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是:在語言描寫中,如何使用提示語?
一、認識提示語
我們先看《千人糕》這篇課文中的三句語言描寫的句子:
1.孩子急忙嚐了嚐,笑了:“這就是平常吃過的米糕嘛!您給我買過。”
2.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說:“你看,一塊平平常常的糕,經過很多很多人的勞動,才能擺在我們面前。”
3.孩子聽了爸爸的話,仔細想了想,說:“爸爸,這糕的確應該叫‘千人糕’啊!”
我們觀察這三句話中的提示語:
第一句中的提示語:孩子急忙嚐了嚐,笑了
這是孩子在說話之前做的動作和表情,動作是“急忙嚐了嚐”,表情是“笑了”。
第二句中的提示語: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說
這是爸爸在說話之前做的動作,動作是“拿起面前的糕”
第三句中的提示語:孩子聽了爸爸的話,仔細想了想,說
這是孩子在說話之前的情況,孩子說話之前的情況是“聽了爸爸的話”還“仔細想了想”
從以上三個句子的分析,我們發現,在說話之前,我們可以交代一下說話人當時的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我們稱為提示語。
二、提示語可以寫一些什麼內容呢?
1. 提示語可以寫說話者的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
提示語為動作——
小柳樹低下頭,說:“說我不會結果子唄……”
提示語為神態——
小棗樹溫和地說:“你雖然不會結果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會發芽長葉,比我綠得早!”
提示語為心理活動——
小柳樹實在忍不住了,就問小棗樹:“你怎麼不說我呀?”
2. 提示語也可以介紹當時的情況,說話者狀態,周圍環境,說話動機等
“以後會怎麼樣呢?”他在與世隔絕的簡屋裡問。
裁縫師傅看到她變得圓圓的,像一隻圓盤,吃了一驚:“啊?你又長胖了!”
他氣得咬牙切齒:“你太可惡了!”
三、寫提示語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1.為了情節的緊湊,提示語中可以不帶“說”字
小馬跑到河邊,剛剛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來:“怎麼?你不要命啦!”
2.有些句子可以猜測到說話的人,就可以省略提示語
他對第一個坐下的同學說:“現在你看看那楊桃,像你平時看到的楊桃嗎?”
“不……像。”
“那麼,像什麼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個。”
3.根據情節需要或為了表達的多樣化,提示語可以在前,可以在後,也可以在中間
提示語在前——
川川認真地問:“這上面有字嗎?”
提示語在後——
“讀這本岩石書有什麼用呢?”川川總愛刨根問底。
提示語在中間——
“太好了,太好了!”川川高興地說,“等我長大了,也要讀懂這本最大的‘書’!”
4、提示語最容易犯的兩種錯誤
寫提示語的時候,孩子很容易犯的兩種錯誤:
一種是所有的提示語都是“小明說”“小紅說”這種型別;
請看下面的對話:
媽媽說:“孩子,你期末考試考了多少分?”
我說:“我考了90分。”
媽媽說:“不錯,有進步,繼續努力!”
這樣的對話,是不是很枯燥乏味啊!
另一種是為了寫提示語而亂用與表達內容不相關的詞。
媽媽端起碗,吃了一口飯說:“孩子,你期末考試考了多少分?”
我夾了一口菜送到嘴裡,一邊吃一邊說:“我考了90分。”
媽媽又喝了一口湯,擦了擦嘴說:“不錯,有進步,繼續努力!”
這樣的對話描寫,是不是覺得怪怪的。不是所有語言描寫的提示語都要帶上一大串詞語,提示語出現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說話者表達的意思。
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是:在語言描寫中,如何使用提示語?
一、認識提示語
我們先看《千人糕》這篇課文中的三句語言描寫的句子:
1.孩子急忙嚐了嚐,笑了:“這就是平常吃過的米糕嘛!您給我買過。”
2.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說:“你看,一塊平平常常的糕,經過很多很多人的勞動,才能擺在我們面前。”
3.孩子聽了爸爸的話,仔細想了想,說:“爸爸,這糕的確應該叫‘千人糕’啊!”
我們觀察這三句話中的提示語:
第一句中的提示語:孩子急忙嚐了嚐,笑了
這是孩子在說話之前做的動作和表情,動作是“急忙嚐了嚐”,表情是“笑了”。
第二句中的提示語: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說
這是爸爸在說話之前做的動作,動作是“拿起面前的糕”
第三句中的提示語:孩子聽了爸爸的話,仔細想了想,說
這是孩子在說話之前的情況,孩子說話之前的情況是“聽了爸爸的話”還“仔細想了想”
從以上三個句子的分析,我們發現,在說話之前,我們可以交代一下說話人當時的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我們稱為提示語。
二、提示語可以寫一些什麼內容呢?
1. 提示語可以寫說話者的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
提示語為動作——
小柳樹低下頭,說:“說我不會結果子唄……”
提示語為神態——
小棗樹溫和地說:“你雖然不會結果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會發芽長葉,比我綠得早!”
提示語為心理活動——
小柳樹實在忍不住了,就問小棗樹:“你怎麼不說我呀?”
2. 提示語也可以介紹當時的情況,說話者狀態,周圍環境,說話動機等
“以後會怎麼樣呢?”他在與世隔絕的簡屋裡問。
裁縫師傅看到她變得圓圓的,像一隻圓盤,吃了一驚:“啊?你又長胖了!”
他氣得咬牙切齒:“你太可惡了!”
三、寫提示語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1.為了情節的緊湊,提示語中可以不帶“說”字
小馬跑到河邊,剛剛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來:“怎麼?你不要命啦!”
2.有些句子可以猜測到說話的人,就可以省略提示語
他對第一個坐下的同學說:“現在你看看那楊桃,像你平時看到的楊桃嗎?”
“不……像。”
“那麼,像什麼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個。”
3.根據情節需要或為了表達的多樣化,提示語可以在前,可以在後,也可以在中間
提示語在前——
川川認真地問:“這上面有字嗎?”
提示語在後——
“讀這本岩石書有什麼用呢?”川川總愛刨根問底。
提示語在中間——
“太好了,太好了!”川川高興地說,“等我長大了,也要讀懂這本最大的‘書’!”
4、提示語最容易犯的兩種錯誤
寫提示語的時候,孩子很容易犯的兩種錯誤:
一種是所有的提示語都是“小明說”“小紅說”這種型別;
請看下面的對話:
媽媽說:“孩子,你期末考試考了多少分?”
我說:“我考了90分。”
媽媽說:“不錯,有進步,繼續努力!”
這樣的對話,是不是很枯燥乏味啊!
另一種是為了寫提示語而亂用與表達內容不相關的詞。
媽媽端起碗,吃了一口飯說:“孩子,你期末考試考了多少分?”
我夾了一口菜送到嘴裡,一邊吃一邊說:“我考了90分。”
媽媽又喝了一口湯,擦了擦嘴說:“不錯,有進步,繼續努力!”
這樣的對話描寫,是不是覺得怪怪的。不是所有語言描寫的提示語都要帶上一大串詞語,提示語出現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說話者表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