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琳夢影視劇

    三國是由魏蜀吳三個國家組成,而在這三個國家裡頭,最先建國的是魏,第二個建國的是蜀,最後一個建國的則是吳,但到滅國的時候,順序卻被打亂了,原本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蜀國,則最先被滅亡。

    讓人最不看好的吳國,卻是最後一個滅亡的,這三個國家裡面,軍力最強的要數魏國,論虎將最多的則是蜀國,特別是蜀國,當時在諸葛亮和劉備的經營下,先後取得湖北湖北陝西和四川,佔據大半個中國。

    張飛曾建言道:“如今大哥已經取得大半天下,當皇帝都可,何不當一個漢中王,樂的逍遙自在。”可見劉備呼聲之高,同時透過張飛的話,也可以看出張飛並非把魏吳兩國放在眼裡。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蜀國卻是第一個被滅國的,原因何在?透過史書上記載,我們可以發現蜀國的滅亡,取決與魏國大將鄧艾的偷襲,但真實滅亡蜀國的情況,真的只是一次偷襲導致的嗎?顯然不可能。

    史書記載,當鄧艾兵臨城下之後,蜀國內鍋亂成一鍋粥,部分文官為保全性命,直接在朝堂上向劉禪建言道:“吾主,何不考慮投降?”此言一出,諾大朝堂不僅沒有反對的聲音,諸大臣紛紛贊同。

    基於此我們可以發現,蜀國滅亡的最根本原因,不是軍力不行,人才枯竭才是最根本原因。否則鄧艾偷襲,蜀國居然無人敢應戰,最後還是諸葛亮的兒子應戰,結果一戰擊潰。若諸葛亮得知,一口老血都吐了出來。

    透過史料可以得知,蜀國後期,已經無大將可用,若說有軍事才能之輩,還是來自魏軍陣營的姜維與夏侯霸,但兩人的地位也是極其尷尬,蜀國後期文官掌控朝廷,對曾有反骨行為的大將,一在抨擊,結果造成“人在蜀漢心在魏”。

    遙想當初,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華人才濟濟,蜀國五虎上將個個忠義赤膽,但到後主劉禪,這種局面就開始慢慢轉變,歸根結果還是選人用人方面,後主劉禪自不必多說,整個一傀儡。

    但諸葛亮與劉備同樣存在問題,否則也不會造成蜀國在大將方面,直接斷層,到了劉禪直接無人能獨擋一面,劉備此人算是一個明君,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形容劉備十分合適。

    最重要的是,劉備對手下大將管理十分寬鬆,且能容忍大將獨特的個性,但諸葛亮卻與劉備不同,他講究的是“重德輕才。”從哪方面能表現出來?魏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魏延雖反骨,但此人確實能獨當一面,否則劉備也不會把漢中太守授予魏延,這也讓得蜀漢眾將領羨慕不已,但到劉備死後,魏延的日子就難受起來了,雖然蜀國當時無人可用,諸葛亮勉強把魏延當大將來用。

    但明眼人都看的出來,諸葛亮怕魏延反骨,因此派人去

  • 2 # 春秋難忘

    沒有聽說過一句話“扶不起的阿斗”一個領導人的重要性都不用說了吧 直接影響整個集團的命運!阿斗慵懶好色反正什麼缺點都佔全了!不足一成大事有時候還會毀大事!一個集團有這樣的領導人不提前滅國都不正常了!吳國當時有孫權在位都知道孫權經歷了好幾次大戰都挺過來了! 都是以少勝多!所以蜀國提前滅亡就是因為諸葛亮死後後繼無人!

  • 3 # 楊金東

    諸葛亮治理國家還是很成功的,那麼為什麼蜀國還是最先滅亡了呢?主要的原因是分析一下三國時期魏蜀吳的建立時間和背景。

    曹操是最早掌權的一個領導,而且曹操掌權後並沒有選擇造反,而是選擇打了一個插邊球,那就是“挾天子”,挾天子就意味著基本上掌管天子所有的權力,所以勢力比較大,更何況曹操把自己的女兒曹節嫁給了漢獻帝,更加鞏固了曹操在朝廷的地位。不僅如此,曹操更有曹、夏侯兩姓的本家幫助自己,更有典韋、許褚、于禁、徐晃、張遼、張郃、司馬懿等猛將,還有一大堆的謀臣義士,為後期曹丕建立魏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再看看東吳,從曹操跟袁紹開打的時候,孫策孫權就已經盤踞江東了,而且數年沒有太大的戰事,只是一心的發展國家,所以說一直以來國家只有建設,沒有消耗,這無疑是一個養精蓄銳最好的辦法。

    然而再看看西蜀,劉備與曹操長坂坡一戰,諸葛亮才建議劉備入川的,而川蜀之地本身就荒涼,劉備諸葛亮集團需要花大量的精力、財力和物力去建設,這也給蜀國的建設增加了大大的難度。而且劉備入川的時候,底下只有關、張、趙等幾員大將而已,所以說根基一直都很淺,再加上劉備死後,諸葛亮著急北伐,街亭一戰又大大的削減了蜀兵計程車氣。其實論治理國家而言,諸葛亮的能力還是很不錯的,然而在軍事上的才能諸葛亮就要遜色於司馬懿陸遜等人了,這些必然會導致諸葛亮北伐的失敗。

    所以,綜上所述,雖然諸葛亮對國家鞠躬盡瘁,盡心竭力,但是奈何蜀國根基不穩,所以說魏蜀吳三國中蜀國第一個被滅國!

