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說的是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不是三國志。還有就是漢獻帝,重用呂布李傕郭汜,加上那二十萬西涼軍,此時賈詡已經在李傕郭汜那了。是否有能力再重整天下。討論下,有沒有這種可能。
7
回覆列表
  • 1 # 不滅再現

    漢一直是皇帝與世家共管天下,天子無非是最大的世家。漢經歷過很多類似的事但解決方式一直挺簡單,和另一個很強的世家結姻親,哪個世家成為外戚兩家合併就可以壓制其他世家了。這就是漢一直是外戚擔任大司馬的原因。獻帝如果能避免李傕郭汜的叛亂的話下一步要做的恐怕就是和袁紹結姻親。哪個時候天下就沒有動亂的基礎了,自然也就可以慢慢恢復。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當時經濟發展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士人開始追求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利益。世家也過於膨脹漢雖然能短暫續命但是以後還會有白巾起義,黑巾起義。直到漢徹底扛不住為止。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沒有可能重振天下,一絲可能性都沒有。

    漢獻帝生於181年,被董卓立為皇帝時只有9歲,王允與呂布合謀殺董卓是192年,也就是說,董卓死的時候,漢獻帝只有12歲,好吧,一個12歲的少年天子,能做什麼?權力都掌握在王允手裡。

    當時王允的做法是不肯赦免西涼諸將,包括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將領,四將才在賈詡的鼓動下開始集合軍隊進攻長安城,並且攻破了長安城,打敗了呂布,殺了王允,軟禁了漢獻帝,造成這一切的後果,就是王允沒有處理好董卓的善後事項。

    至於漢獻帝,實在不能做什麼?權力都掌握要王允手中,朝中大事是王允說了算,但王允犯了嚴重的錯誤,不僅導致自已被殺,而且連累大漢朝廷再次被西涼軍閥控制。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殺了董卓後,詔告天下,告知董卓罪行,並且說明只除首惡,餘黨一概不追究,大赦天下,向天下詔讓西涼軍按自已的意志,願意向政府投降的,可收編為政府軍,不願意向政府投降,由政府發給路費,回家去。

    而重用呂布、李傕、郭汜更是不可想像的事,呂布已經有勇無謀了,而李傕、郭汜同樣是有勇無謀,三個缺乏思想的武將天天共事,先不說王允或漢獻帝能不能管得住,起碼這三個人爭權奪利是少不了的,甚至會大打出手,毫無政治頭腦,看看李傕、郭汜當政後的表現就知道,如果重用此三個,朝廷死的更快。

    而且這三個人可不是王允之輩的人能夠控制,從王允的所作所為來看,他缺少政治頭腦,殺了董卓固然是大功一件,可是王允接著就居功自傲了,還殺了同情董卓的大名士蔡邕,這個人可不得了,是當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還是蔡文姬的父親,王允這一殺失了士人之心。

    當然了, 就算王允和漢獻帝做了正確的事,也只是解決了眼前的危機而已,對於東漢王朝的危機,遠遠無法解決。

    東漢王朝走到這一步,已經是積重難返,從建立到漢獻帝時,支撐帝國政權的三駕馬車已經失去其二,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與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火拼之後雙雙覆沒,僅僅剩下士族,而在朝廷逐漸沒落的過程中,無法對地方實行有效控制,因此地方上的各種勢力開始崛起。

    地方勢力及軍閥勢力崛起,中央政府無法控制,亂世之中依靠的是武力,朝廷已經沒有威懾地方的武力了,就算有二十萬西涼軍,可那根本就不受朝廷控制,西涼軍有奶便是娘,不是朝廷的嫡系,將領也全部不是朝廷能夠控制的人,能否效忠都不一定?

    除了軍事力量,還要依靠有能力的文官治國。打天下從來就不是軍事力量強大就能得天下的,項羽比劉邦強,可是項羽失了天下,袁紹比曹操強,可是袁紹失了河北,同時軍事也是政治的延續,所有的軍事行動全要符合政治訴求,而政治訴求就必須有明確的政治口號,有政治名聲,有政治集團及一大幫各種人才,最後有一個能駕馭這一切的傑出領導人,你看看漢獻帝和王允之輩的有嗎?

