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上言語
-
2 # 永遠的孩子王
大學生就業不容易,並不是因為大學生人數增多,而是相當一部分畢業生都是個人原因。
大學生就業壓力大,跟社會激烈的競爭有很大關係,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
1.一種大學生畢業後,不喜歡找工作,習慣於依賴父母,每天宅在家裡除了吃就是睡,要麼就是看手機,大學四年收穫平平,也沒有一技之長,步入社會一臉茫然,不自信,沒有方向,不思進取,所以只能做永遠的巨嬰。
2.眼高手低型,自己的學歷既不是211,也不是985。但是卻自以為是的覺得自己的本事天都裝不下,工資待遇要求過高,自己能力又不能勝任招聘崗位,能勝任的又覺得待遇不理想,於是,總是在選擇與被選擇間錯過了就業機會。
3.還有一種就是現在的大學生總是自命清高,唯我獨尊,不能接受委屈,不能接受挫折,抗壓能力太弱,工作中出現一點不順心,不如意,就會離職,經驗沒學到,工作卻在頻繁的換,因此,總是在應聘,在離職,沒有穩定的工作。
現實當中,很多單位都在招聘狀態,缺人狀態,但是待業的大學生真的是不計其數,不是因為大學生畢業人數多,而是真正能勝任工作的太少太少,能夠腳踏實地,努力工作,有敬業精神的大學生太少了,簡直就是鳳毛麟角,不論是對口的專業,還是非對口專業,只要你能虛心接受,認真對待每一份工作,何愁找不到工作呢?
這個社會遍地黃金,只要你肯吃苦,肯彎腰,肯學習,肯付出,學以致用,根本就不愁找工作,你的工資你做主,只要你有能力,有資本,有擔當,有敬業精神,一切的理想都會實現!
-
3 # 浮雲跨神馬
人多了,機會也多了,但是大部分畢業生剛步入社會,看不上很多工作,可能這個工作前期收入低,但是沒有人願意去熬過前期,很多大學生對於自己定位認識不深刻,老想一口吃個大胖子
-
4 # 淼哥說
首先,我們國家大學生佔比並不高
雖然每年我們有幾百萬大學生畢業,但相對於我們龐大的人口基數來說,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真不多。從下面的圖表就可以看出。
那為什麼我們感覺大學生就業很不容易呢?第一、中國的產業結構存在問題。
處於價值鏈低端的製造業規模龐大, 在吸納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其產業增加值低, 能夠提供給大學生的工資水平有限, 吸納大學生就業的能力不強。
處於價值鏈高階的生產性服務業,如產品開發、市場運營、產品發運、售後服務等, 對於吸納大學生就業至關重要, 但發展滯後。
第二、中國高校學生培養模式的問題
幾年來高校的擴招只是規模上的不斷加大, 並沒有對經濟轉型和社會需求變化做出有效的迴應,作為高等教育核心內容的高校專業設定和人才培養模式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最終導致高校畢業學生就業能力不足。
高校辦學型別和辦學層次定位不明, 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和綜合性大學都一窩蜂加強基礎研究, 側重於科研產出,沒有重於培養實踐能力強的高、中、低層次的應用型人才。
我們應確立市場導向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要通過社會調研和研究進行專業調整,高校的專業設定既要堅持學科專業設定的學術取向, 又要拓寬專業口徑, 增強專業的適應性和專業設定的職業針對性。
回覆列表
如今,越來越多高校年年都在擴招,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是事實。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增多,這種情況多多少少跟大學生就業越來越不容易是有一定的關係的。
然而,造成大學生就業越來越不容易的情況,還有其它的一些原因。
1. 大學生自身沒有什麼競爭優勢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大學生畢業出來工作,就要面對社會的殘酷競爭。
然而,事實上,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是混日子的,並沒有學到什麼東西的。
這種情況下畢業出來的大學生,用人單位一考察專業知識,一問三不知,能搶得過那些努力了四年的人嗎?
相對於大多數普通高校的學生,如果不打算考研,不打算往學術這一類發展的,能儘快出來工作流出來工作,學會邊幹邊學。
這裡面就會有人好高騖遠,想要工資高的,不加班的或者加班有加班費的,但是自身能力又不匹配。那些要自己的單位,又嫌棄沒啥知名度,工資少,還得加班。
然後,就拖著拖著,慢慢找,然後越來越沒底氣,就這麼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錯過了機會,也在感慨就業不易。
如果畢業院校不知名,找工作的時候就要放好心態,做好規劃,心中有數。要挑戰自己,又要讓自己不喪失自信。第一份工作,最應該看中的是對自己的發展有沒用,而不是凡事都以工資高低來衡量。
無論身處哪個崗位,努力積攢自身的實力才是最重要的。你有能力了,有競爭能力了,就是你有資格挑公司的時候,在這之前,請務必好好對待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