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蚊知
    蔣高明,男,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4年9月出生於山東省平邑縣,1985年在山東大學生物系植物專業獲得學士學位,1988年和1993年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2年在英國的Liverpool University進行訪問研究, 1995年至1996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圈二號研究中心高訪學者。現任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城市組委員、聯合國大學SUMAMAD計劃國際諮詢專家、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中國植物學會植物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植物學會常務理事;《植物生態學報》、《生態學報》編委,《植物學報》副主編。迄今發表論著200餘篇(部),SCI收錄刊物論文8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論文100餘篇。已培養了37名碩士、博士、博士後。畢業生中,10 人出國深造,13 人在中國科學院工作,8 人進入大學任教,3人晉升為教授或研究員,10人晉升副研究員或副教授, 9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全程培養了中科院植物所第一個外國留學生,並培養了德國、法國、美國、伊朗等進修生5人。目前,正在指導的博士生、碩士生8人。2009年9月14日,中國著名的植物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蔣高明教授做客互動百科訪談室,因雀巢嬰幼兒食品含轉基因成份事件引起網友廣泛關注,為此特意對轉基因食品做出了相關知識解答。編注:蔣老師是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在科研方面有著非常深刻的見解!所以我就不班門弄斧了。直接把他的文章附在這,希望大家受益!***再次重申,只限於學習,不可做其它用途。

    “因工作關係,我經常審理來自國內外的論文稿件和基金專案,也經常面臨著這樣的問題,該文章有發表的價值嗎?該專案值得資助嗎?而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就要看論文作者或者基金申請者到底想幹什麼,他們是否提出了值得發表或者值得資助的科學問題。

    科學問題,顧名思義就是在人類掌握或瞭解自然規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問就要答,問題產生了,自然就要找到答案。當前的學科越來越細緻,對科學的認知也越來越系統、越來越仔細了。有些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有些則依然沒有解決好。只要有人類存在,有科學家群體的存在,科學問題是永遠解決不完的。

    提出問題就解決了問題的一半。因此,科學問題是非常關鍵的,很多論文值得發表或者很多專案值得資助,都是他們提出了很好的科學問題,並有了探索科學問題的途徑(技術路線),或有較好的實驗結果,或有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如果按照這樣嚴格的標準來判斷,我們正在進行的研究、已經完成的論文,或者正在審理中的專案,很多還是沒有抓到科學問題的實質。

    中國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以百萬計,動用的研究經費也達萬億元。理論上,人類能夠想到的科學問題,華人都想到了,能夠解決的也都解決了。但事實並非如此,發表大量論文和申請大量資助蒼白無力的結果是,科學家擬解決的問題依然存在,或者問題解決得越來越多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怪現象呢?這是因為當前的許多文章發表或者基金都是功利的,前者是文章寫好了,要找一個科學問題去發表;而後者是為了得到科研基金,臨時找了個科學問題當幌子。前者目的是要發表,後者則是要錢。這樣功利思想驅動下的科學研究,恐怕難以發現並提出科學問題,也難以解決科學問題。

    那麼,如何提出科學問題呢?據筆者粗淺的理解,不外乎以下幾種途徑——

    第一,科學問題來自人類的好奇心。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就是好問一個為什麼。重力的發現、元素的發現、蒸汽理論的發現、細胞的發現及進化論的發現等,都是人類好奇的結果。如果沒有了這顆好奇心,可能就難以提出問題,很多都是習以為常,那麼結果就是庸俗的人碌碌無為一輩子,也不會產生真正的科學家。因此,對於以科學為職業的研究人員來說,總是保留一份好奇心是非常必要的。人類往往在孩提時代最好奇,也總有稀奇古怪的想法,而提出的問題也難以回答。像當年兩小兒辯日,就難倒很有學問的孔子,今天解釋起來還需要很多物理與光學知識。如果有孩子問我鼻孔眼兒為什麼朝下而不沖天長,這樣的問題也很難一兩句話說明白。好多孩子問他們是從哪裡來的?如果要準確回答,恐怕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難以說清楚,只能找個藉口混蒙過去。

