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衝Bruce

    劉備伐吳時,曹操已經去世。

    劉備伐吳前期,蜀國的實力已經不弱於魏國,是司馬懿建議曹丕坐山觀虎鬥,等到劉備和孫權兩敗俱傷之時,再出其不意相機用兵。

    只是沒有想到劉備夷陵大敗後,陸遜並沒有趁勝追殺,反而吳蜀之後又恢復了聯盟關係,因此沒有達到魏國用兵的最佳時機。

  • 2 # 亂神虎

    那時候的曹操已經去世,繼位的是曹丕。

    而當時曹丕沒有立刻出兵,表面原因則是孫權主動向他稱臣。

    但是呢,曹丕看透了孫權的用心,曹丕也不會為孫權出兵攻打西蜀,但是呢,也不會打已經臣服的孫權。

    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荊州留下大軍,坐等結果。

    曹丕的謀略不可以說是不高明。因為無論是去攻打漢中還是合肥。直接面對西蜀或者東吳軍隊。他們都會佔據有利地形。西蜀有山地,東吳有江河,都不好打。

    而曹丕故意在荊州準備大軍。則收益更大。

    無論吳蜀雙方誰勝利,等到勝利者乘勝追擊的時候。曹丕大軍就會趁機斷其後路。這樣,勝利者也會被兩國軍隊前後包圍,必定全軍覆沒。

    這就如同當初關羽北伐,卻被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後退無路,被包圍麥城,戰敗而死。戰略思路一模一樣。

    如此,吳蜀兩國同時兵力大損。魏國則可以趁機一統天下。

    可惜的是,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而陸遜也知道進退,沒有深入蜀地。就這樣,曹丕的陰謀破產。

  • 3 #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劉備稱帝時曹操已經死去,魏國繼承人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建立魏國,為了延續大漢國祚,劉備稱帝。

    所以此刻當家做主的是曹丕,對於曹丕而言,劉備和孫權都不是好東西,狗咬狗可以同時削弱兩國實力,正好可以坐觀山虎鬥,當然了,如果哪一方明顯獲勝,他估計就會插一腳。

    但是估計連他也沒有想到,劉備會敗的那麼快,沒有伸腳的機會!吳國打敗劉備以後迅速向諸葛亮求和,兩國重新盟好,連盟反而更堅固了!

  • 4 # 南影小生

    劉備征討東吳的時候,曹操已經死了兩年了,但從這個問題上看,曹魏沒有進攻西蜀和東吳,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其一 魏國政局不穩。此時魏國有曹丕做主,雖有老臣輔助,但曹丕剛接手不久,政局不是很穩定,自個兒的位子還坐不穩,哪還管其他的事情。

    其二 西蜀早有防備。劉備伐吳,雖然舉國之兵,但得力將領並沒有帶,全都留守西川,只帶了一個黃忠。其他的像馬超、趙雲、魏延這些大將都跟隨諸葛亮鎮守西川。畢竟劉備也不糊塗,他也防著曹魏。所以,有諸葛亮和幾員大將守在西川,曹魏就算進犯,也得不到好處。

    其三 東吳早有應對之策。東吳忙著應付劉備大軍,但只是陸軍作戰,水軍基本上沒有動過。此時曹魏若揮師南下進攻東吳,則必先過長江,而過長江就得靠水軍。縱觀整個三國,東吳水軍,在當時可以說得上是天下第一,北方曹魏大都是旱鴨子,焉能敵過東吳水師乎?

    其四 不進攻比進攻更有價值。東吳和西蜀打得越歡,對曹魏就更有好處,所謂坐山觀虎鬥,這就叫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劉備舉全國之力伐東吳,而東吳也必然要舉全國之力與之抵抗,雙方拼命的打,各自的實力也隨之下降。眾所周知,打仗,拼的是綜合國力,雙方拼個你死我活,而曹魏則在養精蓄銳,待孫、劉結束了戰爭,乘兩方疲憊之際,再發兵進犯,可是大好絕機。

  • 5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曹丕遭成的,他的稱帝也給劉備稱帝帶起人氣伐吳帶來機會。(他是代表大漢徵列候的)也給孫權投機假順服帶來機會。曹丕壓制群臣才能當上皇帝,也正好需要外面呼聲。此後不好徵吳,徵蜀哪?路途遙遠,劉又有人氣,會執政。另外曹操時遠征就常顧及內部,施行強壓,兇狠政策,曹丕威望更不行,本就有其二弟的人混與其中,又有荀那樣表面順服心不誠的人,曹丕的人敢長時間去遠離麼,要是拿不下反遭其討伐曹家篡位的惡果,還是旁邊看吧。總之大旗不鮮明,意志統一差,蜀將魏延,馬超也不好對付,要是沒有一舉成功的把握。時間長了內部仗義造反,返落一個袁術的被笑結果。

  • 6 # 折緣

    曹老闆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面一年就病死了,曹丕繼承了魏王的位置,然而這一年,曹丕很忙,而且似乎也沒有偷襲的方向。

