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在江湖5767
-
2 # 裂天
這件事還是要重頭說起,劉備因與董承等人參與漢獻帝密謀殺害曹操一事敗露,所以連夜逃亡徐州。結果曹操大軍一到,劉備戰敗,兄弟三人失散,劉備投奔了河北袁紹,張飛去了土城,關羽因護送劉備家小被困土山上。曹操派關羽的同鄉張遼去勸降,張遼和關羽土城約定了三件事,缺一個都不降。三件事是:降漢不降曹、善待劉備家小、得知劉備去向立即投奔,不得阻攔。曹操答應了,關羽才會投降,關羽身在曹營中,曹操厚待關羽,但是關羽知道劉備在袁紹那邊,關羽立馬千里走單騎,去找劉備,這正說明關羽對劉備的忠心,和劉備之間的兄弟義氣,無人可擋。到最後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為了報答當時在曹營中,曹操對他的厚待。才放走曹操,這和關羽事二主沒有關係,並且諸葛亮知道曹操命不該絕,才會讓關羽把守華容道,讓關羽解決一下他和曹操之間的恩怨,關羽從始至終絕不事二主,這就是關羽的忠義所在,以上僅為本人個人觀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3 # CompleteCosmos
一定要說明一點,關羽義釋曹操是三國演義,不是正史,不知道這類問題為什麼特別多,演義和正史不能放在一起,同時後世開始尊崇關羽並不是由三國演義開始的,所以這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換句話說,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邏輯錯誤,這是對問題本身的解釋說明。再有一點,關羽的忠義也是帝王們強化統治,完善思想禁錮和道德規範的形象化產品,這是帶有私人或者說皇權統治色彩的產物,不可否認關羽的忠義,這是基礎,否則也不會以關羽為模本,但是凡事不能絕對和過度追求過度消費,歷史中的關羽我相信絕對沒有演義演繹的那麼精彩,所以即使拋開問題本身角度,這也並不影響的忠義。
-
4 # 意識物理學
這件事正史中並沒有,全是因為小說《三國演義》,真實歷史中的關羽並不是我們現在說的關羽,只是一個生逢亂世,參加了農民起義,經歷了重重失敗與挫折,立志重建漢朝的起義領袖,從歷史上看,這個人不僅武藝極強,而且用兵如神,而且頗能謀劃,劉備凡事都與他商議,很能替劉備拿大主意,而且他意志堅韌,在最艱難的時候,總是他鼓勵劉備,好幾次劉備都不想幹了,想投靠別人了事,他投過好多人,可以說真實的劉備是個沒什麼大志,也沒什麼本事的人,只有關羽能堅持到底,所以說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從表面看是劉備,實際上是關羽。
之所以尊劉備為首,主要在於劉備是景帝之後,當年劉秀就自稱為文景之後,得到了天下英雄的擁護,所以劉關張等人一開始就抱著”興復漢室“的宗旨,想複製劉秀的成功,但這是個失敗的策略,他們一路失敗,之所以能在後來取得有限的成功,建立了西蜀政權,全在當年關羽的堅持,當時劉備投靠了袁紹,把爛攤子扔給了關羽,關羽是一個有擔當的人,他假裝投降了曹操,卻一直尋找機會,在這期間他陣斬了袁紹的大將顏良,顯示了英勇無畏的氣概,天下揚名,後來劉備奉袁紹之命招降關羽,關羽只帶了幾十個兵與兩個嫂嫂,一路上經歷了千難萬苦,百般刁難,矢志不渝,更讓羅貫中將其演繹為傳誦千古的名篇:過五關斬六將。然後與劉備,張飛等人重聚一起,其實這些人都已有了安身之所,無意進取了,但關羽的精神與信仰感染了他們,人家拋卻了曹營中的高官厚祿,功名爵位,甘願為興復漢室而獻身,他們又怎能甘於輕賤一生呢?
