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釣孤海一隻魚

    我是歷史小書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中國歷史基本就是分久比合,合久比分。似乎這就是中國歷史的常態,但每一次分分合合都不是一次簡單的重複,每一次的分和每一次的合的理由都各式各樣,但大致有這幾種

    一、官逼民反行。這一型別,主要是因為統治階級對百姓壓榨嚴重,使百姓沒有活路。天下人心思反,各地農民起義不斷,隨即天下大亂,開始割據時代。比較典型的例子秦末陳勝吳廣起義,自此中國歷史從大一統王朝,變成群雄爭霸的亂世。還有隋末的農民起義,明末的李自成農民起義等等都是導致天下大亂的直接原因。

    二、內部權利爭鬥型,導致天下大亂。由於統治階級內部權利鬥爭激烈,導致皇帝權旁落,權臣崛起,造成天下大亂。比如東漢時期外戚與宦官爭權,使董卓得利,造成天下大亂。還有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末的安史之亂等等都是比較典型的代表。

    三、外族入侵導致的天下大亂。由於外來民族的侵略,導致中原王朝滅亡。比如五胡亂華時期,北方被很多少數民族政權侵佔。導致天下大亂。還有南北朝時期,兩宋的滅亡都是比較典型的代表。

    四、歷史趨勢造成的天下大亂。是古代封建王朝,墨守成規,不隨時代發展而發展,一味的守著老的政治制度,最終被歷史所拋棄,導致天下大亂。比如西周的衰落,正是中國歷史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時期,被歷史拋棄的,造成了幾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大亂世。還有清王朝的滅亡都是被歷史趨勢所拋棄。

    五、天下重歸一統的原因就比較單一了,都是一個強人強勢崛起,統宇內,消滅所有對手,而建立新的王朝。其主要內部原因就是天下大亂已久,百姓疲憊不堪,此時人心向穩加上時勢造英雄,總會出來一個人來收拾殘局。中國古代王朝的建立無一例外全是如此。

  • 2 # 歷史時燒錄

    歷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自然規律,就好比跟久晴必雨,久雨必晴這種自然現象一樣。

    歷朝歷代

    在中國歷史上各朝代中,壽命比較長的有夏朝(公元前2146—1675年)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統治民族:華夏族,開國皇帝:禹,商朝(公元前1675—1029年),都城:毫(今河南商丘),統治民族:華夏族,開國皇帝:湯。東周(公元前770—221年),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統治民族:華夏族,開國皇帝:周文王姬昌。西漢(約公元前206—公元8年),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統治民族:漢族,開國皇帝:高祖劉邦。唐朝(公元618年—907年),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統治民族:漢族,開國皇帝:李淵。清朝(1616—1911年),都城:北京,統治民族:滿族,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壽命比較短的有,秦朝(公元前221—207年),都城:咸陽(今陝西咸陽),統治民族:華夏族,開國皇帝:秦始皇贏政。元朝(公元1206—1368年),都城:大都(今屬北京),統治民族:蒙古族,開國皇帝:元世祖久必分忽必烈。

    為什麼會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一個新朝代開始的時候,開國皇帝本人因為經歷了民不聊生,從朝廷到地方官府腐敗,不顧人民生活的社會現象。就拿劉邦和朱元璋來說,他們明白人民的疾苦,因此他們勤於朝政,整治官風,一心以國家之事為重,所以國家經過休養後,慢慢興旺起來。而到了後代的皇帝,他們過慣了好的乃至奢侈的生活,懶得管理朝政,上樑不正下樑歪,國家至上而下普遍腐敗,貪圖享受,致使國家沒有生機。人們必然起來反抗。也如同一臺機器,新的機器肯定好用,而機器用久了就出問題了。

    總的來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現象。我們要珍惜生活,不能懶惰。

  • 3 # 大相無形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幾千年來歷史概況確實如此。與其說是客觀規律,倒不如說其本質乃人性使然!

