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乖麻星座運勢

    1、轉移支付

    中國的養老金本質就是轉移支付——政府把當期收到的社保費用,按照一定的原則,再轉移支付給領養老金的人,專業的說法是現收現付制。

    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所有繳納社保的年輕人,在贍養著所有領養老金的老年人。

    什麼?你月月繳納不少的社保,可農村的父母每月只領百八十塊的養老金?哦,那是你繳的錢被轉移支付給了別人的父母。

    開頭說了,咱不做槓精,這沒有辦法——因為當初你的父母沒繳社保啊。當你老了領取的養老金,會是那時的年輕人繳納社保的轉移支付。

    懂得了這個原理很重要,看問題也就平和很多、也有利於自己提早謀劃。

    年輕人在變少,而領養老金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你說咋辦?槓精會賭氣:我不管,反正政府收了社保,以後必須管我養老!親,政府的錢來自哪裡?來自其他百姓的社保繳納啊(當然也會有國資分紅、國債發行、甚至稅費轉移等)。

    這就是問題所在:你本用於養老的積蓄,其實沒有儲存、早被花了,等你要領養老金時得看那時年輕人的臉色——他們願不願意繳納、他們願意繳多少、到底能收上來多少……

    當然,這個問題理論上也有解決的方法:一是增加年輕人、增加工作人口、增加繳納社保的基數;二是提高生產率、增加機器人等自動化比例,少量的人創造更多的財富、讓機器替代人的工作(如老年護理等)。

    可這兩點都不靠譜:現在的人越來不願生孩子,而科技進步和生產效率並不必然提高、存在一定的運氣——蒸汽機和電力的發明就帶有運氣成份。

    怎麼辦?

    早作籌劃,靠自己了——提早籌備養老資產。

    2、養老資產

    所有人都知道,在自己老了、不能賺錢時,得有一筆養老資產應對細水長流的日常生活支出、及偶爾一筆的大額支出(如疾病等)。

    以前的養老資產是兒子,所以才有養兒防老一說。可隨著社會變遷,尤其是文化習俗、思維觀念的改變,現在的兒子可不像以前的兒子了——DNA塑造的肉體雖相同,可裝在肉體裡的靈魂換了。

    咱一再強調不做槓精,要平和看待時代的變化,並根據這一變化做出自己的變化。

    提前籌劃養老資產沒有錯,關鍵是籌劃什麼樣的養老資產?得有哪些特徵呢?

    保值抗通脹

    現在1萬塊跟三、四十年後的1萬塊一樣嗎?不一樣。錢還是那個錢、數字也沒變,可是能買到的商品變少了——術語是購買力下降了。

    最有感觸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萬元戶了(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也知道),家裡能有1萬塊積蓄,那是何等的富有、何等的炫耀、何等的牛氣啊。而現在的1萬塊,也就是一二線城市白領的一個月工資,還買不到一平米的房子。

    所以,養老資產一定要保值抗通脹,退休時資產的購買力不一定要超過現在、但最起碼不能降低啊。

    產生現金流

    養老資產最好能產生現金流,也就是資產的孳(zī)息收益。

    有現金流就會月月、年年有收益,能應付日常支出,就像綿綿長流水灌溉著稻田、滋潤著生活。

    養老資產是為了晚年幸福,幸福不是有資產——很多人有資產,可只是紙上富貴、較難兌現,如元朝的青花瓷能立馬賣掉嗎?一屋子的紅木傢俱能按原價快速出手嗎?幸福是要有現金流、有持續的現金流,有現金流才能時時花、經常花、變著花樣的花。

    那都有哪些養老資產、以及到底該如何籌劃呢?

    3、如何籌劃?

    繳社保領養老金。這是時下最主流的養老籌劃方式了,即只要繳夠15年,退休後就可按月領取養老金。

    但它受制於當時的社保繳納情況——年輕人變少、上繳的就少;經濟組織結構變化也影響,如更多的人自僱、或自由職業,不願意繳納社保呢?

