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予言茶事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有詳細記載的第一次大亂時代,前後持續了四五百年。當週王朝無法統御天下,分封各地的諸侯國各自為政,逐鹿中原,想要制霸天下的時候,也正是文化思想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在這長達幾百年的亂世之中,諸子百家,各放異彩,在舞臺中央你方唱罷我登場,但笑到最後的,卻是在當時並不是最受歡迎的儒家,這是為何呢?

    首先,大亂之世宜重典,所以法家是春秋戰國時代最受各諸侯國君主歡迎的治國思想。以韓非子為代表的的法家,更加符合適宜。齊國能夠第一霸主,正是因為變法圖強,秦國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力,後來的韓非子和李斯,更是為秦國統一六國貢獻良多。在這階段,孔孟的儒家學說,推行仁義禮智信,反而不收各國君主待見,境況其實是比較落魄的。

    其次,除了法家之外,以研究戰爭為主的兵家也很受歡迎,許多具有稱霸野心的君主無法重視軍隊的建設和對兵法的研究。兵家的思想,是“以戰止戰”,希望靠取得戰爭的勝利來拯救世界,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這在亂世是受歡迎的,但是到了太平盛世,就有弒殺的意味,不符合君主的統治需要,所以,兵家可用,但不會成為主流。

    第三,諸子百家中的墨家,更像是維和部隊,下山幫助黎民百姓,但卻不能成為主導,很難受到君主喜愛。縱橫家更多的合縱連橫,擅長的是外交事業,而不能成為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根本。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在亂世不受歡迎,在治世也很難獲得太大的認可,所以一直存在,且難有作為。其他諸子百家,比如名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由於其所堅持的思想各有不同,但同樣很難被封建統治者採納。

    第四,笑到最後的只能是儒家。雖然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總體而言,在春秋戰國以後,再也沒有出現像那個時代一樣百家爭鳴的現象。儒家作為百家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家,孔子和孟子的學說被三千門徒的傳播之下,流傳極廣,影響深遠。尤其是到了秦漢大一統時代之後,儒家的學說成為第一學說,到漢武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就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流派當之無愧的第一了。因為孔孟所提倡的仁義道德,三綱五常,非常適合統治者的需要。所以,在強權的推動下,儒家笑到最後,成為歷史的必然。

  • 2 # 東土朝聖者

    那你說為何別家笑不到最後呢?我們來看看各家內容:

    儒家:仁義禮智信。對國家怎麼組織沒有過多描述,但是孟子說君待人民如草芥,則民貸君主如仇寇。民貴君輕。

    法家:大一統,皇帝萬歲,君主專制,控制言論,

    墨家:兼愛(仁),非攻(仁),尚賢(智)

    別的小家就不說了。

    你發現了嗎。單純讓皇帝來選,首選的是法家。儒家反而是隻有有一定眼界和素質的君主才會選的。事實上秦皇的改革也是選的法家

    秦滅六國,廢分封,皇帝掌握權力。這都是法家內容。

    那為何最終選的儒家呢?很簡單,因為法家不行。法家實行的結果是: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所以漢初休養生息後,確立的是儒家。

    為何不是墨家?墨家的政治主張就是兩仁一智。是儒家的部分內容。用墨不如用儒。

    還有人說儒家的君臣父子。那是儒家沒辦法了的妥協之話。看清楚儒家主張民貴君輕。

  • 3 # 大李161966995

    我們先說說諸子百家,然後再說儒家為何經久不衰。

    1.法家,隨著秦朝的建立達到頂峰,到了漢朝,因為延續秦法,法家依然佔主流,但已遠沒有秦時的盛勢,主旨仍是以君主為中心,為君主服務,貫徹忠君愚民的思想。

    2.農家,它在諸子百家中地位從來就不顯赫,但它確是做實事的學派,基本上不搞學術鬥爭,在重農抑商的封建社會,農家一直被統治階級重視和利用。

    3.陰陽家,陰陽五行是陰陽家提出來的,他們還重視讖緯之術,宣揚的是地地道道的封建迷信,曾受到儒家大儒們的強烈批判。

    4.墨家,重視農業生產和技術,產生過廣泛的社會影響,並形成了民間組織,但是統治階級排斥他們的政治觀點,墨家漸漸地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5.兵家,凡是在軍事上有一定成就的人都算兵家,只要有戰爭存在,就會有兵家。孫子著《孫子兵法》,但他本人是反戰的,他的目的是用戰爭消滅戰爭。

