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京華合木教育

    題主的問題其實屬於典型的“家長焦慮”

    學前班的孩子,學數學“不開竅”,這其實並不能說明什麼,家長也無需過於擔心

    每個孩子都有獨屬於自己的天賦,有的孩子運動能力強,有的孩子天生一副好嗓子,有的孩子思維活躍天馬行空,在正確的教育下,他們會將這份天賦保留,如果能夠加以專業的訓練,甚至有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

    但即便是有天賦,也並不代表著就一定會早早的展現出來

    一個學前班的孩子,對數字不敏感,“學不好”數學,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現在國家嚴禁幼兒園“小學化”,即便是在學前班初步接觸數字,更多的也只是對數字的熟悉,以及對生活中基本的數量關係的認知,並非是在小學進行的常規的數學學習

    因此如果孩子在學前班對數學不感冒,家長需要做的就是下面的這幾個方面:

    1、平常心對待

    家長首先要了解到學前班最主要的目的不在於讓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而是為孩子上小學做準備,這種準備,主要是在生活習慣上的準備和心理認知上的準備,而非知識上的準備

    孩子在剛剛接觸數學之後對其“不開竅”,這並不需要格外關注。如果家長對此事過於焦慮,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會了,而爸爸媽媽又對自己不滿意,孩子就會自然而然的給自己施加壓力。

    2、瞭解孩子感興趣的東西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別喜歡的東西,特別是上幼兒園的孩子,他們在幼兒園也是透過做遊戲的方式獲得對各種基本常識的認知。

    如果因為年齡小對數學不感興趣而導致對幼兒園的生活感到厭煩,這就需要家長特別關注了。家長在此時就可以引導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而不是一定要完成某項學習任務。

    最後,在幼兒園,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家長也要少些焦慮哦

  • 2 # 小數課代表

    不是孩子不開竅,可能是孩子的興趣沒有被激發,孩子覺得無聊,學習數學沒有意思!

    孩子的“思維能力”前期沒有得到良好的培養,也就是你所說的“不開竅”

    可以從根本上找出原因去解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剛說的,孩子對於教學方式不感興趣;

    可以嘗試選擇適合孩子的教學模式,孩子一般都喜歡玩,那就可以用遊戲化的教學模式來進行;

    平時在家讓孩子玩一些有助於鍛鍊思維能力的遊戲,七巧板,拼圖遊戲,堆積木

    我相信只要找到了適合的方式方法,孩子的數學能力會很快提升上去的,家長要在這段時間對孩子報以信心,多多鼓勵!

    或者你可以讓孩子參加下火花思維的專業課程,在國內這方面是比較專業的,課程比較多元化,生動有趣,讓孩子能夠容易理解和接受,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適合3-12歲的兒童,可以先上下體驗課試試,也挺方便的,線上教學模式,在家就可以進行學習!

  • 3 # 寬窄之間

    看了一下你附的計算題。學前班就教這些東西了,我也是醉了。

    幼兒必須要在0-6歲,爸媽要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構建數學模型。有了這些數學能力,學數學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嗎?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教孩子怎麼釣魚,而不是直接把魚給孩子。

    孩子數學能力發展的敏感期

    家長是孩子的數學啟蒙老師。數學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培養的。孩子在0-6歲階段,家長要為孩子構建數學模型和培養數學思維,為將來打下數學基礎。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要遵循孩子數學發展的規律和敏感期。

    0-6歲要培養孩子這些方面的數學能力

    其實數學並不複雜,現實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家長要順應孩子數學發展的敏感期,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數學興趣和數學能力。在此介紹一些家庭互動遊戲來增養孩子的數學能力。

    .跟隨爸媽學數數

    爸媽說"1",孩子跟著學"1",媽媽教"2",孩子跟著說"2",......當然,爸媽在教孩子數字發音時,要循序漸進,開始時要慢慢來,不要一次教多個數字。教數字發音時,吐字要清晰。