    曹丕上位之後,擺在他面前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對外擴張,而是穩定政權局勢,換句話來說,就是把曾經的反對派,不合時宜的老臣,左右搖擺的政治勢力逐步清除出權力中心,打造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朝廷。

    這是歷來新君即位的習慣性動作,畢竟手底下沒有可以信任的人,想要做什麼都很難,也容易被權臣所架空。當然也不能一味提拔,還需要從內部權利制衡。他先是籠絡和扶植自己的政治勢力,重新分配在權利蛋糕上的佔有份額,同時打擊排除異己勢力,二月,任命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之後再任夏侯惇為大將軍。

    緊接著魏國周邊的小國濊貊、扶餘單于、焉耆、于闐王皆各遣使奉獻,沒過三個月,武威、酒泉、張掖就發生了叛亂,平定之後不久,夷陵之戰爆發。

    孫權為了避免兩線作戰,遣使曹丕稱臣奉獻,而曹丕對此事的戰局分析,是十分理性和明智的,他派夏侯尚、徐晃、與降將孟達裡應外合,收復上庸三郡,蜀漢徹底失去了蜀中之外的橋頭堡,等於在整個荊州,就只剩下曹、吳兩家。

    那麼,為什麼曹丕不趁機攻擊西蜀、或者東吳呢?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因為沒有進攻的機會。蜀吳在巫山對峙,三峽成為了兩國之間的主要交通,曹魏要攻蜀,也沒有下嘴的地方,從隴右進擊漢中,曹老闆已經吃過大虧了,從荊州沿江而上,顯然此刻正是蜀吳大戰,重兵雲集,也沒有機會,擺在曹魏面前的問題就是,要從荊襄戰場入手的話,要麼聯吳或聯蜀,攻擊另外一方,蜀漢顯然不會聯魏,所以結果就是孫權很雞賊地向曹魏稱臣,使得曹丕置身事外。

    那麼曹丕為什麼不從江淮戰場入手,進攻東吳老巢呢?

    在江淮,孫吳與曹魏對峙多年,幾乎沒有什麼進展,主要是這一地區距離孫吳統治中心太近,屬於主要的防禦位置,極難突破,而曹丕剛剛上位,如果著急發動一場聲勢浩大的大規模戰爭,如果不能取得決定性戰役,勢必會打擊他的政治威信。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曹丕此刻正在忙著一件人生大事,這件大事就改朝換代,代漢立魏。經過老父親幾十年的艱難創業,代漢自立的大業已經水到渠成,只待自己走過一切形式之後,就能夠成為皇帝,建立曹家天下。

    在這種令人興奮,激動萬分的重要時刻,一動不如一靜。正所謂國家大事,在戎在祀,既然已經準備改朝換代了,自然不能再挑起對外戰爭,怎麼也要消化一下政治成果,完成政權的平穩過渡才是曹丕重要的工作。

    何況此時孫權已經遣使來上貢了,自然不太翻臉,畢竟曹丕剛剛上位,輕易做出這種背信棄義的事情來,周邊小國部落怎麼看?

    孫吳沒法打,老對手蜀漢又跟閣烏龜殼一樣只剩下益州,進川的水路上,又在爆發大戰,沒地方下嘴,自然只能坐山觀虎鬥咯。

  • 7 # 再來壺美酒

    孫劉大戰時,曹魏不進攻川蜀或孫吳,我的見解如下是曹魏有心無力,坐觀成敗最切合實際。

    第一 劉備為報關羽之仇,東征孫權,名義上佔據為弟報仇的大義名分,當年曹操為父報仇征討徐州陶謙,也是同理。

    第二 當時曹操已死,曹丕當朝,曹魏政權是北方政權,不善水戰。在曹操發動的與孫劉赤壁之戰中,不善水戰的曹家軍團便吃了大虧,所以在曹魏政權水軍沒有大規模訓練成熟的檔口,絕不敢輕易冒犯孫權。

    第三 曹魏新創,急需安定朝局,不宜遠征。宜鞏固朝堂,安定民心,與民休息,收攏人心。

    第四 劉備征伐孫權時,川蜀尚有諸葛孔明坐鎮,趙雲,魏延等名將在側,況且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進攻巴蜀是遠征,糧草供應便是不便,進攻巴蜀並非易事。

    第五 曹魏政權坐觀孫劉聯盟破裂,兩國間大打出手,國力損耗,是曹魏政權樂觀其成的事,曹魏不出手,反而會讓孫劉毫無顧忌地放手大幹,中了曹魏的下懷。

    單就結果上來看,曹魏選擇是正確的。

    孫劉大戰,孫劉間的聯盟岌岌可危,曹魏在側,虎視眈眈,雖然曹魏並未參與攻伐,但是正是因為曹魏的按兵不動,孫劉才在對抗中,毫無保留地拼盡全力大戰一場,而經歷夷陵打敗,劉蜀國力大損,孫吳也好不到哪去,為了對抗共同的敵人曹魏,兩家這才言歸於好,孫劉疲弱,曹魏反而無憂,所以曹魏的策略是為上策,不出兵比出兵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木工程專業和工程管理專業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