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名稱叫不恥下問

    後金太祖努爾哈赤並不想稱霸天下入主中原,他只想割據一方讓大明同意大金這個王朝,如果他想入主中原早就自稱皇帝了 還用稱大汗?

  • 2 # 殺手司令

    明朝初年女真人的南下,明朝政府對其寬大仁和的政策,在今天被許多人所詬罵,認為這是亡國的根源。但是今天我們仔細思考當時的周邊局勢,我們應該可以理出這樣的局勢分佈:中原王朝(明朝),草原地區(蒙古殘餘勢力),北韓半島(李氏王朝),海外(日本室町幕府),東北(女真各部)。在這種局勢下,北韓曾多次與蒙古勢力聯絡結盟,企圖共同對抗中原王朝。李氏北韓內部有一派勢力不容忽視,北伐派。因此在這種局勢下,東北必須要有足夠的勢力來阻斷北韓半島與蒙古高原的聯絡,因此東北平原就成為了可用之地。因此明朝扶植南下的女真各部也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至於後來明清易代,有偶然的因素在,最直接的就是,中原王朝與蒙古長期對峙,對其進行經濟封鎖,使得蒙古內部疲憊,物資短缺,無法形成黃金家族時期的戰鬥力。加上明朝末年日本開始向大陸發展,明朝日本北韓三方在北韓半島打了一個兩敗俱傷。上述兩個方面為女真人的崛起,解開了鎖鏈。

  • 3 # 神龍之子孫

    女真用他們的狡詐與果敢,實現了17世紀最大的逆襲。

    當滿洲人的鐵蹄剛剛踏入中原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區區數百萬人的部族竟能征服整個中原,並穩固統治266年之久。無論是當時的西方傳教士還是今日的歷史學家,都對這一看似荒謬的結果驚歎不已。朱元璋曾斷言:“胡虜無百年國運”。這一曾經證據確鑿的斷言卻在滿洲人的成就面前不攻自破。

    很多人將滿洲人的征服視作一種偶然,試圖透過將罪責推給農民軍的方式來洗刷祖先的恥辱。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滿洲人與明帝國的實力對比實在太過懸殊,就算有五分之一的漢人起來堅決反抗,滿洲人都斷難獲得勝利。但實情確是,在滿洲領導層刻意的離間和賄賂下,漢族的軍閥和精英們一個接一個的投向了滿族人,為了暫時的榮華犧牲了應有的責任,滿洲人用他們無與倫比的政治韜略,將這個看似強大的帝國化成了毫無凝聚的一盤散沙,最終,實現了這一17世紀最大的屌絲逆襲。

    一、高官厚祿的誘惑:對滿清趨之若鶩的明朝降將們

    從剛踏入中原的一刻起,多爾袞就清楚的意識到,單靠滿洲人的力量是絕無可能征服中原的,他曾不無悲觀的表示:“何言一統?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多爾袞清晰的認識到了滿洲與明帝國之間的實力差距,無論八旗子弟多麼的驍勇善戰,面對人口上億,土地廣袤的中原地區,他們都將手無足措。

    多爾袞明白,要想降服這個龐大的帝國,終究還是要靠漢人,而只要給予高官厚祿,那些漢族軍閥會很樂意為他這個異族統治者效犬馬之勞。在吳三桂、洪承疇這些漢族軍閥的幫助下,滿清迅速掃平了前明軍隊,在中原地區建立了統治。為何漢族軍閥願意為滿清效命,原因無他,不過是滿清給予了前明皇帝不可能給予的物質好處。

    明朝末年,財政困難,政府已無力供應足量的軍餉,因此到了明末,很多軍隊都要依靠將領自主籌措糧餉,而一旦將領掌握了財權,他就成了軍隊無可置疑的領袖,軍隊也因此從國家的軍隊變為了私人的軍隊。朝廷長期的欠餉使得朝廷的威望蕩然無存,將領們的自負盈虧也使得他們對於中央的依賴越來越小,漸漸演變為了不聽號令的獨立王國。因此,對於明末的軍閥來講,他的首要任務就是籌措糧餉,以此保住軍隊的忠心,進而穩固自己的地位,誰能給他更多的物質好處,他就會毫不猶豫的投奔他。而滿清,完美做到了這一點。

    對於投降清朝的前明將領,無不高官厚祿,糧餉充足,多爾袞甚至不惜分封土地,以犧牲集權的方式來換取忠心。前明將領,諸如吳三桂之流,無不成了坐擁一方的大諸侯,儼然帝國內的獨立王國,這一割據情況直到三藩之亂時才解除。

    相比於滿清,李自成做的實在是差太遠,李自成入京後,清算所有前明大臣,盡數抄家,讓前明將領驚懼不已。吳三桂背棄李自成,表面上看是因為陳圓圓,實際上,不過是害怕落得前明大臣一樣的下場罷了。

