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夫說
-
2 # 西域暖陽之棉被哥
這個問題值得大家探討,這幾年大家也看到了農村正發生著很大變化,尤其是各種電商平臺的出現,比如某多多,還有各種自媒體的發展,出現很多三農達人,都在挖掘一些特色農產品,以前是好多好東西在深山老林不為人知,銷售不暢,現在有了網路這個大平臺,好的產品都能第一時間展現在大眾視野當中。以後農產品的銷售將會直接打通土地到消費者手中,只要是產品合適,價格合適,產品銷路都不存在問題,會有很多人從事農業電商相關工作,從加工,包裝,物流,電商平臺等,會帶動相當一批從業者,這將會給當前外現務工想返鄉的農民工提供很多就業和創業機會。種地不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但相關的農產品加工銷售會出現很多就業機會。農產品銷售不再像過去那樣,透過經銷商去田間地頭收購後再販運到市場批發到小商販手中了。會少去很多流通環節,會加快農產品的流通,農產品生鮮配送也會相當火爆,可能若干年後將沒有什麼菜市場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小區的便利店,新鮮農產品直接在小區或村組的便利店就直接可以買到,便宜還實惠。
-
3 # 魯北人小凱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穩步上升,以前吃個肉都要盼著過年,現在平常的生活就能吃到肉了,海鮮之類的。
在以往。無論是農產品還是別的產品,都是經過層層經銷商。然後才能到消費者的手中。價格不知翻了多少倍。給消費者購買力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往往還有很多農產品滯銷,辛辛苦苦種了一年,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傳統經銷模式,慢慢的新的經銷方式所代替,也就是現在最火爆的電商,電商可以從農戶直達消費者手中,去掉了很多中間商,而且質量也是最好的。
我覺得未來農產品的經銷方式會往電商轉變,會解決很大一部分農民農產品滯銷的問題。自媒體運營就是有效的找到精準客戶,電商轉變。
-
4 # 三六五平凡之路
農產品的銷售永遠是農民心中的一個痛,有好多農產品豐產了但是沒有豐收,這也說明了銷售渠道是多麼的重要,誰掌握了渠道,誰就是王,這話一點毛病都沒有。目前的農產品銷售主要是以批發市場,社群菜市場,企業收購,國家糧庫收儲,還有最近幾年興起的網路購物等。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有幾個方面的弊端:
1、農產品種植資訊不對稱。農產品種植因為有一個很長的時間週期,再加上自然條件的限制,未來的產量預期會有誤差,這直接反應在農產品收穫了,可能價格很低,絕收了價格又高,總之農產品永遠是被動的接收現實中無情的擺佈。現在跟風種植農產品的情況比較嚴重,這樣的話,吃虧的還是農民,這無異於豪賭。
2、農產品價格資訊不對稱。正因為有農產品種植的資訊的不對稱,才有了可能有人為操縱農產品價格的行為。前兩年出現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一軍”,還有去年的砂糖橘價格瘋漲的問題。裡面都人為操縱的身影,經銷商囤積居奇,從中牟利。
3、農產品與經銷商之間脫節。大量農產品生產出來了,可能價格利潤的問題,經銷商不急於接手,而農民對農產品銷售也沒有多少辦法,只有能賣多少就賣多少,銷售方面很被動。
4、現在市場定價機制還不是很完善。當地相關部門在引導農產品種植的時候,只是考慮到了能夠給農民帶來增產,對對於後期價格的不確定性也是沒有多少好的辦法。農產品定價機制不是很完善,而水稻、小麥這些屬於國家統一指導價,農民利潤空間也不是很大。
而對於未來的農產品銷售模式會怎麼樣的變化,我也談談個人的看法:
1、初級農產品越來越少。精加工的新農產品比重會越來越高。我們現在的農產品銷售主要還是以初級產品出售,這樣的話耗損大,不易儲存,保鮮困難,長途運輸成本較高等。未來的農產品會以包裝的產品來到平常百姓家。
2、將來的農產品會以淨產品出現。比如說蔬菜,將來不會像現在的菜市場一樣,蔬菜都是初級的,而是都透過標準化生產車間,直接洗乾淨,切好,菜品搭配好,保鮮包裝,居民只要拿回家直接上鍋就行,減少了現在洗菜、摘菜的中間耗損。還會出現全熟產品,直接拿回家簡單加熱就可以吃,方便快捷。
3、品牌建設。不管什麼產品都需要品牌建設。目前農產品的品牌建設不是很重視,這也正常,因為目前農民在這方面的意識還沒有,將來新農民一定會集中自己的優勢農產品資源,極力培養自己的品牌,打造全品牌農產品產業鏈。因為品牌帶來的價值是農產品本身價值是不可比擬的。
