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與君共談天下奇聞異事
-
2 # 蝴蝶劍
1910年8月29日,《日韓合併條約》正式生效,北韓半島成為了日本版圖的一部分。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北韓半島才恢復了主權和獨立。從時間上不難看出,北韓半島被日本佔據了整整35年之久。事實上日本曾準備將首度從遠在海島上的東京遷到漢城,也就是如今的南韓首爾。
毫無疑問,遷都對吞併了北韓半島的日本來說,是穩紮穩打的一步。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從日本本土派軍還要透過日本海。首度作為帝國的核心,自然不能受半點風險。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將首度遷到北韓半島,大量的軍隊在駐守首都時,也能夠隨時待命向中國東三省或者沙俄進軍。畢竟兵貴神速,渡日本海而來要花的時間必然更長。
大家知道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因為日本群島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擠壓衝擊帶上,地質活動是最為劇烈的。因此無論是在日本的哪個地方建都,都會遭受到或大或小的地震影響。1923年9月,日本關東發生里氏8.1級的大地震。這場大地震讓東京遭受了嚴重的損失,直接死亡15萬人、受災超過200萬人。正是因為這場大地震,才讓日本產生了遷都的想法。
北韓畫家崔革新筆下的《喪國之痛》
但是,日本最終還是放棄了遷都的計劃,這又是為什麼呢?
自1910年佔領北韓半島,至1923年的大地震,時間僅僅過去了13年。雖然大韓帝國的皇帝被運到了日本本土軟禁,但北韓半島依舊有大量的反日分子。正因如此,日本對南韓的年輕學生進行了奴化教育:禁止使用韓語,以日語為官方語言。吞併北韓半島後,日本選擇了今首爾作為統治中心,並不遺餘力地對首爾進行建設,使其成為了北韓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雖然建立了統治,但日本天皇認為如果遷都過去,可能會有狂熱分子會對自己不利。但這僅僅只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在於日本真正想要遷都的目的地並不是首爾。的確,日本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來建設首爾,遷都於此也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從地理位置上來講,首爾雖然比東京離中國和蘇聯近,但依舊隔著比較遠的距離。而日本人真正看中並想要遷都的地方,是中國的長春。
在討論是否遷都的問題時,日本軍部也在討論著另一個問題:入侵中國!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一手策劃了“柳條湖事變”,開始進攻東北軍。在佔領東三省後,日本將長春更名為“新京”,也就是“新的首都”之意。後來的歷史大家也都知道,日本最終沒能遷都到中國長春來。現如今在長春的人民公園,一天寬闊的人民大街就是日本人設計的。其設計標準是根據當時戰鬥機起降跑道的標準來建設的,日本人的野心是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
所以日本人看中首爾去放棄遷都,不是別的原因,而是盯上了中國的長春。
-
3 # 稻門YAO
我對這段歷史不太清楚,查閱了相關資料後發現,日本的確有過“遷都首爾(龍山)”的方案,時間大致是在1923年。為什麼在這一年呢?熟悉日本的可能知道,這一年發生了巨大的關東大震災,整個東京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幾乎一半的城市都被破壞,火災頻發。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產生了遷都的想法。
當時遷都的備選有許多方案,主要是東京周邊的一些地方,但還包括一個特殊的選項,就是遷到首爾附近的龍山上去。這主要與當時日本的國家戰略有關,一方面日本正在推動其大陸政策,尤其是對東北的控制,遷都到半島確實有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日本當時推動移民遷入半島的進展並不順利,如果能順利遷都到首爾,有利於日本人大批遷入半島,逐步實現對半島的完全控制和內地化。這也是日本當時非常強調的所謂“同化政策”。
但將首都遷出“內地”,顯然是有風險的,所以這在當時並不是最優先的選擇。在後來後藤新平推動首都的復興計劃之後,所謂的“遷都論”也就慢慢消失了。
事實上到40年代初,也就是日本推動其“大東亞計劃”的高峰時期,他們又再次探討了將首都遷到首爾的可能性,隨之而來的是把數百萬韓人遷到偽滿、再將數百萬日本人遷到半島,逐步將日本對東亞的控制固化。但這個計劃本來就超過了當時日本的能力,隨著太平洋戰爭的失敗和日軍的節節敗退,遷都首爾的計劃再次成為泡影。
