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潮汕人浪險啊

    做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知了這個昆蟲可以說是每個人都知道,不知道它的學名是什麼,在農村老家親朋管它叫馬知了、知了猴、知了袞,蛻皮以後它就變成了知了,學名叫做“蟬”。每年夏天下過雨後,我們最喜歡去河邊或者大樹下去找洞洞,抓知了猴了。

    雄知了的腹部有兩個小蓋兒,會發出“吱吱”的鳴叫。知了的嘴是一根吸管,可以刺到樹皮裡,吸吮樹液為食。夏天的傍晚,知了猴從樹根附近的土裡鑽出來,爬到樹上去蛻皮,變為會飛的成蟲,渡過它一生最後的時光。秋天知了要產卵,它將尾部刺入樹皮下,把卵產在那兒,樹枝就枯死了。遇到颳風下雨的天氣,卵就會落到樹根旁的土裡,化為幼蟲鑽進去,開始過暗無天日的地下生活。

    捉知了的幼蟲一般都是在大樹下,傍晚時分。只要見到有小洞洞,伸手去摳一下,十有八九能逮到知了。由此有人想到了種知了,提高知了的產量。將樹上的卵埋在土裡,來年肯定會收穫很多知了的幼蟲。這個方法有一定道理,但據說知了的幼蟲在地下生活好長時間,不一定今年播種,明年就會收穫,要耐心等待。

    捉了知了幹什麼?最起碼有倆目的。

    1、就是吃。知了的幼蟲富含蛋白質,最起碼豫北的人基本都愛吃。過油一炸簡直就是外焦裡嫩。市場上的炸金蟬售價不菲。

    2、就是玩。把知了放在紗窗上,可以看到它蛻皮的全過程。知了的背部先裂開,成蟲一點兒點兒從中擠出來。一開始是淡青色的,慢慢就會變成黑色,翅膀也可以飛翔了。蛻下來的知了皮是一味中藥“蟬蛻”,小時候看到有人到處採集,攢了賣錢。

    捉知了有好方法。可以在棍子前端綁一個鐵絲做成的圓環,再找一個塑膠袋,把袋口縫在圓環上。輕輕照著知了上面罩去,知了發覺後飛起來,正好進入袋子裡。這種方法比較好,捉知了的效率很高。

    也可以徒手捉知了,更考驗人的耐力。知了常常匍匐在青臘樹的樹幹上,樹幹很細。從看不到知了的另外一側接近知了,可以稍微扭一下頭看一看知了所在的位置,慢慢伸出手到樹幹邊上,再猛地一把將樹幹和知了一起攥住。這一招非常奏效,屢試不爽。如果知了躲藏在青臘樹的樹枝裡,可以悄悄走到樹下,猛地把青臘樹幹彎過來,將樹枝狠狠打在地上。這時知了被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壞了,搞得暈頭轉向,在地上亂撲楞,趁機將其擒獲。如果運氣不好,知了會撒一泡尿到頭上,匆匆飛走。

    再推薦一招晚上捉知了的方法。先在大樹下生一堆火,然後用腳使勁踹動大樹,知了突然受到驚嚇,“吱哇”亂叫,紛紛向著有光亮的地方飛,甚至有的會像瞎子一樣一頭撞到地上,可以趁機用掃帚什麼的工具撲住知了。

  • 2 # 視視說

    記得小時候放暑假和小朋友們一起捉知了,拿著長竹竿在大太陽底下暴曬,往往是知了沒捉幾隻,自己就滿頭大汗了。捉知了可是個技術活,有兩種方法想想都是回憶。

    第一種我是用麵筋黏知了翅膀的,這種方法我是先抓一把小麥粒放嘴裡使勁咀嚼,把白色的汁液和麥皮吐出來,剩下的就是麵筋了,{這種方法太噁心了,後來改進了直接用手放水裡揉搓麵粉},然後就去找知了,叫知了很好找順著聲就能找到,啞巴的就要在每棵樹上仔細觀察了,然用竹竿慢慢靠近,小心翼翼的一下就能黏上知了的翅膀,別提多開心了,當時和小朋友們比賽看誰捉的多,輸的要請老冰棒。

    第二種方法就是竹竿上套網兜,當時家裡窮沒有網兜,只能用洗衣粉袋子代替,把洗衣粉袋捆綁在竹竿上,洗衣粉袋口穿繩,看到知了就扣上,一拉繩收緊口袋,OK又一個。

    小時候的生活,一去不復還了,剩下只要回憶。

  • 3 # 江南老魏

    捉知鳥應該農村孩子夏天童年樂趣吧!

    大家好,捉知鳥70,80後農村孩子玩得最多的,我是70後我們捉知鳥,用一根細長的竹子,用黃牛尾巴上的長毛打成一個活釦,拴在竹子頂端,還有就是用細鐵絲弄成一個圓形,找那種帶有粘性的蜘蛛網粘在圓圈中間。

    知鳥是越熱越叫,夏天中午大人都在午休,我邀上你個夥伴頂著大太陽去捉知鳥。只要聽到叫聲基本都能找到,把拴有牛長毛竹子從後面伸過去,打有活釦圈圈放到前面,它就用兩個前爪抓去一飛就鎖住了,再一個用蜘蛛網扣。