    之所以“分”

    自遠古始,人們以族群、部落等形式散居於荒野,由漁獵到圍獵、由刀耕火種到自給自足,各部落也逐漸由聯盟向國家形式過度。這個過程中,個體利益也逐漸凝聚成集團性利益、或國家等集體利益。

    既然利益在此過程中產生了移動,必然會在重新組合中出現多與少、公或不公等現象,社會也自然地被切分成不同階級或集團性利益。因此,遠在戰爭出現以前,各種對立和矛盾,就已經為階級、國家間的征伐埋下伏筆。

    等到周朝時,那些冊封的諸侯們因執政能力、世俗民風、地域土地等等因素,諸侯國之間的貧富和強弱差距不斷加大,脆弱的禮樂制度越來越難以束縛人性對財富、權利的慾望,利益不斷被強化,矛盾必將被激化!

    於是,戰爭便成了有效解決利益矛盾的最終手段——天下紛爭,便無可避免了。

    之所以“合”

    在慘痛的教訓面前,在慾望與能力、與現實之間,鮮血終於滌清了世人心智:即使是選擇戰爭,也未必能完成利益重新分配。於是,理性又重新迴歸本位。

    經過數十年、甚至幾百年戰亂的一將功成萬骨枯之後,終於有“眾望所歸”的豪傑雄主(例如劉邦)重新將各個利益集團強制性粘合在了一起,於是,利益“不負眾望”的被重組和劃分。

    然,天下雖安,慾望仍舊無處安放!

    戰爭只是完成了開戰之前的利益訴求,戰後又疊加了新的訴求,比如權利、土地等,且並不能根除利益劃分中的不公,人性中對權利或地位的新慾望、新利益卻不斷增生。例如吳王劉濞,貴為諸侯、富甲一方,擁有礦山和海鹽,仍舊要圖謀大位起兵造反!再如呂后,身為太后執掌監國,卻妄想偷樑換柱。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那些因昔日殺敵建國而成長起來的功勳貴胄,與氏族、公族等老貴族之間終會因權利或地位變化逐漸形成新的矛盾對立。於是,渴望利益重新劃分的慾念又再次萌芽、各種較量手段又重新出場!

    歷史似乎就這樣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

    凡此種種,不管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皆因沒有一個合理、完善的政治或社會制度來調和、化解社會矛盾,由此形成的積弊又加劇了人心對資源、利益公平分配的渴望。

    矛盾交織著利益、利益裹挾著慾望,每一次的分分合合都是人性慾望的一次次起落,舊的欲壑剛剛填平,新的慾望又發新枝,人性中的貪婪和自私從不會因天下的分與合而消失。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4 # 歷史小跟班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體現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就是一個“一亂一治”的奇怪現象。

    分久必合是秦始皇的功勞

    中國與歐洲相比,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無論怎樣內戰和分裂,即便持續幾十上百年,最終都又會回到統一的局面上,而歐洲則分裂成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

    我認為中國能回到統一的局面上都是秦始皇的功勞。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他推行車同軌書同文,又統一度量衡,推行中央集權制度。這些種種措施從文化上將中國範圍內的百姓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自此之後我們都認為我們同文同種、同根同源,是一個族群。

    有始皇帝這樣一個標杆在,後來的皇帝,無論是昏君還是明君都將統一天下作為己任,往往戰爭持續幾十上百年,各路軍閥們仍然將統一天下定為終極目標,比如唐末的藩鎮割據和民國的軍閥混戰。

    合久必分是社會勞動生產力低下制約的必然結果

    縱觀中國歷史,王朝的鼎盛接下來必將是衰敗繼而滅亡,300年似乎是一個檻,漢唐宋明清都邁不過。有亡於農民戰爭的,也有亡於異族,但歸根結底我認為都是土地惹的禍。

    北方草原民族來襲,無非是為了中原花花世界。這片土地像一塊大肥肉,吸引著草原上的狼。

    在中原政權內部,往往經過數代人的繁衍,土地會慢慢集中到世家大族手中,普通老百姓淪為失地農民,沒有生活保障。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活不下去的百姓總會有人揭竿造反,最終導致帝國的滅亡。

    假使古代有如今的社會生產力,那麼失去土地將不再是最大的致命因素,強大的社會生產力能夠保障人民的生活需要,就不會有百姓造反。能產出更多的優秀武器和士兵,面對侵略,也能夠自保。

    所以說“合久必分”是社會生產力制約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森納主場0-2曼城,斯特林首開紀錄,厄齊爾狀態一般,怎麼評價本場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