    2.唱歌謠學數字

    在孩子1歲前後,爸媽可以唱一些悅耳動聽的數字歌謠給孩子聽。孩子會說話了,就教孩子唱數字歌謠。開始時,爸媽要唱得慢,唱得清楚,並配合表情、手勢、圖片等。

    3.拍手數數

    爸爸數"1",媽媽數"1",孩子數"1",......爸爸、媽媽和孩子每數一個數拍一下手。

    爸爸數"2",媽媽數"2",孩子數"2",......爸爸、媽媽和孩子每數一個數拍一下手。

    爸爸數"3",媽媽數"3",孩子數"3",......爸爸、媽媽和孩子每數一個數拍一下手。

    爸爸數"1",媽媽數"2",孩子數"3",......爸爸、媽媽和孩子每數一個數拍一下手。

    4.家庭成員報數

    爸爸、媽媽和孩子列隊站好,爸爸報數"1",媽媽報數"2",孩子報數"3",爸爸報數"4",媽媽"5",孩子"6",......

    5.家長課堂

    家長成員模擬課堂教學。媽媽當老師,爸爸和孩子當學生。媽媽教學生"1",學生們跟著老師學"1"。媽媽教"2",學生們學"2"。媽媽教"3",學生們學"3"。......

    然後,換成爸爸當老師,媽媽和孩子當學生。接下來,由孩子當老師,爸媽當學生。如果準備一塊黑板最好。老師站在講臺上,學生坐在下面。儘量模擬得像模像樣。

    6.任意起止數數

    爸爸任意說出一個首數,媽媽任意說出一個尾數,引導孩子從首數一直數到尾數。比如,爸爸說"1",媽媽說出一個尾數"3",由孩子數出"1、2、3"。爸爸說"3",媽媽說"6",引導孩子從"3"數到"6"。爸爸說"5",媽媽說"9",孩子"5、6、7、8、9"。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理解數的前後關係。

    7.孩子當信使

    爸爸在客廳對孩子說”1、2、3",叫孩子去臥室告認媽媽"1、2、3"。媽媽在臥室對孩子說"4、5、6、7",孩子回到客廳告訴爸爸"4、5、6、7"。這個方法,也是在培養孩子的記憶能力。

    8.雙位數數,三位數數

    爸爸、媽媽和孩子三人一起參與活動,每人每次說出二個或三個連續的數,往下接龍。比如,爸爸說"1、2",媽媽說"3、4",孩子說"5、6"。再比如,媽媽說"2、3、4",孩子說"5、6、7",爸爸說"8、9、10"。這也是在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9-1.讓孩子當搬運工

    在一個盤子裡放幾個水果,再準備一個空盤子。媽媽數"1"的同時,拿一個水果放進空盤子,媽媽數"2"的同時,再拿一個水果放到盤子裡,媽媽數"3"的同時,又拿一個水果放到盤子裡。最後引導孩子數盤子裡有幾個水果,並說出水果的總數來。再接下來,引導孩子按照剛才媽媽的做法重做一遍。

    9-2.讓孩子當搬運工

    在茶几上放三塊積木和三顆花生。爸爸數"1"的同時,拿1塊積木放進盤子,孩子數"1"的同時,拿1顆花生放進盤子。爸爸數"2"的同時,再拿1塊積木放進盤子,孩子數"2"的同時,再拿1顆花生放進盤子。爸爸數"3"的同時,又拿1塊積木放進盤子,孩子數"3"的同時,又拿1顆花生放進盤子。然後,引導孩子數盤子裡積木和花生的個數,並引導孩子利用數數的結果說出總數。

    當然,父母可以自創很多方法來讓孩子當搬運工。比如,你在臥室,你可以對孩子說"媽媽想吃糖,請到客廳去幫媽媽拿3顆糖來。像這些方法,不僅是在培養孩子數學能力,還訓練了語言能力、記憶力等。

    10.家庭總動員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排成一排。先引導孩子數人數,並讓孩子說出總數。孩子數"1、2、3、4,4個人。緊接著,爺爺走開,再讓孩子數人數。接下來奶奶、爸爸分別走開,每走一個人,叫孩子數人數。這樣的活動多做幾次,孩子自然會理解數與量的關係。

    給孩子數學“開竅”的啟蒙鑰匙。Anyway,現在還來得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過感覺能做的永遠比不上能說的,而自己卻變不了那樣的人,其實有時心裡還是很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