    6.名家,名家善辯,名家好辯,辯到最後為辯而辯,成了詭辯。

    7.縱橫家,縱橫家是謀生混口飯吃的一種手段,並用縱橫術達到升官發財的目的,在國與國之間調停斡旋,或挑撥離間。

    8.道家,崇尚黃老思想,主張清淨無為,最後演變成消極避世的清談。

    綜上諸家,或多或少,自覺或不自覺地改變了儒家的一些思想,他們的部分思想也融入了儒家,除了道家,諸子百家在現代都是沒有師承的,即便道家也只是道教,是宗教即非學派。

    而儒家自孔子以來,儒家弟子就非常重視教育,傳承基礎就相當雄厚。在發展過程中,儒家自身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援道入儒、援佛入儒,在經歷了秦漢隨唐,依然充滿活力,封建王朝為了鞏固統治地位,極力推崇儒家,大肆宣揚儒家文化,宋明理學的發展將其理論體系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到了滿清和民國,儒家也漸漸式微。

  • 4 # 修業之文

    儒家笑到最後,既有偶然也有然。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首先,經歷戰國後期,秦統一戰爭的長期戰亂,到秦統一時,諸子百家大多已式微。秦始皇焚書坑儒,其實連百家之書,也一併禁了大部分,並不單是儒家。

    其次,漢初,尊崇黃老之道並以之治國,休養生息,經文景之治,至武帝時,漢王朝已至鼎盛。如此國勢,再讓漢武帝隱忍無為,已不可能,更需要一種與國勢相符的學說替代黃老之學。

    第三,竇太后尊崇黃老,而漢武帝飽受壓制,一代雄主的逆反之心,也讓致力於推廣儒學的董仲舒受到重視。

    第四,從儒家思想本身來說,仁義禮智信,忠君愛仁等,也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

    第五,還有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份功勞,聖人周遊列國,有教無類,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散佈於各諸侯國,再經弟子們的傳播,受眾較之其他諸子之說更廣,雖然被坑了一些儒生,但只是極少部分。因而,在漢代初期,還能與佔主流地位的黃老之說並存,並逐漸取而代之!

  • 5 # 富春葉語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鳴不斷,儒家之所以能夠最後“笑傲江湖”,是由其特質決定的。

    “謙虛好學”。常言道:謙虛使人進步。的確,春秋末期的儒家創始人孔子,在致力於恢復“周禮”的征程中,並非一昧排外的。“孔子問禮老子”的典故流傳千古,這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莊子》中的《知北遊》等古籍中均有記載。雖然也有歷史疑問存在,但是這件事本身足已說明儒家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不恥向“同行”求教,不斷完善自己,想不強大都難。

    “堅韌不拔”。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施“焚書坑儒”,這在《史記·秦始皇本紀》和西漢劉向《〈戰國策〉序》等讀本中多有描述。可以說,這就是典型的法家攻擊儒家的事件,以至於在以後的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儒法之爭始終存在。作為儒家,在遭受如此殘酷的打擊下,依然堅韌不拔,不離不棄,在夾縫中求生存,終於度過了儒家歷史上最黑暗的日子。

