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白曰
-
2 # 區別待
這個要從兩方面來確認:一,以皇帝為代表的皇權是否穩固;二,任何朝代,保持政治平衡是統治階級的慣用手法。
明朝這兩個方面都出現了問題,算是自取滅亡。首先以朱家為代表的皇權勢力衰弱,接著是魏忠賢死後,政治平衡被打破,再也沒有誰能控制以官僚文人,商人地主為代表的東林黨,明朝不亡簡直是天理難容,不管崇禎有多能幹。
中國王朝宦官專政就是標配,一脈傳承,難道皇權就不知道它們的危害?正是因為知道,所以皇權中心的皇帝,特別是有作為的皇帝,就利用宦官勢力,來平衡朝廷的政治力量,宦官如此強勢,它實際就是皇權力量的補充,受皇帝控制。
但是明英宗後,朱家後代一個比一個無能,到萬曆後,基本上連宦官也控制不了了,好在宦官對皇權效忠,大家都是利益共同體,與東林黨鬥,整個國家還能勉強維持下去。
魏忠賢死後,以他弟代表的宦官勢力基本被掃除乾淨,東林黨人沒有力量制衡,所有國策必需要以東林黨人為代表的階級服務,這個國家就沒辦法進行改革啊,推行新的管理,國家力量被嚴重削弱。
而東林黨就是哪種喊喊口號,又不幹實事的牛皮政客,妨害了自己利益還要阻礙的傢伙,朱家王朝成了東林黨的政治代言人,崇禎再有兩刷子,也幹不了哪麼多人啊?
說來說去,朱家皇帝昏庸無道,不學無術,無政治智慧,尤其是萬曆,那個時候起,明朝就已經亡了。
-
3 # 白馬君
魏忠賢貪腐,主權,但是確實做了許多有益於國的事情。他起碼是在努力的維繫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但是東林黨只是一幫酸臭腐儒,整日勾心鬥角,誤國誤民!
-
4 # 江上神思者
明朝亡於黨爭,閹黨一派,東林黨又一派,到最後崇禎皇帝時李自成攻破京城,清軍入關最終無力迴天。
說起閹黨,我們總是會想起欺君罔上,作威作福的太監公公;東林黨則是一群熟讀孔孟,心中全是仁義道德的拳拳赤子。他們之中閹黨誤國殃民,東林黨和他們鬥爭到底,上衛皇權,下恤庶民。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先糾正一個概念,閹黨不光是太監,指的是依附於太監的一系列大臣們,是明朝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勢力。閹黨並非沒有能力,但是他們少的是品格。閹黨領袖如魏忠賢雖然有才幹、有擔當,但文化水平和道德水準不高。
再說東林黨,他們曾經一度問鼎權力的巔峰,卻沒有能拯救這個國家,最後坐看這個國家走向毀滅。他們是知識分子的政治精英,對於黨內有一點錯誤的人立馬驅逐,而且他們只會搞黨派爭鬥不會幹事情,也就是隻動嘴不動手,閹黨去除後,明朝依舊江河日下,他們罪不容辯。
東林黨人基本都是南方人,他們又控制著國家的稅收大權,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他們反對在江南加稅。國家沉重的稅收負擔就全部壓在了北方普通民眾的頭上,北方土地產量原本就很低,再加上沉重的賦稅負擔,北方人民揭竿而起。張獻忠就這麼出來了。朝廷為了節省經費開始裁撤驛站,偏偏被裁撤的人有一個叫李自成。
無論是東林黨和閹黨,對明朝的滅亡都負有直接的責任,當崇禎皇帝發現東林黨人只會吹牛耍嘴皮子後,棄之不用。但是時間還夠嗎?北方強敵環伺,關寧防線大量消耗銀兩,國內起義不斷而且已成氣候,崇禎只好自己背了亡國之君的名頭,在煤山上吊自殺。
崇禎皇帝上吊時,只有一位太監王承恩守候在身旁,並也以身殉國。反觀東林黨人,此時正忙著向新主子獻媚取寵呢!由此可見,閹人有情,文人無義!
