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自然2016

    歷史

    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擁有延續幾千年輝煌文明史的族群。同為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文明早已在異族的入侵之中瓦解。如今生活在尼羅河畔的是纏頭紗做禮拜的阿拉伯後裔,而不是曾經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太陽曆,建造獅身人面像和金字塔的古埃及人。巴比倫被波斯人滅了國,古巴倫的地域相當於今天伊拉克的版圖,如今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早已不是曾經創造過世界上最早文字楔形文字的蘇美爾人,而是穆罕默德的後裔。

    古印度文明在外族入侵之後斷層,創造了從“0”到“9” 10個數字元號和最早的邏輯學“因明學”的古印度人早已被雅利安人取代,印度河流域、恆河流域活躍的的已經不是古印度先民的後裔。唯有起源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民族,世世代代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期間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然而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一代代人前赴後繼,不斷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書寫著新的歷史,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相信勤勞勇敢的華人會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我們祖先留下了浩瀚的史料,中國從有文字記載開始,就有史官著史的傳統。從司馬遷著《史記》開始,歷朝歷代都將修史視為大師,如今留存的二十五史為當朝信史,還有大量的史料札記,可供後人研究當時的國朝天下。所以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對三皇五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不陌生。跟印度人比較,我們大可以驕傲的微笑。印度沒有史書,歷史是一筆糊塗賬,本國沒有信使記錄只能依靠外國的史料。所以東晉名僧法顯的《佛國記》、大唐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印度笈多王朝超日王時期、印度戒日王朝的重要文獻資料。

    曾經的朝代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蹟,我們有雄居山河綿延萬里的長城,有令人歎為觀止的敦煌壁畫,有伊河兩岸開山鑿闕的龍門石窟,有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大運河,還有儲存完好、形制規整的紫禁城。跟古埃及人相比,我們幸運太多了。法老王的金字塔每年吸引著世界的遊客,然而享受金字塔紅利的早已不是法老王的子民了。

    一個不知道自己過去的人,真的知道自己是誰嗎?一個民族如果忽略了過往,又如何談將來呢?在時間的維度裡,昨天、今天、明天是一脈相承的。如果忘記了過去,就不明白今天的我們身在何方,將要又要去往何處去。正如一位哲人說過“忘記過去等於背叛”。

    親近歷史吧,就像是珍藏最美好的記憶一樣,小心翼翼地把它收藏,勿失勿忘。尊敬歷史吧,就當成至寶傳家般,畢恭畢敬原樣儲存,妥善收藏。

    有人認為,歷史太過遙遠,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舒適生活,不必理會那些被時光模糊的過往。我們的先民從結繩記事開始留下的歷史痕跡,如靜水深流般影響著今天的生活。如果沒有大禹平定水患,華夏大地一片澤國,哪來的五千年農耕文明?沒有秦始皇滅六國,廢分封代郡縣制,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開創將1700多年封建王朝大一統的格局,也許今天從廣西到湖南都要出示護照,哪能操一口普通話就能行遍國內?

    有人會說,歷史過於厚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上下五千年的國史,更迭的朝代走馬燈般輪換,歷史文書更是汗牛充棟。可是,歷史不應該是被束之高閣,成為專家學者的專利。身在這個國度,你的血液裡就有歷史的烙印,不信低頭看看自己小腳趾是否有重甲,自己的是不是源自洪洞大槐樹一脈?

    有人堅信,歷史有時候很曖昧,它以任人打扮的姿態,存活在修史人的筆下。那些泛黃的史書文冊,有多少真知灼見就有多少虛假謊言。同樣一個歷史事件,有可能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在後來人面前,真相如墜迷霧之中。可是史書可以改寫,歷史卻是不能逆轉。已經發生的事情,就算被掩蓋,同樣會給世間留下痕跡。無需憤怒,也不用慌張,只要靜下心來思考,你一定會看清歷史的原本面貌。

    其實,歷史不是過往時間座標裡陳腐的木乃伊,他是鮮活、生動的存在,有著跌宕起伏的情節,清晰完整的脈絡,真正的史書比任何小說更精彩;他是玄妙、精深的寶冊,他不僅記錄朝代更迭、政權興替的經驗,更描摹了複雜的人性最完整的形態,有善良、仁慈、正義、忠勇,當然也有醜惡、狠毒、邪惡,奸佞;他還是不可逆轉的過往,某些看似不經意的片斷,決定了我們今天的思維模式和生存方式 。

    歷史給我們留下什麼 ?