自古”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劉備集團可謂是劫後餘生,重組了軍隊,並投奔了劉表,這個集團的主要問題是缺乏智謀,象孫乾之流跑腿辦事還行,謀劃大政方針就不行,有點智謀的人看不上這支”流浪兵“,所以劉備在此遇到了諸葛亮,三次拜訪這個種地的青年,而諸葛亮的”隆中對“證明諸葛亮確能看清天下大勢,從此有了正確的方向,聯合孫權,大敗曹軍,這一戰整個反轉了歷史。
真實歷史中的關羽確實是劉備集團的靈魂,堅定的革命者,不僅能征善戰,而且不畏強暴,”財帛不能動其心,爵祿不能移其志“,而且確實對人肝膽相照,忠貞無二,史書上說三人同桌吃飯,同床睡覺,無人時不分你我,有人時君臣分明,”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親,言必聽,計必從,榮辱與共“,他們本屬於農民起義,百萬黃巾軍早已滅絕,他們能生存下來,全靠這種信仰和堅韌,沒有關羽就沒有劉備集團,關羽確實是一個可歌可泣的人物。
但歷史上這種人也不是就他一個,為什麼他被定為武聖人呢?這就得歸功於三國演義的大力塑造,無論關羽,還是諸葛亮,還是曹操,他們的功業放在歷史的天平上稱,並不是最重的,為什麼那些人並不受後世推崇呢?反而是他們?要知道三國演義不是一般的小說,也不僅僅是關於政治和軍事等的經典,更是一部道德經,書中的價值觀深入人心,統治著華人,平民百姓根本不懂經史子集,孔孟之道,他們的價值觀就是三國演義的價值觀,羅貫中的構思和描述是無比的,他大力塑造的人物基本上會成為全民的偶像,寥寥幾筆就能給我們構劃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膾炙人口,這是別人難以企及的,關羽這個聖人也是這麼來的。
-
5 # 手機使用者來自山水間
我們華人認為;只有對主人一生忠貞不渝、別無二心之人方可稱其為“忠”,對有恩於自身、終生不忘相報(也就是俗語說的“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人,稱其為“義”!而關羽其人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一書中就被賦予了忠和義的化身(當然,歷史上真正的關羽並非如此,但三國演義的故事已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而我們也只能以該書內容的情節和意境來評析)。我們可以從三國一書中所描繪的一些情節就能見其端倪;劉、關、張三人在未得到孔明輔佐時,曾被曹軍追殺分散,關羽被困下坯城,在情非得已的形勢下被迫答應歸附曹操,這就有了非漢不降,善待劉氏親人以及見備即歸三項條件的說法。在歸附曹操的期間,儘管曹操對關羽百般呵護和關愛,但關羽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劉備的訊息,這就是所謂的身在曹營心在漢一詞的來源,當得知劉備的下落後,關羽即請求曹操準其投備,曹操亦惜關羽人才,答應其請求,這就有了關公過五關斬六將之說。在後來的赤壁之戰中,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念曹當年對自己的恩惠,出於情義放走曹操,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讚譽的,有情有義、真大丈夫所為也!後來關羽一直追隨劉備,直到盡忠。透過三國演義的盡情美化,關羽也就成了人們心目中武勇神備,忠義標秉的大神級人物了!
-
6 # 看繪本學畫畫
古代的忠義特別強調忠臣不事二主,但三國時期的關公與劉備桃園結義,一心匡扶漢室,卻在曹操帳下待過一段時間,後於華容道放了走投無路的曹操,有人會問,關公為何還被奉為忠義典範?
這裡要說明的是,當年關公與義兄劉備失散,被曹軍圍困土山,是有條件的歸降,即他只降漢不降曹,為了保護嫂嫂,一旦得知義兄下落,必與其團聚;這並不違背忠義。
“義”在古代有很多種,比如忠義、仁義、恩義等,曹操準備勸降關公的時候,就有謀士說關公義氣深重,恐難以勸降,這裡的義氣深重並不僅指忠義。
關公在曹操帳下的那段時間,曹操的確對關公恩重如山,加官晉爵、賜美女金錢等,關公雖然斬顏良、誅文丑,也立下大功。但後來他千里走單騎去與義兄劉備相聚,過五關斬六將,曹操並未跟關公計較。
所以後來關公在華容道遇到走投無路的曹操,念及昔日的恩情,在恩義面前,義重如山的關公即使立下軍令狀也決定義釋曹操。這就能夠解釋後面大意失荊州的關公被孫權俘虜,為何會有誓死不降、大義凜然的氣概,關公被奉為忠義典範也並不為過。
古代的忠義與“一夫多妻”制的意義是相同的,都為維護皇權,但按照歷史的發展趨勢來講,封建王朝是逐漸沒落的,像近代中國被西方列強侵略以及之後掀起的“新文化運動”等,封建制度最終被徹底推翻。
雖然古代的忠義沒了,但“忠”的概念今天仍然存在,“一夫多妻”制也變為了“一夫一妻”制。
-
7 # 金戈8925
扯巴蛋。首先,華容道放曹操並無此事。歷史乃至當今社會,大部分名人都是炒出來的,確切地說是吹出來的。就說關羽,徐州兵敗投降曹操,就憑這一點,關羽就算不上“忠”,沒有“忠”何來的“義”?史書上雖然稱關羽是“萬人敵”,幹嘛突圍不出去?為啥不戰死?又為什麼直接投降?張飛同志一直跟隨劉備從來沒有“變節”行為,對劉備忠心不二,為什麼沒人贊他“忠義無雙”?為什麼?為什麼?演義,小說都他媽的扯蛋
回覆列表
真他媽的笨,諸葛亮早就給關羽下好套了。如果關羽殺曹,那自然更好。如果不殺,曹操還不到死的時候。中原會大亂。更加不好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