    所以,沒有可能重振天下,一絲可能性都沒有。

  • 3 # 讀三國感悟人生

    如果王允能夠學習曹操在處理兗州叛亂的分類處理方式,具備這樣的政治頭腦和大度,那麼或許可以重整天下。

    一、歷史:

    曹操擔任兗州牧時期,194年,再次征伐徐州牧陶謙中,不料,陳留太守張邈和陳宮一起,迎接呂布入兗州,共同背叛曹操。在此期間,張邈背叛、陳宮背叛、魏種背叛、畢諶背叛。

    1.張邈:年輕時與袁紹、曹操的關係都不錯。討伐董卓時,張邈看不慣盟主袁紹的傲慢,義正辭嚴地責備他。袁紹惱羞成怒,讓曹操去殺張邈。曹操說是親近的朋友,就不肯聽從。因此,張邈與曹操的關係更加密切。曹操第一次出兵征討陶謙,臨行前對家中妻小說:“我如果不能生還,你們就去投靠張邈。”後來,回來見到張邈,兩個大男人竟然相對而哭。

    2.陳宮:與曹操的關係原本也不錯,曹操能入主兗州,陳宮功不可沒。原兗州牧劉岱被青州黃巾軍殺害後,陳宮首先出面遊說兗州各主要官員,使曹操順利接替劉岱成為兗州牧。

    3.魏種:曹操聽聞兗州叛亂,還很有信心地對部將們說:“唯獨魏種不會背叛我。”等到聽說魏種背叛的訊息後,曹操大怒說:“如果魏種不逃到南越或北胡,就絕不會放過你!”

    4.畢諶:曹操入主兗州後,把畢諶從郡功曹提升為別駕從事。張邈和陳宮叛亂,畢諶在東平老家的家小被張邈劫持。曹操對畢諶說:“卿老母在彼,可去。”畢諶聽到此話,起先還信誓旦旦地向曹操表示對曹操絕無二心,但一轉身,畢諶就逃往東平去投靠張邈了。

    那麼,曹操最終又是怎麼區別對待這些叛徒的呢?

    1.張邈:攻雍丘數月之久,城破之日,下令誅殺了張超及其家屬。張邈被部下殺害。

    2.陳宮:原本想給他留一條活路,但陳宮慷慨赴死。對陳宮家屬的照顧十分豐厚。

    3.魏種:抓到後,親自替他解開捆綁的繩索,任命為河內太守。解釋是:“唯其才也!”

    4.畢諶:曹操開脫說:“能孝順他的親人,不也會忠於君主的嗎!”任命為魯國相。

    二、感悟:

    曹操區別對待的原則:對首惡張邈,曹操堅持“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堅決斬草除根;對從犯陳宮,曹操網開一面,並善待其家人;對跟從者魏種和畢諶,曹操則既往不咎。

    同樣的案例還有: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發現自己的員工在暗中給袁紹寫信。曹操下令將這些信全部當眾燒掉,說:“當袁紹強盛之時,連我都不能自保,何況眾人呢!”

    曹操將背叛者分成三類:主犯、從犯、一般犯罪。既體現了領導智慧,又表現了大度和包容,避免鬧得人心惶惶。

    三、小結:分類和區別對待背叛者,既體現領導的智慧、又表現自己的包容。

  • 4 # 歷史都付笑談中

    王允,王司徒,是大漢忠臣,德高望重,一手美女連環計,誅殺國賊董卓。

    誅殺董卓之後,因為這時候漢獻帝年幼,權力就落在王允手中。

    但王允帥不過三秒,他對西涼軍李傕等人趕盡殺絕,逼得人家反攻長安,結果王允身死,獻帝繼續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那麼,按題主要求,假設漢獻帝不聽王允的,這場兵變可不可以避免呢?

    自然可以,董卓死後,西涼軍群龍無首,正是分化、打壓、收編的大好時機,完全可以透過一些明升暗降的手段,把這支部隊或是吸收、或是解散回原籍,都是可以的。

    那麼,再進一步,能否重整天下呢?

    這個其實就很困難了,我們從內外兩個方面來看:

    外部環境

    東漢末年,天災人禍不斷,在黃巾起義時,各路英雄開始嶄露頭角;而從董卓廢立開始,漢室就已經喪失了威嚴,難以號令諸侯。

    群雄割據的局面已經形成,忠於漢室的極少,像劉焉這種漢室宗親,都打自己的小九九,就更別提別人了。袁紹等野心之輩,世家大族之後,根基極深,在這等局面下,自然蠢蠢欲動,要不後來沮授勸袁紹奉迎天子,袁紹都不答應。

    所以說,外部環境極其惡劣,已經到了“合久必分”的時候,和當初的周天子處境一樣,這個大勢無法扭轉。

    內部環境

    漢獻帝從登基那天起,就是傀儡,年紀太小,雖然是正統,但缺少威望,難以號令百官。獻帝身邊缺乏幫手,宦官、外戚這些可以依賴的力量,之前由於何進的愚蠢,都報銷了。

    所以說,漢獻帝很難培植自己的勢力,就只能依賴朝中大臣。

    權臣王允,只能說是一個忠臣,絕非王佐之才。

    皇甫嵩、朱儁等人,也沒幾年壽命了,撐得了一時而已。

    那麼,天下的青年俊傑,肯定都是擇主而事,又有誰會去投奔一個毫無威嚴的天子呢?

    成大事者,人才為本,獻帝難以組建自己的人才班子,去輔助他成就大業。

    所以說,真的很難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在美國旅遊時住過“汽車旅館”嗎,聽說很有特色!你的體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