    先人留下的古蹟、書籍著作、文物建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的巧奪天工和我們難以企及的聰明智慧。我們正是從中學習和借鑑來書寫新的歷史。

    歷史上很多人物給我們留下的不僅是他們的豐功偉績,更多的是他們的人格魅力,看到人生含量很大的人在他們的世界中上下求索,無論如何也是對現代的我們的一種激勵。

    “歷史發展的方向早就刻在每一個大寫的人身上了”。歷史還是人的歷史,除了什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更重要的是人性的勇敢與堅強,徘徊和嚮往。很多時候,你能透過這泛黃的書頁,跨越千年,彷彿與古人對面交流,這樣的感動,是很多人學習歷史的最大樂趣。我們研究歷史就是研究人本身。歷史不是資料符號和專業術語,堆積成的枯燥文字,在那裡有我們的祖先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

    歷史最總要的人文關懷,就是在歷史中要看到人,一個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僅僅是歷史的工具,或者是一個螺絲釘。漠視人的存在,將會是歷史最大的悲哀。熱愛歷史,潛心努力書寫新的歷史。

  • 2 # 歷史玩著說

    歷史遺留的財富我認為應該從幾個方面綜合來看。

    第一,最直觀的是直接的歷史影響及結果。影響及結果又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舉個例子,我們以漢武帝北擊匈奴為例。武帝朝,劉徹放棄了自有漢以來一直遭遇的“和親”政策,展開了對匈奴有效的、持續的打擊政策。由於有漢初“文景之治”留下的較為殷實的財富,剛開始打擊匈奴並未對漢朝社會造成重大影響。可連續幾十年的持續用武,到了漢武帝晚年整個大漢王朝是極其疲憊的,社會逐漸動亂,民生凋敝。這件事可分為消極和積極兩方面看待:積極,維護了漢王朝的尊嚴,解除了長久以來匈奴對漢朝北部邊疆長久以來的威脅,而且最重要的是打通了西域與中原地區,使得西域地區第一次正式的納入漢王朝的版圖。消極,過分的窮兵黷武造成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且晚年的武帝昏庸,聽信江充等炮製的“巫蠱之禍”大肆補殺戾太子舊人造成社會動盪。不過,總的來看是功大於過的。

    第二,從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總結所學的經驗教訓。唐太宗說“以史為鑑,可知興替”,這話一點不錯。偉大的毛主席熟讀歷史,對歷史上重要的事件都做過一些獨到的見解。華人的智慧、品德大多是從歷史幾千年來不斷彙集的。而每個人對歷史事件的解讀又不盡相同,每個人有可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為什麼中國會有二十四史,而二十四史又都是歷朝歷代對前朝所發生的事進行的總結。清朝從明朝手中得了天下,可清朝皇帝討論最多的也是明朝的經驗教育。“治大國如烹小鮮”,一個人、一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不斷總結,不斷進步。

    第三,我個人覺得這點也比較重要。根據歷史的發展規律反應往後歷史的發展脈絡。稍微熟悉歷史的應該都清楚中國曆朝歷代基本是三百年左右一個輪迴(五帝等暫不論),所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基本一個規律就是:某朝末年政治昏暗,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新朝建立—新朝初期政治清明修養民生—新朝末年政治昏暗,民不聊生。中國的封建帝制存在了兩千多年,直到中華民國的建立。而新中國的成立更是幾千年中華歷史的大事,為什麼?我認為是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領導者充分了解並抓住了歷史的發展脈絡、規律,充分了解並根據以往的歷史經驗教訓總結出了適合當下及未來中國最合適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從而得到了絕大部分華人的擁護和支援。所以老一輩的共產主義者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讓人民做了國家的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把蜀國治理的很好,為何第一個被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