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甜軒寶貝兒

    縱觀在大秦帝國中,魏國公子昂就是一個窩囊廢,塑造的就是一蛀蟲,關鍵還是佔著茅坑不拉屎的還幹著讓別人拉屎沒地方拉的角色。。關鍵的時候還把茅坑騰出來給其他國家的人。害人害己,專幹壞事的一個人。

    暫且不管在歷史上的他是如何的英雄,是怎麼樣的戰將,我講的是大秦帝國當中的幾個關於他的細節。。

    其一:在秦國退回關中,六國密謀分秦的時候,秦將軍景監奉命刺探敵情並完成緩敵之策。。。以商人拜訪,用大量的資金鋪路,見到了昂,用長公子的劍換的了昂的信任。關鍵原因是昂認為商人本是為利而去,故而未經查實。在加上當時的環境認為秦國是疲弱之國,爭霸的重點在中原,給足秦國教訓就是了。。魏國是霸主,不需要為了皮屑止癢而去大動干戈,這是大國的氣韻。。我想魏王可能也有這樣的考慮才沒有真正的發動滅秦的戰爭,否則,秦國消亡了。這是戰略問題,我想不能馬後炮孰優孰劣。

    秦國當時在中原各國的眼中是疲弱之國,我們不必要因為秦國後來統一天下而拔高當時秦國在別人眼中的地位,這是不得已。。。這就跟甲午戰爭前夕我清朝有志之士雖然知道日本要大舉進攻而且在北韓戰場節節敗陣的情況下高層任然沒有對日本重視的情況同理,大國思維,自古皆然。就像在現在的情況之下有人說菲律賓發明了是麼武器,想要對我大中國有什麼行動的話我們都會認為那是找死一樣的,雖然舉例不當,但是想說的是道理。我認為,那時的秦國就是日本,魏國就是清朝。。所以只有在清朝戰敗後華人才真正的清醒的認識到差距。這就是後來魏國的兩敗,才使魏王覺醒。。只是錯過了一個時代,悔之晚矣。中國的清朝時代也是如此,我很欣慰,在這樣的一個國度。萬事需要建立秩序,萬事也就是機會。。

    在這次秦國跟魏國的交鋒中,秦國是低聲下氣的那個人,魏國沒有因為秦人所表現出來的鬥志而正眼認識秦國,戎狄之人。魏國佔優。再加上秦人用金錢開道,魏國得實惠,又賺名聲(不恃強凌弱),公子昂做的這個順水人情,值。後來的事,我們不能馬後炮,當時的情況來看,我認為,公子昂的選擇,無可厚非。

    其二,老丞相公叔痤病亡,丞相之位空出。昂想得到,將軍龐涓也想得到,出將入相是龐涓的夢想,這是最有可能的兩個人。說不定還會有外邦士子,那我們的公子昂做了什麼呢,平時的他跟魏王一起玩耍,私下裡跟大臣搞好關係。這時候排上用場了,魏王想要找個聽話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昂,大臣也是極力推薦。。說明我們跟咱們的上司搞好關係、跟同事搞好關係是多麼的重要啊。那我們龐涓做了什麼呢,平時魏王想要跟龐涓一塊玩耍的時候龐涓正言相勸,大王,玩耍誤國啊,平時跟同事的關係也不好,因為恃才傲物。。但是也得爭啊,大王說,你覺得昂做丞相如何,看看龐涓的反應,魏王哈哈大笑,問問而已問問而已……多麼智慧的中國式領導人哲學。。龐涓知道了魏王的打算,可是公子昂不知道啊,於是,在公子昂拜訪龐涓想讓他推薦自己當丞相的時候,龐涓的機會來了,用支援自己軍事上的行動、計策為條件,換取公子昂要自己的支援。這等於是空手套白狼啊,因為他已經知道內定的人就是對面那個還在惴惴不安跟自己談條件的就是馬上的丞相啊。可是對方不知道啊,得好好的利用利用,這是聰明人的做法。這一點知道了,情報得知上司的真正目的並且順意而為,能得到好處啊。我們的公子昂用的可是毛主席的經典,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人。玩政治的,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這一點,昂可是深諳此道。。至於後來的事情,公子昂,得到了丞相之位以後,非但沒有幫助龐涓,反而還扯龐涓的後腿。。這就是玩政治的人了,這一點點可以,看出公子昂卻非善類,能在一個超級大國玩到丞相的位子,能是蓋的麼。政治能力還是很不錯的

    關於他的軍事才能,我們不得而知,劇中。因為龐涓的兩次大敗,他就成了名將。但是能夠讓頗具有識人之能的魏王點為元帥,可猜測他的軍事才能應該不會太差。有人會說魏王的識人能力,我只舉一個例子,劇中有提到的。在魏王決定攻打南韓的時候,太子申請想成為主帥,魏王說,打仗還是得龐涓來。太子試探性的問,父親不怕龐涓擁兵自重麼,魏王說,龐涓這個人我是知道的,他要的是名,是利,是功業,不是社稷。可能有些出入,但是大概意思是在的。。由此可見公子昂的軍事能力也是不錯的