4、電商社群直接配送到家。網際網路+農產品+快速物流配送。農產品可以直接透過網上下單,物流在1到2小時之內到家,減少了人們去菜市場買菜的環節。
5、未來的農產品直接在社群集中展示,在每個小區出現集中共享食堂,現場試吃,也可以買回家自己做,這種體驗式的農產品出售,人們比較放心。
6、農產品溯源查詢。未來的農產品安全人們更加註重,每個農產品會有專屬身份資訊,讓人們知道農產品整個生命週期的情況,農產品資訊化成為常態化。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想法,考慮不周,還需各位指正探討。
-
5 # 三弟Diary
“未來”是指明天、明年或者是多年以後,未來就是一個時間概念,農產品在以後的時間內銷售模式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現有的農產品銷售模式有兩種,第一、還是由傳統模式,生產者經過經紀人到產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零售商最後到達消費者手裡。第二就是由電商平臺,繞過中間商讓消費者直接購買。
那麼在未來農產品會發生怎樣的一種銷售模式呢!舉個例子(這是我看過的一篇報道)。在浙江省台州市有一個葡萄村,種植葡萄4650畝。過去,該村的村民都是將成熟後新鮮葡萄運到集市上零售,每公斤價格7元左右,但是新鮮葡萄保質期很短,搬運損傷很大,村民們為市場銷售傷透腦筋。後來村民們反覆商量,如果將葡萄進行加工,不但可以提升效益,還能夠延長銷售時間,降低滯銷風險。如果每5公斤新鮮葡萄可以烘製出1公斤的葡萄乾,每公斤葡萄乾的價格為60元,葡萄酒的價格每公斤上百元。如果提供葡萄的種植、採摘、加工以及葡萄酒釀製過程的參觀服務,又可以帶來不菲的觀光收益。於是,62戶葡萄種植戶聯合起來,創為了融“葡萄種植十葡萄深加工十葡萄酒釀造十葡萄觀光采摘十葡萄銷售”為一體的葡萄產業合作社,抱團發展葡萄的全產業鏈經營業務。合作社開發app平臺,記錄展示每批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開闢葡萄文化交流區,大大增加消費客戶。
隨著5G時代來臨,5G網路全面普及,將會產生一種新形的農產品銷售模式,會以直播的方式把農產品田間管理、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直接面對消費者。所以我相信未來一定是與眾不同。
-
6 # 鄉村振新
未來農產品的銷售模式一定程度上有農產品來決定的。現在農產品正處於轉型升級時期。由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由追求產量到追求綠色生態優質農產品轉變,綠色生態優質農產品必定要有企業或者合作社運作,品牌化運營。農企或者是合作社會開創自己的銷售渠道。因此,小編認為未來農產品和中間商會減少。農超對接農產品和各類機構、小區消費者、高階使用者直接對接的形式會漸漸變多。
隨著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熱的興起,農產品會和農業服務一起結合起來進行銷售。可能透過網際網路線上線下進行銷售,也就是123產業融合發展。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國家會農村建立一定的倉儲、物流、冷鏈、冷庫、地頭批發市場等。會引導企業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會把農業產業鏈更多的留在農村,農產品的銷售方式可能發生變化。不再是農民先把農產品送到批發市場,而是是需要的農產品銷售企業到農村採購,或者是直接配送、會員制、電商等形式。
回覆列表
社群店+產地直採。
農產品銷售模式的核心在於供應鏈,說簡單點就是保鮮、發貨的問題。現在主流模式是從產地直接發貨。產地直接發貨再快也得2~3天,對於某些農產品來說,保鮮始終是個大問題,比如:櫻桃。因此,未來的模式肯定還會朝發貨更快的方向發展。去年開始受到資本熱捧的社群團購,就是在發貨上做了一次最佳化。
社群團購的發貨方式是,今天收集訂單,明天統一到貨。雖然目前還不能做到像外賣那樣快,但是整體已經比產地直接發貨快了。社群團購之後,還有沒有更快的,有那就是社群店。
社群店,能夠有多快,1小時以內。這條路,很多企業進行過摸索,目前還沒有誰真正走出來,不過方向肯定在這裡。就看誰能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