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悅文之風

    謙讓是一種美德,謙讓更是一種胸襟,一種豁達,更代表著一種境界。

    如我們乘坐公交地鐵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會習慣性的把位置讓給那些比我們更加需要的人,人生匆匆幾十年,在這個世上我們能留下的東西是有限的,給後人留下謙讓美德,要比那些物質上的任何東西都有意義。

    古有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家喻戶曉,一個幾歲的孩子都懂得禮讓謙讓,一個梨沒有多大的分量,但是他代表著你的一種態度。

    早在北宋王安石還有一個三尺巷的故事,說是他的家鄉親人在建房時與鄰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之爭,家人想借王安石的權威,寫信給王安石。

    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風範,回信道“千里捎書僅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慚愧,讓出一尺半,鄰家得知後,也讓出了一尺半,三尺巷成就了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

  • 2 # 零度君

    謙虛謹慎自矜其智非智也,謙讓之智斯為大智;自矜其勇非勇也,謙讓之勇斯為大勇。——《弟子箴言·崇禮讓》

    人生在世,與人相處,想要過得輕鬆愉快,請記住一個字:“讓!”

    讓,是一種生活智慧。生活中好多的人,不一定針鋒相對;人生中的好多事,不一定據理力爭。

    讓,是一種人生美德。有些話,慢慢地都會理解;有些事,漸漸地都會明白。

    不急不躁,有忍有讓,生活才美。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也是從小到大被家長拿來教育小孩子關於謙讓的最好的案例了。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

    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讓,是一種大度。讓,可能一時委屈,卻能減少衝突。在任何場合,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可以沉著應對,把握分寸,控制自己的脾氣。

    讓一讓,也許不能給你帶來好運,但是一定可以幫你化解矛盾。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

    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

    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後,主動讓出三尺宅基地。

    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最後這裡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生活不是戰場,無需一較高下。人與人之間,讓一讓,就會多一份理解就會少一些誤會;心與心之間,讓一讓,多一份包容就會少一些紛爭。

    學會讓一讓,就是多些寬容,多些換位,事情才能圓滿解決,身心才會愉悅!

    虛假的謙讓一出現,真正的謙讓就及時消亡。——馬克·吐溫

    有個皇帝決定要獎賞臣子們每人一隻羊。但那些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要怎樣分配才不至於導致爭議呢?

    皇帝把這個“難題”拋給了手下的臣子。第二天早朝時,百官們各抒己見,向皇帝提出了很多的分羊辦法。正當百官爭論的面紅耳赤時,宰相默默地來到圈羊的地方,把其中一隻最瘦、最小的羊牽走了。

    於是大家在互相謙讓中很快地就把羊分了下去。

    朋友交好,若要情誼持久,就必須彼此謙讓體貼。——喬叟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與澠池會盟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儘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衝突。

    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

    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在人生道路上謙讓三分,就能天寬地闊。——卡內基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

    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

    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於是就問道:“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

    於是孔子就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俗話說,忍一忍,海闊天空,讓一讓,柳暗花明。

    有些人,不一定就要爭鋒相對,有些事,不一定就得據理力爭,你若有理,不需要爭,你若無理,沒有臉爭。得理也要饒人,無理就會慚愧。

    所以,與人相處,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讓,勿究。

    “暮色動前軒,重城欲閉門。殘霞收赤氣,新月破黃昏。已覺乾坤靜,都無市井喧。陰陽有恆理,斯與達人論。”

    在《樂靜詩》中,朱瞻基多了一絲從容,多了一份忍讓。最喜後四句,乾坤安靜,沒有市井的喧囂,忍讓平和是亙古不變的恆理。

    我想,人一生不過三萬多天,日子屈指可數。

    讓一讓,讓你擁有寬廣恢宏的胸懷氣度,揚長避短,擇善而行。

    讓一讓,讓你的生活減少不必要的煩惱,讓你的人生多份看得見的美好。

    讓一讓,讓你在人生之路越走越寬,讓你的世界越來越開闊,清空雜念,洗滌靈魂的汙垢。

  • 3 # 雲朗a

    謙讓是一種胸懷,一種美德,一種風度,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養。

    我的理解是,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想要的,就別輕易放棄,也別謙讓給別人.沒錯,現代社會要求我們必須學會為自己爭取.但事實上謙讓對現代人來說更多的是自覺遵守一種秩序.而這種秩序的遵守,於人於己都會帶來方便.大凡世間萬事,無不是爭則不足,而讓則有餘.

  • 4 # 上海韓天

    一般情況下,讓字前面加個謙字,謙讓肯定是美德。

    在車上和地鐵上對老弱病殘孕及懷抱嬰兒者讓座,也是一種美德。

    同事同學之間、家人親人友人之間、鄰里街坊之間相互關懷關心禮讓謙讓都是一種美德。

    但讓和謙讓又不是絕對的。它有場合、物件和時間限制。

    例如長途公交車或高鐵,飛機航班座位問題等場合,就不是一個簡單讓與不讓的事情了。首先得尊重和服從預訂預購的規則及排隊的前後秩序問題。在法侓和社會秩序上先講遵守和服從。而不是僅憑老弱病殘孕懷抱嬰兒者就可隨意佔座或加塞的所謂禮讓問題了。

    還有在交通規則上,為了生命安全和公共安全,讓與不讓也不僅是道德問題了。該遵守的法侓法規都得遵守服從。讓與不讓都得服從法律法規這一大前提。

    至於在戰場上宋襄公對敵人的所謂仁義禮讓,更是被斥為“蠢豬式的仁慈”。

  • 5 # 高冷的玉米腸

    讓是不是一種美德,這是分情況的。

    一、好的方面,這方面說的是謙讓,謙虛禮讓。這這種情況下給別人留下的印象是極好的,別人對你的看法會有很大的改變,所以說謙讓是一種美德。舉個例子說,你和一位上了歲數的老人同時上公交車,這時候你要先上去了,車上的人怎麼看?他們即使不說出來也會想“你這麼年輕的一個人,和老人搶什麼,那車還能不等你?”如果你讓老人先上去了,換來的不止一句老人的謝謝,還有車上人對你的讚賞。這種讓是美德。

    二、不好的方面,這就是推讓了。假如自己的老闆脾氣不好,而今天剛好生了氣,此時此刻有一份重要的檔案需要他簽字,辦公室的人又都不想去老闆那裡碰釘子,這時候也會讓,這時候的讓就是不好的,這是把人往火坑裡推啊,這種讓就算不上美德了。(涉世未深,僅代表個人看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湖人新賽季會以英格拉姆為主體交易巴特勒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