    現在知鳥也少得可伶,回憶童年真的有意思,也只能回憶了。

  • 4 # 月寶媽咪

    捉知了,知了在我們老家叫蝶喇猴,沒有脫殼前生活在地下,下午天或者晚上出來活動,蟬殼可做中藥,幼蟲可以食用。

    在皖北夏季知了是一道美味佳餚。小時候放暑假,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捉知了。夏季傍晚天沒有完全黑,我們就開始準備捉知了的工具,一個搪瓷缸或者一個罐頭瓶,一把手電筒,約上小夥伴就開始朝家門口的樹林走去。真是驚險刺激,因為你不知道會遇到什麼。經常捉知了的小夥伴都知道,用手電筒從樹根開始往上照,知了出來的時間不一樣,有的剛從地底爬出來,有的爬到了樹腰,不用著急,唾手可得。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和我爸一起捉知了,小孩子膽小有的需要大人陪伴。我正準備去捉一隻幼蟲,誰知草叢裡發出嗖嗖的聲音,我把說是蛇,說時遲那時快,只見我爸隨手撿了樹枝,朝著蛇的方向猛抽,藉著燈光看到一條花斑蛇奄奄一息,我把直接用樹枝挑起扔到了河溝裡。童年父親總會給我們留下英雄的光輝,就覺得這個世上最偉大厲害的人就是我爸。

    一般都會密封,然後放點鹽鹽一下,不知道是為了好吃還是防止知了脫殼。第二天一早我們就會把用油煎好的知了端上來做早飯吃,我們拿著饅頭能吃個精光。現在想想小時候的食物 稀缺,吃知了估計和吃肉的心情一樣的。

    暑假閒來無事也會捉知了或者蟬殼賣掉賺點零花錢,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幼蟲一般都是按個賣5毛一個,蟬殼是按斤,大概是200左右一斤,蟬殼輕不打稱,我們那時候就學會投機倒把,放點土在裡面可以多賣些錢。然後第一件事肯定是先去買個冰棒慰勞一下自己。透過自己勞動所得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 5 # 川妹

    小時候不像現在這些孩子有很多玩具。我們小時候的玩具應該就是泥巴。

    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童年的快樂,最起碼我是這樣想的。小時候夏天扣土蟬,抓知了,抓泥鰍,黃鱔,逮魚,扣螃蟹甚至還抓蟲子玩。冬天一大早起來去田邊玩冰,這些我小時候都幹過。

    小時候在村上讀書,夏天剛下過一場雨的話,一下課大家都跑外面去扣土蟬,就是知了沒變身之前,我們老家叫土蟬。下雨過後很多都會出來了,看見地上有一個小洞就去扣一下,一般都是有的。扣出來還帶回家去,一般它晚上就會褪殼,然後第二天起來就變成知了了。有大的也有小的,有些要叫有些不叫,我們把不叫的叫啞巴。現在想想童年還是很好玩的。

  • 6 # C橙子

    小時候沒有手機,我們農村孩子也就在山裡面上躥下跳的,春天捉蝌蚪,夏天捉知了,秋天摘野果子,冬天就打雪仗了,現在想想童年樂趣的確很多美好回憶。

    談到捉知了,現在覺得小時候做的事情實在是無法理解,因為在現在看來,覺得很噁心!我們那邊是不流行吃蟬蛹的,所以知了和螞蚱也就小孩子一起捉來玩,記得小時候每人拿一個酒瓶子,一群孩子就往山裡的大樹底下去抓,真的很多,知了顏色和樹皮的顏色差不多,所以當人靠近的時候,它們並不會馬上飛走,只是停止鳴喊安靜下來了,仔細看就能發現它們,所以不需要藉助任何工具就能抓到一整瓶,塞得滿滿的,那畫面感。。

    等回到家就慢慢玩耍了,最喜歡玩的就是找出外婆縫衣服的線綁住知了的腹部,讓它飛遠了,再扯回來,就像放風箏那樣玩。還有一種玩法就是給它活著解剖,先扯掉翅膀,再摘下它的幾隻手腳,最後擰掉腦袋。。

    我是個很安靜的女孩子,不知道當時是誰給的勇氣,也跟在屁股後面抓知了,想想那彆扭的氣質,就尷尬,哈哈。

  • 7 # 遠嫁小影

    1.知了,學名叫蟬,幼蟲時在我們家鄉叫它爬猴。夏天是爬猴出沒的季節,小時侯最喜歡捉,等到天黑拿個長棍子,帶上手電筒,一隻裝水的大瓶子就去大顯身手。有時侯能捉一大瓶,有時一隻沒找到。

    2.為什麼晚上捉?因為經過一個晚上的脫變爬猴會脫去外衣,變成一隻會飛的知了,到那時再去捉就難了。要找個長竹杆一頭綁個紗鬥,我們叫搖子,有了這個工具才好捉,看到知了爬在樹上要眼急手快一下就能捉到。

    3.知了幼蟲可以吃,蛋白質很高,它脫的皮是一種中藥材可入藥。

  • 8 # 8號車庫手工皮具

    八七年八八年的時候,為了捉知了猴,我被全生產隊的小孩拉黑了。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咋好,別人都是晚上帶個玻璃罐子帶個手電筒,一晚上捉上百隻。我家裡也有手電筒,但是很寶貴,所以都不讓我用,家裡不支援。

    但是看他們捉,我著急啊。於是我晚上也帶個小罐子,跟他們屁股後面。

    晚上捉這玩意吧,一個人不太好操作,你得先照著,然後拿棍子捅下來,然後放下棍子拿罐子。這時候,機會就來了,他們一捅下來,我馬上跑過去撿起來裝罐子裡,跟他們說,我先幫你存著,等捉完再給你。

    等捉得得差不多了,我就先溜了。所以吧,後來那些人晚上都不帶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制曲曲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