-
4 # 老貓談史
謝邀,歷史上的日本的確想要將首都遷往首爾,但是後來還是放棄了,可能有人會說,是不是首爾這個地方比日本東京要好啊?其實真實遷都的原因並不是這個,老貓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日本當時想要向首爾遷都一方面是受到了國內輿論的影響,但為什麼最終放棄了呢?原因就是它一方面受到了北韓的國內狀況的影響,另一方面就是野心太大,想將首都遷往中國的東三省,甚至北京。
日本人很有野心,他們並不想一直生活在一個多災的島國上,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得日本人的野心急劇膨脹。日本人打的野心是出了名的大的,早在唐朝時期,日本人就妄想挑戰盛唐的權威,可惜雙方實力差距實在過大,導致日本人敗得一塌糊塗,之後的日本人開始了向中原王朝的學習之旅。
萬曆北韓戰爭時期,剛剛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野心爆棚,不惜調動全國的兵力攻打北韓,他的最終目的旨在以北韓為跳板滅亡大明,好在在名將李如松和精銳部隊關寧軍的打擊下,日本人落荒而逃,計劃沒有得逞。
到了近代,由於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導致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的失敗告終,日本人嚐到了甜頭野心極具暴漲。於是將清政府視為宗主國的北韓迫於壓力之下只能選擇依附了日本。
嚐到了甜頭的日本人終於開始了其步步緊逼的戰略方針,北韓成為了日本人的殖民地,但是一場災難使日本人出現了遷都的想法。吞併北韓只是日本人一個小的方針,他的最終目的就是積蓄力量滅亡中國,北韓在失去了中原王朝的保護之後成為了日本人的殖民地,當時的日本人開始在全北韓範圍內實施“奴化政策”,目的就是使北韓完全成為自己的領地。
為了更好的管控北韓,日本人在漢城設立了新的總督府,就在日本人洋洋得意的時期,一個巨大的災難降臨了日本。1923年,日本關東地區發生了8.0級別的關東大地震,這次大地震給日本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人民死傷無數,甚至極大程度地減緩了日本的發展。
於是,遷都的想法出現在了日本高層人士的腦海中。一時間日本高層人士認為日本已經經不起幾次這麼嚴重的地震了。有機會的話一定要遷都,當時的漢城經過了將近十年的發展已經很好了,是一個很合適的地點。但是此觀點提出後沒過多久就被日本人否決了。
日本人考慮了多重因素髮現漢城不是最好的選擇,更好的地點在中原大地當時日本人的確想將首都遷到漢城,此時的北韓雖然是日本的殖民地,但是北韓的地下反抗勢力時常危害日本人的統治。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就是死在了北韓民族英雄安重根的槍下,日本天皇和首相可擔不起這種風險。
之後的日本人將眼光放在了中原大地,他們認為在東三省或者北京建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在日本人的眼裡,北京和東三省一帶王氣很足,在這裡建都是日本民族的一大幸事。之後日本人的行動也證明了他們的想法,他們出兵侵略東三省,還扶持傀儡政權,甚至將長春改名為“新京府”,我們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野心。但是人在做天在看,日本人還是太低估中華兒女的反抗力了,在中華兒女的長期抵抗和國內外勢力的打壓之下,日本人的侵略行為終於以失敗告終,就連漢城這個“備胎”都沒得挑了。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日本海與中國、北韓、南韓等國相望。自1868年,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建立日本帝國,國力迅速得到提升,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曾多次侵略中國、北韓等亞洲國家。
日本在1910年吞併北韓。直到1945年才擺脫日本的統治,那麼在日本殖民的35年中,曾在1923年提出,想把首都遷到南韓首爾,最後這件事被不了了之,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1.不穩定、不安全:雖然日本佔領了北韓半島,對殖民地進行殖民主義統治,並進行教育同化,但是並不是自己的大本營,裡面存在著許多的不穩定、安全隱患,出於對安全的考慮,所以放棄了。
2.有更合適的地方:當時的日本並不侷限於北韓半島,日本想把首都遷到其他地方,比如中國的東三省,日本認為這個地方更適合他們。
總之,日本是有一個野心的國家,正是由於他們的這種考慮,所以最後放棄遷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