    其三,便來到了變法之後的秦國帶兵侵犯魏國。公子昂一定知道秦國可能今非昔比,但是他的傲慢、偏見就跟幾千年後的慈禧一樣一樣的。總認識能變到哪裡去,因為我們可以大膽的認為,秦國的商鞅變法是超越時代的、是超越當時絕大多數人的認知的、那一套法律激起的凝聚力跟廟堂謀略是超乎想象的,所以被人小看是正常的。。。他跟慈禧一樣的認為著在他們的認知範圍內變能變到哪裡去呢,只是時代給人的喜劇就是,他們遇到的都是千古不能遇的大變局,比慈禧慘的是魏國剛剛收拾一個變法大成後的南韓,所以公子昂有理由相信這次的出征會跟以往的一樣,秦敗多勝少,這次又是自己成功階梯上的一個墊腳石。然而,他不知道他面對的將是更大的歷史賦予的喜劇。

    商鞅不打仗,專門等待公子昂的到來,為何,因為他的心裡已經有了破敵之策。公子昂果然如期赴約,又很順利的被商鞅扣住,於是魏國大敗是自然地了。。也許有的人會問,兩國交戰,人家費了20年的功夫變法只是為了跟你和談麼。顯然公子昂高估了20年前簽訂了那個公平的割地賠款的合約,他認為是公平的。我們的秦國卻認為是恥辱的,他大大的低估了秦國報仇的決心跟毅力!!正是因為他認為的公平跟秦國認為的公平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他低估了秦國的報仇之心會是那麼的不擇手段,不惜毀掉自己的名聲也要毀掉魏國軍隊的商鞅,可以想象秦國上下等待這場勝利是多麼的飢渴。。。我們沒有理由相信那個年代一個人會因為沒有達到自己對別人的承諾而自殺的,即便那是個陌生人。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在那個亂世之中還會有這麼純淨的民風相信口說之憑。我們更沒有理由相信在過去幾千年之前我們的華人甚至是所謂的蠻夷之地、恰是今天的海南、深圳之地。盡然還會有信仰的存在,我們不能想象。所以我大膽猜測,當時昂真的不會想到堂堂大良造會這麼的不擇手段,所以他敗得應該是不服氣的,因為他遇到的真的都是極品。

    後來的張儀騙了懷王的600多里地,很多人會說懷王很蠢。我的看法是,懷王當時的想法是能的就得,不能的,軍隊還在邊境隨時取。。而且從後來的情況看張儀的無所不用其極應該是師從商鞅啊,我們後世總是禮樂崩壞,我想在殘酷的生死存亡面前,壞就開始於我們的商君面前吧。。但是商鞅贏了。。

    寫到這裡,我想說的關於公子昂的就說完了,這是謎一樣的歷史,我們瞻仰跟喜歡額是哪個秦國壯烈的崛起故事,生於沒有標準、只認利益的現在的我們是悲哀還是幸運呢??我想還是慶幸的好,畢竟我們在中國,這個智慧跟實力並存的國家,還是大一統的。。因為我總覺得生於斯、長於斯,選擇不了,還是好好的會比較好。

  • 2 # 舊事舊人歷史說

    公子卬在大秦帝國這部小說中,是一個具有很高藝術細胞的,懂得享樂吃喝的貴族公子。具有很高的藝術品味,懂得欣賞玉器,劍器以及各種名犬。最後在河西之戰中被商鞅俘虜所殺害。

    然而大秦帝國雖然是比較正規的歷史小說,但也只是小說而已。在對公子昂的人物形象塑造時,不免有些藝術虛構.

    據史記的相關資料記載,公子卬歸順了秦國。(秦惠文王)七年,公子卬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根據史記的這條記載,我們還是可以比較肯定的說公子昂還是一個比較會打仗的將領.

  • 3 # 使用者67724358697

    影視劇劇情需要,沒什麼好評價,實際是個明義之人。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準確說是滅七國,還有當時殺死周幽王後,佔據陝西西安(豐鎬)的犬戎一國。

    只不過當時佔據陝西的並不是漢人,而是殺死周幽王這些漢人敗類的遊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滅陝西的時候更快。

  • 4 # 華好月圓48086734

    大秦帝國中負責壞事 坑人 搞笑的藝術家將領 歷史中不是這樣的 能和商鞅做朋友 而且作為魏國統帥 不是庸庸碌碌之輩 可能缺點是重情義 上當了 後來投靠秦國 就是魏章 在秦惠文王時代 是名將一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分辨新茶與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