    但我仍要推薦這種方式,因為它是國家在兜底,能提供最低、最基礎的保障,如果碰到科技突破、國家富裕時,就更受益了。更何況社保繳納的大頭是企業,而非個人,又能抵扣個稅,也算福利。

    一套能出租的房子。房子能對抗通脹(不僅房產增值,房租也會隨著物價的上漲而上漲)、更能出租提供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最符合養老資產的標準了。

    凡是要買商業養老險(實質是年金險)的,不如在大城市買套小房子——保險的目的就是保障、風險對沖,很難保值賺錢的,其他的如資產轉移等功能只適合部分人。

    所以要選能出租的、最好一二線大城市的房子,首推住宅、大型社群底商也可適當考慮。

    生二胎養孩子。雖然養兒防老已經過時,但子女在年老時給予的陪護、探望等感情慰藉卻是十分珍貴的,如果子女中產、富裕,給老人些物質補貼也是很有可能的。

    更何況養育子女過程的成就感、幸福感(看著一個小生命逐漸長大成人),沒孩子的人體會不到,這也是增加人生體驗的一種方式。

    別被輿論、尤其自媒體聳人聽聞的生育觀點誤導了。子女能否成才,不僅在金錢投入,還有基因突變(窮人生天才和富人生天才的機率是一樣的)、家庭教育、生長環境等等,多個孩子多個希望、多個可能。

    各種養老基金。公募基金也可作為養老資產籌劃的一種方式,主要是各類股票基金、又以指數基金為主。

    但股市漲跌因素很多,取決於國家經濟發展、股市機制等。當然也有各種養老基金,如2035/2040養老基金等——即在2035年/2040年這個期限前,多投股票(基金),之後為規避風險就多投債券。在滿足前三條的情況下,仍有餘錢的話可以考慮。

    在其他有人口紅利的國家尋找資產。如果本華人口老齡化、少子化,那就尋找下一個有人口紅利的國家了,就像投資於30年前的中國一樣。

    有年輕人、有海量財富被創造,就有大量的投資賺錢機會,可以主動投資(生意/工作),也可以被動投資(股票/房產/債券)。

    不要看不起現在的東南亞/非洲等地,那裡很可能在孕育巨大的人口紅利。

    健康身體繼續工作。人本身就是一個能抵禦通脹、且能帶來現金流的資產,工作就是兌現的途徑。

    很多人於心不忍:都退休了,這麼老還出來工作!沒辦法,缺乏足夠的年輕人贍養(繳納社保),養老金又不夠、或者根本沒有,那只有繼續工作了。在日本、香港、甚至新加坡,老年人工作很常見。如果能有一項技能,那就不會讓工作太辛苦,也算是繼續貢獻社會。

    其實,我更想說的是:人生是一個體驗和經歷的過程,酸甜苦辣麻若都能感受一下,在行將就木時就會更少些遺憾。

    所以要利用生命週期的特點、現代科技的條件多加嘗試:

    年輕時有的是時間、精力和闖勁,那就多跑、多動、多闖、多嘗試,光陰不可逆,老了可就沒勁了,會遺憾;

    在經濟條件允許時,要敢於、甚至適度提前花錢、消費,錢只有花出去、換成商品和服務才有價值;

    年輕缺錢時要敢於借錢負債,等中老年時再慢慢還債,花錢的幸福取決於年齡、環境等,老年人慾望低,花錢的幸福感遠遠小於年輕人……

    關於養老,也不要過於恐懼,因為:相比生命的長度來說,生命的密度更有意義。

  • 2 # 長夏火旺

    老年人撫養是一個社會無法繞開的問題,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而很多年輕人也不願過多的生孩子,所以就形成了一種現象,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年輕人越來越少,壓力可想而知,我建議買保險,增加老年人的保障,還有養老院的建設!

  • 3 # 南極米老鼠

    90後的我,奔三了,迷茫,上有老下有小,壓力大,想著給孩子個好的教育,卻在南方打工,老人帶孩子,現在感覺老人也累,他們管不住,教育不了,幼兒園的知識,我當年初中才學,更何況他們,根據現在的經濟速度,物價速度,根本不敢想自己老了怎麼辦

  • 4 # 古段先生

    1,應趁我們還年輕時多徼納社保,老來生活有保障,

    2,應趁我們還年輕時,多鍛鍊身體,有強壯體魄,不至於老來病弱。

  • 5 # 倫倫的女人

    1,應趁我們還年輕時多徼納社保,老來生活有保障,

    2,應趁我們還年輕時,多鍛鍊身體,有強壯體魄,不至於老來病弱。

  • 6 # 睿睿愛剪輯R

    1、絞納養老金,到老了最起碼有基本的保障,每個月不用問兒女要錢,不用給他們增加負擔!2、有樂觀的心態,把握現在就是把握未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騎士vs獨行俠,騎士三節結束還落後,最後一節25:10逆轉比賽,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