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武資料庫
-
2 # 瘋狗的輕武
不可以
就先說我們的制式彈藥大多是漆鋼...鋼這玩意延展性很差,而且較為脆。發射時候容易出現裂口,尤其是彈頸肩這塊很容易裂,有些裂的還不明顯。但不是說一定不能復裝,美國有些紅脖子就也拿鋼殼復裝,但有風險,而且可復裝次數比銅殼要少的多。
而且鋼殼脹了之後不像銅殼那麼容易重新壓模,再者我軍之前的87普通彈,包括10的漆鋼彈用的是雙傳火孔的伯爾丹底火,這種不自帶火臺的玩意...不是不能,而是不好復裝。
不過話說回來...沒有國家的軍隊會去用復裝彈的 ...
先說美國紅脖子們喜歡用復裝彈玩精度,但這都是需要精確配比的,而且圖的也是彈殼在一把槍內射過之後,脹殼程度恰好與這把槍的彈膛貼合,匹配度高。而軍隊裡邊誰給你去復裝?復裝的裝置呢?萬一藥倒多了出現意外怎麼辦?怎麼追責?更何況復裝彈這一套下來的成本遠比出廠的預設彈要貴。
如果說為了省成本的話就更沒必要了...粗製濫造的復裝彈是當年抗戰時期工業水平不行的產物。
以上
-
3 # 國平軍史
戰爭年代,由於原材料的饋乏,且當時主要的步槍子彈彈殼,是由黃銅製作的包括炮彈殼也是黃銅製作的,黃銅是非常寶貴的金屬,是戰爭不可或缺的物資,所以我軍對黃銅製作的彈殼,基本上都是回收的,待戰鬥結束或是戰鬥間歇,戰場上短暫停戰時,就抓緊揀彈殼,並有專門負責後勤的人員保管。
黃銅製作的彈殼,原則上可以回收利用,換底火、加火藥、裝彈頭,就又成了一顆子彈;八路軍在敵後抗戰的時候,由於後勤補給比較困難,就使用復裝子彈的方法,地處太行山區的我八路軍黃涯洞兵工廠,復裝子彈最多的時候,一個月竟然有10萬發,對八路軍第129師堅持抗戰提供了有力的後勤保障。
但是,這種回收再利用的子彈,會增加不良率,最常見的是臭彈,或者延遲發火,也即扣下扳機後,1-2秒才會響,且精度會受到嚴重影響,彈殼回收的過程有磕碰有變形,所以一般不重複使用,只有抗戰時期我軍兵工廠,才會重複使用黃銅彈殼。
儘管回收彈殼以後,造了大量的子彈包括炮彈,大大緩解了人民軍隊在戰爭中彈藥大量不足的情況,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回收再造的子彈和炮彈的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證,所以在解放戰爭中,大量的彈殼只能當作廢品處理了。
軍工對槍炮彈藥藥筒的鋼殼化研究,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到80年代初,我軍已全面實現了所有槍、炮彈藥筒的鋼殼化。
現在,我軍使用的槍彈,基本上都是鋼製刷漆彈殼,成本比黃銅彈殼不知道要降低多少,但鋼彈殼易生鏽,且物理延展性較差顯得特別硬,對槍膛有磨損,所以不適合復裝,揀回去的鋼製彈殼,只是回收當廢物處理。
因此,我軍打掉的步槍子彈彈殼,可能會派人去揀回來,世界上許多國家軍隊都會回收子彈殼,節約是一種美德,畢竟金屬彈殼也是非常寶貴的資源;回收彈殼其實也是為了防止汙染環境,彈殼中會殘留有火藥,同時彈殼中還摻有少量鉛,具有一定的汙染性。
不過要將子彈殼完全回收乾淨,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軍隊打掉的子彈殼實在太多,且有些在草叢中很難發現;至於揀回的彈殼,會集中上繳後勤部門處理,但肯定不在彈殼的基礎上在裝火藥和彈頭了,只能是廢物利用,繼續熔化鍊鋼了。
綜上,雖然我軍的子彈不都是由黃銅製成的,但多少會有黃銅的成分在裡面,因此才會要求士兵在射擊訓練之後,把自己用過的彈殼回收;但回收的彈殼,也僅是廢物利用,節約成本而已,並不能用來複裝子彈,復裝的子彈存有上述提到的缺陷,就不再重複一遍了。
-
4 # 紙上的宣仔
如果是普通步機槍彈,彈殼留著做紀念就好,根本不滿足復裝的要求。因為中國當年為了滿足三次世界大戰的需要,把銅質子彈殼換成了覆銅鋼殼。鋼殼的延展性其實是不如銅殼的,因此卡殼率稍高,但是原材料比銅便宜,比銅更易得。當子彈擊發出膛後,彈殼也因為火藥的膨脹擠壓變形,再想恢復到原先的形狀幾乎不可能。所以即便復裝,精度也不如從前,而且有氣密性不好的問題,會影響到槍的精度和威力。最多是回收彈殼後重新熔鑄回收銅和鋼水。當然硬要復裝也可以,也能用個幾次,但是最大的問題——復裝彈都是手工加工的,軍工廠手工加工子彈,是嫌子彈加工成本太低??我們已經不是八路軍那個時候了,何必要用手工加工不值錢的步機槍彈?
