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段華為
-
2 # 西廨七叔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至今確認的李白的傳世墨跡只有《上陽臺帖》。
這樣的作品,不是我能評價的。
其價值包涵了很多元素在內,比如真跡中諸多名家,甚至是皇帝御筆的題跋。
如果就我有限的認知來說,這幅作品的書法成就也非常高,看到這幅字,我常會想起“漢柏秦松骨氣,商彝夏鼎精神”這句話,因為這幅字高古恢弘氣勢已經不是尋常書家所具備的。
至於細節的探究,線質渾厚,筆勢開張,讓人有一種超然出塵的灑脫和豪邁,這也正是詩仙的氣質。
所以 ,我個人認為李白的書法肯定達到了大家的水平。
個人觀點,如有不妥偏失,敬請包涵雅正!
-
3 # 春楓文藝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中國唐代著名的浪漫派詩人代表,品讀他的詩歌,猶如現在所說的“天馬行空”、“行雲流水”般暢快。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黃河之水天水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等,千古傳頌的美句,至今華人念來還朗朗上口、回味無窮。手法之浪漫、用詞之大膽、寄意之深刻、胸懷之寬大,不愧是人們喜愛的“詩仙”。
李白給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詩歌,殊不知,他在書法上的造詣也是很深的。有人曾說過:“李白的書法,是被詩歌耽誤了的書法家。”
可見,李白除了他偉大的詩歌之外,書法方面也是很出色的。只不過人家不留意或說不在意他的書法方面的才能,是因為他的詩歌方面的天才太過於出色太過於強大,以至人們對他的詩歌喜愛的程度大大遠於或高於喜歡他書法方面的程度。
其實,大家拋開李白的詩歌,而專注於他的書法上面的話,你也會發現,他也是一位出色的書法家。
也許就是他本人性格所致:浪漫不覊、自由奔放、隨意而安、不受約束的性格,才造就他偉大的詩歌和書法。
他的書法亦如他的詩歌一樣,奔放、灑脫、流暢。有人專門有研究過李白的書法,稱他的書法不愧是出自“詩仙”之手,詩如其人、書如其人。
然而大家重視他的詩歌而忽略了他的書法,故有些叼鑽之人故意找茬,故意貶低他書法方面的才能,才會有些人不認同他這方面的才能,是含有一些妒忌成分。
那也很正常的現象,誰叫他詩歌那麼出色,而書法也不遜,所以才會很多人讚美的同時也會有人寂寞甚至妒忌。
越是這樣越顯示他這方面的才能不可以否認。
李白的書法成就能否達到大家認可的水平?其實這個問題早就有人論證過和討論過的了,褒貶不一實屬正常,我們在這就不必大篇小論地去討論它。但李白書法方面的欣賞價值是一直都在的,也不可磨滅的,他的書法就如同他的詩歌一樣,一定會彪炳千古,流光溢彩,綻放它獨特且有魅力的一面光芒。
-
4 # 瓜爺888
李太白書法筆力遒勁,不輸任何大家。只因詩名太盛,遮掩住其書法的光輝。一幅《上陽臺》帖,足見李白功底深厚。同時也感謝張伯駒先生,他是個真正的收藏家,是他花費巨資才保住了李白唯一的傳世名帖,使我們能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李白的飄逸灑脫。
-
5 # 仁如其名
沒見過,不過照現在所謂的書法大家標準來看,應該是達到了。不說他在詩詞界的名氣對他的書法有天然的加成,單從他從小到大隻會用毛筆,還是用的比較多的那類,書法怎麼也不會差。作為作詩頂尖高手,要作詩時字難看了,他自己應該也會不滿意吧。現在書法大家可沒從小到大都天天寫毛筆字,就算寫,也肯定沒古代人多。所以這個書法大家標準必然是沒法和古代人標準相比較的。
回覆列表
李白,被譽為詩仙,他的詩名實在太大,掩蓋住了他的書法成就。《上陽臺帖》,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曾令歷代大家讚不絕口,更令毛主席為之傾倒。《上陽臺帖》一共25個字,其書蒼勁雄渾而又氣勢飄逸,用筆縱放自如,雄健流暢,恰是《李白墓碑》中稱其“思高筆逸”的絕佳寫照。