    “與時俱進”。就算在儒家最卑微的時期,大儒們依舊審時度勢,韜光養晦,不斷求變。只要時機成熟,儒家必定抓住機會不放。西漢初始,法家退出,道家治國。儒家官員抓住皇帝劉邦不滿官員朝堂無禮的現實,組織禮教排練,讓劉邦欣喜地發現儒家在禮樂方面的“先進性”。到了西漢武帝時,道家治國已經無法滿足帝國的發展壯大,大儒董仲舒集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流派的優點,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新儒家,透過“天人三策”獲得武帝首肯,繼而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宏偉藍圖,並被採納。從此,儒家思想勝利走出歷史低谷,正式成為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之一達兩千年之久。“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對於這句出自《周易·繫辭下》的名句,儒家可謂理解頗深。

    反觀其它思想流派,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逐步歸於平淡或淡出人們的視野。像墨家直到清朝末期才被重新認識,而道家逐步向道教發展,在民間繼續發揚光大。法家思想還算強勢,儒法之爭也達兩千年,也算生命力旺盛了,不過法家始終處於從屬地位,儒家才是最風光的。?

  • 6 # 闞新民書法詩詞

    儒家講求的是孝、善、義、禮,

    就是做人要做到孝道善良,有氣節,知禮儀。一句話,做人不能個性太強私心太重,要內斂自律,心裡裝有別人,只有這樣,這個人才能走得更遠。

  • 7 # 十年揚州夢9

    看時代發展需要什麼樣的思想,當初孔子也不得勢,到後期漢初,歷經幾百年戰亂還打不過匈奴,國家需要休養生息輕徭薄賦,政治上強調不要過多幹預,但也不能讓民間太過發展,所以鼓勵老莊思想無為而治,後到武帝時期,多年勵精圖治,無論從抗擊匈奴對外出擊,還是對內削番,柔和多種思想的新儒家思想,君權天授思想,和大一統觀念,以及君臣綱常,對當時的形勢起到了積極作用。所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經提出,基本也就順利得到提倡。但當時也沒有文化思想的嚴格管制,只不過這種思想順應當時的潮流。順帶說一句,墨家在任何朝代也不會流行開來,雖然強調非攻,但是他會打仗,而且有組織,組織嚴密。法家也人才輩出,後期大一統帝國建立,秦帝國暴亡,也沒有人再提法家治國,其主要思想已成為帝國服務的工具,但是表現為外儒內法。其他一些如縱橫家不合適宜,名家陰陽家後繼無人,雜家也不了了之,農家按理也能殘存發展,但由於沒有完整著作傳世,其思想也被儒家吸收。

  • 8 # 三個網球

    戰國時期,各國混戰,你死我活,都在變法圖強,唯強才可以爭雄,才可以當大哥,領袖其他戰國,繼而一統天下,所以,變法的中心是強兵富國,唯錢多兵廣是每個諸侯國最重要的事情,用的變法都是緊緊圍繞這個中心開展的,以墨家、法家、兵家為代表的思想就如魚得水,繼而出現了商鞅、蘇秦、張儀、孫武、龐涓、孫臏等大才,將一個戰國時期整的熱火朝天,其他的比如儒家思想只尊重卻不能用,因為儒家思想主張仁政,這在諸侯國混戰時期顯得很難做到,光你仁政,其他國就不打你了嗎?

  • 9 # 煉木大師999

    清華大學招收100名品學兼優的學生,有300人報名,這300人條件都一樣。問題是清華只招收100名,請問,其他200人不優秀嗎?

  • 10 # 巴士底獄3

    儒家在戰國就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到漢武帝時,任何學說都有優缺點,全部試過,都不符合統治階級觀點和大統一的要求,所以,儒家董仲舒和漢武帝特鐵,應用儒家普世哲學,吸取法家規矩管理,愚民理念迎合武帝嗜好創立新儒學為皇帝正名。為家天下找天理,當然漢武帝就笑納了。其實,漢家先用黃老,大亂又用法家又大亂。而新儒學。即給皇權和家天下存在找到合理藉口,又博採儒道墨法之長,當然。就成國家意識。儒那時還不錯,就是程朱兩畜牲胡整。才讓儒即可憐又可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風的訴說經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