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屠老莊扛把子

    其實,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面板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纂了中國現存針灸專科的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釐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並且首創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歎服。可見,很早以前,中國古代醫學家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並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類經·人之四海》載:“輸、腧、俞,本經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輸穴、俞穴之稱,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於體表的部位,還是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呢?它真是人體的特殊結構嗎?長期以來,人們對此推測紛紛,莫衷一是。

    中醫講究的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呢?有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討,發現面板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後來又發現,全身穴位總面積不過體表的萬分之四,而電阻部位卻多得多。後來人們又用最弱電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產生最大收縮效果的地方就叫運動點。經對照發現,運動點與穴位的分佈幾乎一致。但運動點的機制是什麼,還不太瞭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與神經的關係,發現幾乎所有的穴位都與神經相關聯。某一穴位與某一臟器的神經往往同屬於一個脊髓節段。在胚胎髮育時期,面板與神經是同源的,神經中樞存在著各面板區域與臟器的投射點。但是相反意見認為,非穴位區域下也都有神經分佈,它們在組織學上並沒有差別。還有人發現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係密切,穴位處的面板溫度比別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複雜關係形成了穴位的奧妙。

    許多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質。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電透過人體面板,發現面板上存在某些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位置吻合。此後不久,法國著名針灸學家尼伯亞特在助手的協助下,應用測定面板電阻方法證實了這一現象,並確定穴位電阻只有它周圍面板電阻的一半。在屍體上進行的測量也獲得同樣的結果。50年代後期,中國學者有關穴位電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電阻高電位的特性。然而,據推測,全身穴位的總面積僅佔體表的萬分之四,而全身體表電阻的部位卻很多,遠遠不限於穴位的地方。況且,如進食、睡眠、運動等生理活動,時序、季節、氣溫等外界環境改變以及精寸心理狀態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面板電阻值。難怪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感嘆:以此(面板電阻測定法)測定經穴頗有困難。法國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時間,應用此法測定穴位,所得結果卻與中國穴位大相徑庭,不得不揪然中止這項研究。

    也有人將古老的腧穴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比擬分析,力圖用新理論、新概念闡釋它們。譬如,電流刺激肌膚,被刺激的肌肉會產生收縮。用最弱電流刺激而產生最大肌肉收縮的體表部位叫運動點。美國學者金林對照運動點位置與傳統穴位位置後提出,兩者的分佈近乎一致。日本的兵頭正義與美國的弗羅斯特等人,則把穴位同觸發點進行比較。觸發點被認為是機體肌肉組織中的區域性交性部位,具有深層組織敏感、結節及伴有放射痛的特點。雖然其產生機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認為,它是由於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痙攣,內分泌失調或肌緊張造成的。針刺穴位時,由於組織間相互磨擦和金屬針與組織電介質之間相互作用,會引起區域性組織中肌肉纖維和神經纖維損傷。此外,兩者的分佈也略同。因此,他們認為穴位的某些特性與觸發點極為相似。有人甚至認為,它們不過是同物異名罷了。還有研究報道,穴位和差電點、面板活動點等都有密切關係。這些多途徑的研究,從側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對於探明穴位的奧秘,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又有人著力於研究穴位的形態結構,希望一舉揭開穴位之謎。上海第一醫學院的專家解剖觀察屍體上324個穴位,發現99,6%的穴位與神經有關。他們進一步發現,經穴與相關臟器的神經分佈往往屬同一脊髓節段,表裡兩經的穴位也多隸屬脊髓同一節段。日本學者森秀太郎證明,在全身穴位中,約有100個穴位組織深層穿行著神經束。穴位還與肌梭、神經腱梭、觸覺小體、環層小體等感覺神經節細胞周圍突末端的感受器有關。從發生學觀點看,表皮與神經組織有著共同的起源。神經中樞存在各面板區域與內臟器官的投射點。因此,穴位與胚胎形態學之間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關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穴位與非穴位組織均有神經纖維分佈,它們在組織學上並無明顯差異。至於穴位與非穴位區域下神經組織有什麼不同,現在還不清楚。還有人報道,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係密切。日本西條一止應用紅外線熱像圖攝影法觀察到胸腹穴位區域面板溫度比周圍面板要高出0.5至1℃,他認為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緣故。有關解剖資料證實,許多穴位區域確實布有皮下靜脈,或有深部血管貫穿。

    腧穴研究者們相信,人體穴位是既與神經系統密切相關,又與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組織有關的複雜綜合結構及其機能。至於穴位的具體結構或它的實質到底是什麼?科學家們仍是各持己見,眾說紛壇,未見有一個明確答案。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是指神經末梢密集或神經幹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

    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尾閭不還鄉,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髮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髮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衝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衝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 2 # 粵K妹子

    穴位是人體的靈丹妙藥。中醫理論中,人體有些部位是養生的重點,對這些部位常常按摩,加以養護,能起到增強身體免疫力、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作用。具體有合谷穴、內關穴、湧泉穴、風池穴、足三里、三陰交六個穴位是生活中最常用的長壽保健穴位,經常按壓達到中醫治未病的效果,身體健康,一整年都不生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熊貓打得過同重量級的老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