    相比於李自成的殘暴,似乎滿清顯得可靠的多,只有能保住自己的權力,前明將領顯然是不在意為誰效命的。而某種程度上,滿清比明朝還要好,前明由於財政崩潰,早已無力發放軍餉,而多疑的崇禎皇帝也會時不時對他們進行猜忌。如今滿清給予如此大的好處和信任,從功利主義講,似乎是前明將領們最好的選擇。

    前明將領被高官厚祿降服,併成為了割據一方的王爺。但滿清顯然不會長期容忍他們,這一矛盾在三藩之亂時終於爆發。當吳三桂舉起反清大旗準備自救時,他才驚恐的發現,因為他的背叛行徑,他已得不到任何大眾的任何支援,他做了一次危險的賭博,而最終,他還是滿盤皆輸。

    (吳三桂數次背信棄義的行為喪失掉了所有支援)

    雖然明知滿清不會長期容忍他們,但他們還是在糖衣炮彈下迅速屈服了,滿清利用人性的弱點徹底擊垮了最大的阻礙。

    二、 恢復科舉,宣揚儒學,收買知識分子

    除了收買將領,滿清還意識到了知識分子的重要性,他們明白,如果不依靠讀書人,他們在中原的統治將寸步難行。這一點要比蒙古人明智的多。

    蒙古人之所以只維持了90多年的統治,很大程度在於他們拒絕接受儒學,並廢除了讀書人階級晉升的唯一通道——科舉。不僅如此,蒙古人居然還任用穆斯林來擔任高職,用其他文化的人來統治漢族精英,則對於讀書人來說是難以容忍的恥辱。讀書人可以容忍一個異族皇帝,只要他接受儒家文化(比如拓跋宏),但他們卻無法接受一個背棄儒學的異端,就算是漢族也不行(比如洪秀全)。蒙古人最終因為他們的傲慢丟掉了天下,而滿洲人顯然不願重蹈覆轍。

    滿清入關後,多爾袞立即下令開科取士,並且重點保護孔廟文廟,康熙更是親自到孔廟跪拜,表達尊敬之意。滿清統治者的一系列舉措迅速收服了天下知識分子的心。與滿清的舉動相比,李自成的農民軍卻接連破壞孔廟,對儒學沒有絲毫尊重,從而傷透了讀書人的心。

    對於他們來說,文化認同遠比民族重要的多,他們秉持孟子的觀點,認為夷狄如華夏則華夏之,只要君主擁護儒學,實行仁政,那麼何必問他來自哪裡呢?而科舉的恢復也讓讀書人有了晉升的機會,既然透過考試就能獲取榮華富貴,既然滿洲人願意維護過往的傳統,又何必反抗呢?雖然漢臣始終不如滿臣,有晉升天花板,但知識分子依然是容忍了。

    就這樣,讀書人歸順了滿清,滿清從此不僅有強大的武力,還擁有了統治的合法性,剩餘的前明政權再也無力與之抗爭。

    三、 清剿農民軍,維護秩序,與士紳階層聯合

    在擁有了武力和合法性之後,滿清統治者很快就開始重建秩序。透過剿滅農民軍,保護地主階層的私有財產,從而很快恢復了生產,贏得了民心。

    我們知道,明末的農民軍,已經成了為害一方的流寇,他們雖然是不得以才造反的普通人,但他們肆無忌憚的行為卻進一步加劇了動盪。李自成雖然名為闖王,卻無力約束手下的行為,農民軍所過之處,為了籌集補給、維持士氣,皆燒殺搶掠、毀壞文廟,對經濟造成了極大破壞。

    張獻忠在四川的暴行以及農民軍烹煮福王食之的劣跡早已傳遍了天下,造成了極大的恐慌,尤其是坐擁田產計程車紳階層,在李自成主導的秩序下,完全無法保有產權。因此,在滿清宣佈要重建秩序後,士紳階層很快就倒向了滿清,畢竟,在這個紛繁的亂世,生存和力量遠比所謂的名譽要重要的多。

    滿清顯示出了比前明更強的力量,顯然更能保障士紳的利益,在這種利益誘惑下,士紳階層也迅速投靠了滿清。而依賴士紳階層的支援,滿清也得以徹底穩固統治,這種忠誠一直持續到戊戌變法,清末之所以能苟延殘喘,全在於漢族士紳的鼎力支援

    滿洲人用高官厚祿收買了前明將領,用恢復科舉收買了知識分子,用保護產權穩固了士紳階層,有了這三大階層的支援,滿清的統治足以穩固千秋萬代,至於老百姓,只要穩固秩序,趕上好年景,就足以讓其走向溫飽,進而支援新政權。

    中國的老百姓是世界上少有的務實溫和的人民,只要有口飯吃,能勉強活下去,他們都會不遺餘力的支援政府。滿清統治者只要穩住了漢族的精英階層,就可以高枕無憂。

    因此,滿族順利的得以入駐中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高和杜賓應該選擇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