    第二,科學問題來自實踐,來自生活。實際上,人類是在不斷地與自然打交道才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科學知識的。瓦特發現蒸汽原理,就是受到開水壺冒蒸汽的啟發。實踐中不斷提出一些問題,也不斷解決一些問題。人類衣食住行的進步都是在生產實踐中實現的。過去日行千里是不可思議的,今天日行萬里也能夠實現。類似的問題依然會有很多很多。電話、電視、無線電、電報、手機通訊、微博、電子郵件及微信等技術的不斷更新,都是人類在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數學、材料、物理、光學、計算機等領域的科學問題後才得以實現的。今後科學的進步依然會有來自實踐需求的動力,而這種動力與資本市場相結合將來得更快。處於不同領域的科技工作者還應從實際生活中找靈感,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人員不能總停留在實驗室內,要走到工廠農村或大自然第一線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以筆者熟悉的生態學為例,資源枯竭、環境汙染、食品安全、物種消失、水與能源危機、氣候變暖、臭氧層消失、霧霾、基因汙染,無一不與人類的生產活動有關,解決這些問題也對生態學工作者提出了大量現實的問題。如果生態學不顧眼前的現實問題,依然停留在紙上談科學問題,做重複實驗,只能讓人笑話。

    第三,科學問題來自懷疑精神。人類掌握的知識不斷被同行或者後來人寫進教科書,在某一特定時段,直到後來人指出其問題,那些知識都是作為科學真理而存在的。然而,科學真理也是相對的,經過不斷努力,人類總能發現前人科學認知上的不足或者錯誤,科學就是在不斷糾錯中成長壯大的。被寫進教科書的知識也是可以質疑的,當然這需要足夠的勇氣,需要足夠的功夫,不僅僅是不人云亦云而已。反之,如果不認真學基本知識,輕易對自己的研究標榜為填補國內或國際空白,都是某種無知的表現。更有很多研究,本來結論都寫進教科書裡去了,他們沒有認真研究書本上的知識,沒有進行認真的分析,實際上連重複研究都算不上。科學是要經得起質疑的,那些容不得別人質疑的科學不是真的科學,是假科學。只有具有懷疑精神,才能夠提出科學問題。這樣的問題往往很簡單:他們說得對嗎?

    第四,科學問題來自知識積累。當前科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許多科學假說、定理、原理層出不窮,有些經得起科學檢驗,有些則是曇花一現。這樣的科學故事非常多,它們在哪裡呢?除了上面提到的教科書比較定論之外,就在各種學術刊物上。學術刊物就是承擔著負責記載並傳播科研人員科學發現的,真的、好的科學發現總是有科學故事的,科學問題是引發科學家發表的動力,科學資料是其證據,科學推理則是給同行描述其科學發現是不是探討到了問題的實質。因此,如果你要提出科學問題,就要到茫茫的文獻大海里去泡,多閱讀文獻,多看別人怎麼做,才能啟發自己。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讀文獻了,往往從網上找一些二手文獻,儘管畢業論文上赫然列出了一兩百篇文獻,但有些也只有看看題目而已,並沒有認真研究。這些都不是做科學研究的態度,也不會提出好的科學問題。只有自己真的入迷了,對大量文獻了如指掌了,所設計出來的實驗才有發表的價值,申請基金也才有中的可能性。

    第五,科學問題來自知識交流。火花依靠碰撞而產生,如兩塊石頭碰撞就是硬碰硬,這樣的火花如何產生呢?顯然是在人的交流中產生。文獻是死的,人是活的。多與人打交道,就會不斷受到啟發,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僅僅是同行,可能外行提出的問題更值得注意。因此,要想提出好的科學問題,就要多參加學術活動,多聽多問。當問題多到成為一團亂麻的時候,再聽一些高人點撥一下,就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科學研究是大腦勞動的過程,只有掌握了紮實的科學理論,閱讀了大量文獻,並注重實際,經常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的人,才不會輕易放過一個科學問題,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來。

    總之,科學問題不是為問題而提出的,它不是功利的產物,而是嚴肅且辛苦的科學勞動的產物。作科學研究,往往提出科學問題最難。我們在研究中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我們的科學問題是什麼?建議新入道的同行尤其年輕的研究生們多多想想這個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皇馬開始接觸孔蒂:他會是洛佩特吉下課後的首選,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