是誰給李白戴上“詩家天子”桂冠的?我不知道,但我認同這一主張,古今中外,誰的詩歌成就還能高過李謫仙。黃庭堅說李白“其行草殊不減古人”,就是讚美李太白的草書藝術成就的,認為大可以躋身古代優秀書法家的行列,而且是“大美其詩”。關於他的草書成就,學者吳克敬在紫禁城雜誌中發表的《詩家天子書大風——李白書法故事》一文,如是說。
這四個字要我理解,說的該是李太白草書的風格體徵,是清新俊逸的,是飄然物外的,不主故常,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完全一種極端自在的感情宣洩,絕少傳統意義的心靈束縛。什麼是知音?是在自己還不覺得的狀態下,有人認識並發現了他的絕好。
照著這個理兒說黃庭堅該是李太白的知音了。因為李太白可能於他生前沒怎麼在意他的書法,他之後的黃庭堅卻很在意了,在意李太白手裡的那管毛筆,是個點化了他的詩與藝術的精靈。
信手拈來,率性潑灑,飛舞自得,應該是李白書法藝術的另一個特徵。他的墨跡,可能壓根沒有為了書法而書法的那一種,一件一件又一件,幾乎都是寫給普通百姓的,像我舉例的《扶風豪士歌》,以及《贈韋秘書子春》、《送張秀才謁高中丞》等等,明明白白都是對他人給予他款待幫助後的酬謝。
正如有人著文說李太白,詩人的情思似乎特別地多愁善感,靈感的觸鬚也顯得分外活躍。一席溫暖的宴請,一片深情的歌聲,一壺老叟的佳釀,甚至一縷午後的斜陽,一抹深夜的月輝,都會牽連出一串真情的回憶,拽扯出一個時代的感念。
我翻閱了宋人著錄的《宣和書譜》,知道內府收藏,有李太白的《太華峰》、《乘興帖》兩幅行書,有《歲時文》、《詠酒詩》、《醉中帖》三幅草書。可惜,因為戰亂與火患,因為水浸與蟲噬,以及其他一些無法預料的原因,李太白的書法作品在流失,在消亡,存留到今日的,唯有一件《上陽臺》的真跡。
記錄在冊的情況是,《上陽臺》書帖於宋代宣和年末進入內府,不久又流落民間,元代時,先為彥清、歐陽玄等人收藏,明代又到了大收藏家項子京手裡,入清又有人貢獻給乾隆皇帝,到清亡時,復又散落民間,曾為一郭姓人家得到。
元代張晏跋曰:“謫仙(李白)嘗雲:歐、虞、褚、陸真奴書耳。自以流出於胸中,非若他人極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雲之態,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嚐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
說到李白,人們的第一感覺是“詩仙”,對其書法卻知之甚少。我曾經在其他文章寫過自己對李白書法的看法,其用筆收放處多與同時期的人多有差別,非常獨立。行筆風格上飄逸縱橫,如其詩文,如其人,給人一種心胸開闊之意。
說到李白的書法,其實不多見,在《宣和書譜》中所載共有行書兩種,草書三種,但是均無流傳。李白善作書,不過書作多為:貴為篋笥之珍,是李白送給尋常百姓以酬謝款待的,老百姓當成珍貴之物多用於“壓箱底”,所以失傳較多,至今只剩下《上陽臺帖》。
黃山谷曾經評說:“李白在開元,天寶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李白墓誌》中也有載:翰林字思高筆逸。
可見在宋朝時,李白的字還是被黃庭堅這樣的草書大家認可的,宋徽宗更是在《上陽臺》跋中說到:“太白嘗作行書 " 乘興踏月,西入酒家,可覺人物兩望,身在世外 " 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
從《上陽臺》通篇之中不難看出,李白用筆對鋒的控制力很強,收放自如,大小變化,粗細變化,快慢變化極多,用筆快健流暢,行筆蒼勁雄渾,一如其詩風一樣。
關於此帖,流傳有序,還有一個小故事。
宋朝時入內府,是宋徽宗之物,後流傳到個人手裡數百年,一直到清朝時又入了內府,清末時散落宮外,被民國四公子之一的收藏家“張伯駒”購得(就是散盡家財購買《平復帖》的人)。
新中國成立後,張伯駒把此帖贈給毛爺爺個人,但是因為毛爺爺立下規矩,領導人所收禮物一律充公,所以1958年的時候毛爺爺把此帖交給北京南故宮博物院收藏。
對於李白此帖,其實不需多說,在法之內的人看法,在法之外的人看精神,李白用筆一如其詩,豪邁又不失穩健,能放到極致,又能收束,而且用筆屢有奇妙之處,恣意萬千,非常精彩。書文書畫其實都是相通的,關鍵不在表現方式,而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