越疑惑不安,怕將來陸遜也導演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戲劇。因而他逼死陸遜,而選擇資望較淺、社會關係比較單薄的僑居大族諸葛恪為首輔。   

    在以後的9年內,孫權先後廢了第二任太子孫和,賜死了四子魯王孫霸,最後立七子(幼子)孫亮為太子,並立孫亮之母潘氏為皇后。而潘皇后生性妒忌,雖身居皇后位置,但仍不滿足,還想做女皇。孫亮10歲登基,政令不由己出,終身苦受權臣威逼之禍。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禍根。

    公元260年,孫亮遭到宗室大將孫琳的罷黜和殺害。而東吳第三位皇帝孫休也飽受權臣之苦,在位7年即英年早逝。到了第四位皇帝孫皓,則是殘暴荒淫,最終導致吳國被晉國所滅。  

    孫權晚年還驕奢淫逸,又好神仙術,一度遣將入海求亶州仙山,導致吳國賦役繁重,刑罰殘酷,由此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人民經常起義反抗。當時陸遜曾上書,勸諫孫權實行恩德治國,放寬刑罰,並減輕賦稅。孫權卻在覆信中為自己殘酷刑罰作辯護:“夫法令之設,欲以遏惡防邪,警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罰以威小人乎?此為先令後誅,不欲使有犯者耳。君以為太重者,孤亦何利其然,但不得已而為之耳。”孫權的這些表現與其早期的恤民如子有天壤之別。  

    綜合孫權晚年的昏聵表現,及其早年可圈可點的政治謀略和用人之術,其人格裂變之巨,可見一斑。不過這是帝王晚年常見的通病,前有漢武帝,後有明太祖,孫權的人格裂變也就不足為奇。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吳孫氏幾代人,似乎都有隱藏的暴虐和剛愎性格因子,孫策很明顯,孫堅也有,後繼最暴虐的是孫皓。

  • 4 # 秋山三國

    首先,孫權早年也不算是重情的人吧。

    孫權是三國君主中腹黑的傑出代表。不同於曹操的狡猾與劉備的虛偽,孫權是不折不扣的演技派。

    孫策死後,年少的仲謀繼承了千軍萬馬。以他的威望不足以震場,更何況孫策在世時,北上徐州的軍事行動非常不順,被陳登挫敗。這個行動根據史料推測,很可能就是孫權主導的。因此,孫權的人望很低。

    周瑜作為孫策結義兄弟,又具有與孫策相當軍事能力,必然會得到眾多軍官的信任與擁護。

    文官方面,大部分骨幹是隨著二張同好南濟,以二張馬首是瞻非常正常。

    剩下的一些江南豪族,多半與孫家不和,比如陸氏一族的陸康,陸遜的爺爺,就死在孫策手裡。孫策攻伐江南四郡時,更是沒錢殺人。

    另一方面,孫氏也是個大族。堂兄的血脈,長兄的血脈,兩個弟弟及時血脈都是孫權的繼承威脅。

    因此孫權根基並不牢固。一個小青年如何擺平各方勢力?全靠演技。

    孫權前半生各種演,對張昭尊如父師,對周瑜信任有加,無時不刻都在演一個柔弱的明君。只有在魯肅那裡偶爾能夠敞開心扉,展現稱帝的大志,與曹操玉石俱焚的剛烈。

    隨著孫權在江東的根基越來越穩,膨脹與暴露本性是必然的。中後期火燒張昭宅,賜死太子師。甚至連親骨肉都不放過……

    殘忍未必是孫權本性,但是從小活在權利的刀尖之上,活在各種陰謀的惡毒之中,不變態已經很難了。也算是亂世的悲劇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辣椒生長期葉面肥且量多,但不發新枝,如何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