  • 4 # 舊酒館談史

    其實,蜀國的滅亡是多方面的。蜀國後來發生的一系列變故也是諸葛亮把控不了的,如:關羽大意失荊州;張飛為了給二哥報仇,結果被裁縫殺了;劉備一意孤行要滅東吳,結果被陸遜火燒聯營800裡;夷陵之敗後,劉備深受打擊,一年後便病死於白帝城。關羽大意丟失荊州和蜀漢在夷陵之戰的慘敗,造成諸葛亮無法實現其偉大的戰略意圖,並且以此為轉折點,蜀漢政權開始由鼎盛時期走下坡路了。

    另一方面,蜀國劉禪無能,諸葛亮事無鉅細,凡事都親力親為;劉備死後,姜維北伐時,蜀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

    綜合來看,蜀國的滅亡並非偶然的,是一步步走向必然的死亡的。

  • 5 # 速不臺

    嚴格意義上來講 ,第一個亡的是曹魏,滅蜀時司馬家已經大權在握,就是第二個“曹操”,在位的魏帝實際已成“漢獻帝”。如果不這麼算,那麼請問赤壁之戰算誰打的,曹操還是漢獻帝?要知道曹操是以漢朝丞相的身份打的江東和劉皇叔,所以要看本質,抓主要矛盾,不要看廣告,要看療效。曹家是第一個完蛋的,就算還坐在皇位上,已經是土雞瓦狗,插標賣首 ,不足道了。

    我們分析下三國態勢。蜀漢與東吳相比魏晉力量實在太弱雞了,魏晉簡直就是超級大國 ,吳蜀之間,蜀國更弱。從實力上看,魏晉如虎豹,猛不可擋,孫吳如豺狼,趁隙食人,蜀漢如狡狐,以計安身。

    第一階段,曹魏時代,中原兵強馬壯,十倍於孫、劉,但卻無法吞併對方。主觀上孫、劉兩家結成統一戰線,孫吳祖孫三代經營江東,人才濟濟,樹大根深;劉備半生以來東征西討,馬不停蹄,身邊有了一支人數少,但十分精幹的隊伍,而且英明遠揚,很得民心。曹軍想消滅兩家聯軍很難的。客觀上曹軍是北軍,騎兵無敵,但荊襄是水網地帶,是水師的天下,騎兵只能望江興嘆,曹操的水師是劉表降軍,僅僅能夠維持治安。況且,後方西涼馬騰還在鬧騰,朝中反動派也在行動。這些原因綜合起來,決定曹操東線止步江淮。

    第二階段,劉備趁東吳與曹操在荊州相爭的有利時機,以諸葛亮《隆中對》策略為既定方案,揮兵東進吞併益州,再趁曹操立足未穩拿下漢中,實力大增。艱險的蜀山,善戰的蜀軍,讓曹軍西線止步漢中。曹軍一止步,危脅降低,孫劉兩家就翻臉,然後呂子明白衣渡江襲殺關羽,兩家夷陵大戰,蜀敗吳勝,兩家整體實力大損,只好又抱成一團,“相逢一笑泯恩仇”,雖然是假笑,但是塑膠兄弟還得做。

    第三階段,蜀漢軍師執政,蜀漢在諸葛亮治理下,成績斐然,軍事能力遠超實際力量。諸葛亮接連發動北伐,想奪取關中,再造漢家王業,用他的話說,北伐要亡,不北伐也要亡 ,不如北伐,還有一線生機;北伐時他還聯絡東吳、鮮卑等共同行動,這是典型的以計安身 。龐大的曹魏只能防守。東吳也與曹魏在江淮對峙,時有交戰。

    第四階段,諸葛亮身死五丈原。蜀漢沒有第二個這樣的人物,北伐事業難以為繼,只能憑險自守。東吳因為孫權年老無德,國內矛盾激化,也喪失了戰鬥力。司馬家藉機崛起,曹魏進入“漢獻帝”狀態。此時,魏晉短期內水師依然是短板,而成本較低的山地軍由於常年和蜀軍作戰已經練成,況且再無諸葛亮這樣靈魂人物,弱小的蜀國自然成為第一個獵殺的目標。司馬家派出的鐘會、鄧艾沒有經過十分慘烈的戰鬥就拿下了蜀國,劉禪投降。

    這樣的結果根本不是諸葛亮造成的,如果不是諸葛亮的苦苦支撐 ,蜀國墳頭樹都老高老高了。更詭異的是,劉禪善終,而滅蜀的鐘會、鄧艾兩將卻沒有好下場。而且司馬炎得到江山後,僅傳一代就發生“八王之亂”,匈奴人劉淵起兵滅亡了西晉,劉淵居然追認蜀漢劉禪為祖,國號“漢”,號稱滅晉復漢。九泉之下司馬懿、司馬昭知道了不知道會是什麼表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女人一個月幾次被老公打,就是你們說的家暴,結果什麼都是自己的錯,該離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