-
5 # 貓叔說歷史
關於這個問題,爭論比較大,鄙人不才,願意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不妥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先說說魏忠賢一夥閹黨。關於“閹黨”這個稱呼就有非常嚴重的侮辱色彩,這是明朝士大夫為他們取的名字,由此就可以推斷,閹黨的很多所謂“惡行”,實際上有嚴重的主觀色彩,因為歷史都是由知識分子寫成的,他們本來就是東林黨的組成部分之一,自然不會對閹黨有什麼好的評價。事實上,一個群體的好與壞並沒有標準可依,從明朝的皇帝角度出發,閹黨肯定是好的,因為他們跟皇帝一條心,只是皇帝的一群狗而已;如果從文官集團的角度來看,這群閹黨當然是可惡至極。
但是,從客觀上來說,魏忠賢推行的一些辦法,確實短時間內改變了明朝的財務狀況,出現了那麼一點點中興的苗頭。比如魏忠賢針對東南的工商業,徵收了非常重的稅,這樣,緩解了朝廷的用錢難題,也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一定程度上推遲了農民暴動的時間,在這一點上,閹黨看起來並不是一無是處。有了錢糧,魏忠賢時期,明朝對女真的戰爭也取得了一些小規模勝利,他對國家還是有功勞的。但是,魏忠賢也並不能力挽狂瀾,因為明朝的體制已經積重難返,無論是誰都難以拯救明朝的滅亡。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魏忠賢更像是一劑春藥,讓大明王朝短暫恢復了那麼一點雄風而已。當然,魏忠賢的閹黨一夥使用的手段也比較下流一些,這或許是他們能夠壓制文官集團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再說說東林黨。最近幾年,關於東林黨的反思越來越多,很多人把東林黨說得一無是處,其實也不見得有如此不堪。東林黨是一幫書生,由於明朝科考制度的因素,進士裡面,東南地區所佔比重達到了驚人的比例,他們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久而久之,形成了巨大的勢力,也屬於正常現象。當然,東林黨在明朝末年的時候確實拿不出像樣的救國良策,很多做法都非常書生氣,有書生誤國的嫌疑。但是,東林黨做事講究理學,還是有操守底線的嗎,明朝滅亡的原因是綜合性的,不能簡單歸咎於東林黨。
最後回答,為什麼在明朝其他時期沒有閹黨和東林黨的鬥爭。明朝早期,很多官員還都是朱元璋和朱棣從民間聘請過來的,因為當時科舉考試還沒有成規模。後來,明朝的科舉考試步入了正軌,沒有取得功名的人幾乎都被排除到了官場門外。這樣,門生故吏,關係錯綜複雜,也就形成了這幫那派。明朝時期,東南江蘇、浙江,加上江西,這幾個省份讀書太厲害,佔據進士的比例也非常高,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代表地方利益的文官集團。
隨著文官集團的規模越來越大,他們對皇權已經構成了嚴重挑戰。萬曆皇帝之所以不上朝,很大原因就是與文官集團對抗中落了下風。為了制約文官集團的力量,明朝末年的幾任皇帝被逼無奈啟用大量宦官,也就形成了宦官與文官集團的鬥爭。
-
6 # 妖狐46352592
其實都一樣只是崇禎這個二貨亡國了所以後人才關注多,其實太監王振比魏忠賢牛逼多了搞的皇帝都當了俘虜。只不過監國和大臣能力足夠,監國沒像崇禎那樣到處搗亂,否則後人談的就不是魏忠賢而是王振了。其實每個朝代的滅亡都離不開一個作死的皇帝。
回覆列表
首先,不能一票否認,認為誰對誰錯,都有好有壞。
觀察歷史結局來看,宦官集團有骨氣的,倒是比文官集團多。
在和平安定時期,魏崇賢之流肯定是不能要的,但在明末,危害大的是東林黨,如果追根究底,東林黨主旨實際上是儒家的保守勢力,而且是理學僵化代表,那種“只說不幹”的,這個情況下,魏崇賢就不能沒有了。
有人覺得,一個毒瘤就不得了了,兩個毒瘤明朝不就死的更快了嗎?你看黨爭激烈的,明朝不就是這樣沒有的嗎?
實際上這就是講究制衡了,兩方爭鬥,必然要找藉口,在具體處理一件事上,如果執行方腐敗,另一方肯定會舉報拉他下臺。這樣東林黨和宦官集團並立下,雖然腐敗但還能維持下去,大事至少還能湊合。
但天平一倒,東林黨就無所顧忌了,大小事上的執行也都肆無忌憚了起來。
在這一點上,宦官貪汙腐敗,但最後還是國家的,因為他沒有後代,錢再多也不過是一種虛榮,為了保持虛榮,他們肯定不會讓國家亡的。
而東林黨這方面不行了,貪汙腐敗是為自己,也是為後代,而且國亡了,自己還能享受榮華富貴,至少後路還在。
雖然兩方的人都有例外的,但是我相信,主體的大部分是這樣的。
明朝滅亡,追其根本,是因為財政危機嚴重,沒錢。
東林代表的是商人地主階級,他們是最富有的,但是輪到貢獻的時候,都哭窮。這上面,魏崇賢是不會的,為了自己也為了主子,肯定不會看著不管,而自己的錢有用不了,捐出一些也是可以的事情,歷史上,魏忠賢幫助明朝收稅籌集軍費,難說是貪汙了,還是掏腰包了,但天啟在位的時候,經歷的是三線作戰,至少還有錢能打。
從歷史的結果來看,崇禎殺魏忠賢是一個敗筆,魏忠賢被列為明朝頭號奸臣,而歷史是文官寫的,將貪汙腐敗的亡國責任推到魏忠賢身上,其實是有些不公平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