當年八路軍的兵工廠曾大量製造復裝子彈,主要還是因為彈殼加工能力不足
至於高精度狙擊步槍,比如CS/LR4,用的到是銅殼,銅殼由於延展性好,意味著可塑性更好一些,因此是可以復裝後效能表現比鋼殼也能好一些。因為高精狙對精度要求比較變態,而射擊過的子彈殼在初次射擊時已經和槍膛進行了充分磨合,因此配合誤差較小。而且高精狙的子彈加工量也比較小,因此用彈殼復裝是可行的。
雖然軍用子彈復裝沒什麼必要,不過在美國,民間槍械愛好者之間還是很流行玩復裝彈的,哪怕是子彈本身就便宜。這主要就是一種“玩”,一種態度,大家以自己動手做子彈為榮,因為手工復裝彈可以體現出手藝和水平~當然這樣的做法是藉助一些工具的純手工子彈,沒辦法量產。
-
5 # 量子聊軍武
如果我們還是處於抗日戰爭那一段時期,物資匱乏,那麼撿回來彈殼來進行復裝就不足為奇了。但是到了現在,中國的軍隊不會像以前那樣因為子彈而長愁,所以就沒有必要進行彈殼復裝重新使用了。中國抗日戰爭那一會兒,真是窮的叮噹響,要啥啥沒有。就連彈殼都當寶貝一樣供著,因為那時候我們原材料匱乏,沒有足夠的生產子彈的原料-黃銅,只能對彈殼進行多次重複利用,在戰爭結束打掃戰場的時候,戰士們會盡可能多的撿取已經擊發過的彈殼,然後交由專業的人員保管,而且有軍隊在附近駐紮的村子,還會提倡村子裡的小孩去撿取彈殼來換取生活必需品。但那是是形勢所迫,如果有足夠的原料,誰願意去搗鼓這些廢舊的彈殼呢?復裝過的子彈比原裝的子彈出現故障的機率更大。如果復裝的手藝不夠高的話,但有可能會出現無法擊發甚至是炸膛的情況,還有可能出現延時。
而且那個時候所使用的彈殼主要原料都是黃銅。到了中國有能力自己可以生產子彈的時候,卻發現中國的銅儲備量很低。中國的子彈只能走另一個新路-中國子彈的主要原料是鋼,鋼的表面刷上一層抗氧化、增加潤滑的漆。而鋼的金屬延展性遠遠不如銅的好,漆鋼彈殼發射後,彈殼的損傷要比黃銅彈殼的損傷更大。所以中國的漆鋼子彈基本都是一次性產品,雖然戰士們在進行設計完訓練之後,會進行彈殼的回收。但回收回去的彈殼被當成廢物來進行處理,根本不會讓他們進行復裝再進行下一次的使用。而且現在自動槍械使用子彈彈殼的損傷要比栓動槍械對子彈彈殼造成的損傷更大。
另外子彈的復裝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手藝。沒有超高的技術是完成不了的,而且子彈復裝的成本,要遠遠高於重新制作一枚子彈。正規的兵工廠是沒人去復裝子彈的。但是國外有一些槍械DIY愛好者,他們以發射自己手工復裝的子彈為榮,是不得不說,DIY手工者們復裝的子彈,不管是威力還是精度上都要比兵工廠流水線生產的子彈要高很多。相應的成本也會增加很多,但是在DIY手工者的眼中成本這都不算事兒。
回覆列表
看下彈殼的是不是似乎就可以明白了呢?
我軍大部分使用這類的鋼覆銅彈殼或者鋼塗漆的彈殼。
和銅彈殼不一樣的是,這種彈殼在被撞擊的時候更容易變形,這樣就導致了彈殼基本無法復裝使用。如果強行復裝使用危險係數很大。
為什麼彈殼上會撞出一個坑?
咱們來看看動圖:
為了防止步槍在拋殼的時候子彈四處亂飛,在步槍拋殼窗處安裝了一個小鐵塊(脫殼挺)。當子彈高速彈出的時候會撞擊脫殼挺,從而向右前方丟擲。這樣射手就不會受到傷害了。
但也正因如此,彈殼受損傷。
再簡單的說下復裝彈。
多數復裝彈都是在“手動拉大栓”的槍械上使用的,畢竟,這樣的槍械並不會對彈殼造成傷害。
所以真正使用復裝彈比例最高的是benchrestshooting(精確依託射擊)比賽運動。
除此之外,很多使用復裝彈的則是一些出於為了省錢的動機了。但無論如何,軍隊的彈藥復裝的極少極少(我軍廣泛出現在抗戰時期,那時候窮)。整體上如果現在的解放軍還用復裝彈的話,不僅是省不了錢還會提高後勤維護成本,並且還是一件特別危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