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興農
-
2 # 沒腦子的小魚聊歷史
大家好,我是沒腦子的小魚。粽子又稱“角黍”、“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漢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在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有史料記載的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最早是一種祭祀用食品,用作祭祖及神靈。東晉範注《祠制》記載:“仲夏薦角黍。”說明當時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靈的習俗。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謂角,是指古代祭祀時最高階的供品為牛,粽子的形狀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種黃黏米。用穀物製成的角黍代表陽,包角黍用的菰葉(粽葉)代表陰,陰陽結合,有驅邪納福、祈求平安的意思。讓我們再順著歷史的脈絡向前探尋,大約50萬年前,人類發明了用火將食物烤熟食用,為了適口,人們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熟,然後剝葉而食。這就是粽子的雛形。又經過40萬年的時空變換,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更像現在的粽子。
說到粽子的普及,還是和一位歷史人物有關,他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政治家屈原。屈原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狼狽逃難,楚國岌岌可危。此前,屈原對內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等人的排擠和陷害,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達十多年之久。聽到楚國即將覆亡的訊息時,屈原正在今湖南省岳陽市汨羅江邊居住,知道已然迴天無力,他的心情異常沉重。他披頭散髮地來到江邊,如瘋魔了一般在水澤邊一邊徘徊,一邊吟詠,臉色憔悴,身形乾枯。一個漁夫看見他,便問:“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兒?”
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渾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夫說:“聖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渾濁,為什麼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麼不吃點酒糟,喝點小酒呢?為什麼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汙染呢?我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怎麼能使自己高尚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
於是,他悲憤地寫下了《懷沙賦》:“......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我知道死已不可避免,我對生命也不願意吝惜。那些光明磊落的前賢喲,我將永遠和他們在一起。然後抱起一塊大石,緩緩地又是義無反顧地走進了波濤滾滾的汨羅江。沿江兩岸的百姓聽說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自盡,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祭奠,逐漸演習成了端午節。這就是中國“筒粽”的由來。
-
3 # 亞洲食學論壇
我們知道,粽子原名角黍,黍是古代五穀之一,古人的主要糧食作物。在新石器時期遺址中發現黍的碳化種子,說明很早就開始食用,而且非常重視。《詩經》裡面很多關於黍米記載,熟悉的如“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古代天子,在夏至這一天專門嘗黍,用黍進行祭祖。《禮記·月令》:“仲夏之月……農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乃以雛嘗黍。”主要是希望得到祖先保佑,從而使黍獲豐收,這種天子祭祀儀式往往也是政治需求,欺騙大眾為鞏固統治所用。於是,用黍祭祖的思想和形式逐漸滲透到百姓生活習俗中。
那黍米為什麼會做成粽子的形狀呢?這個問題好像尚無確鑿的證據資料,記得有學者推測過:可能是晉代人仿照西周人用牛角(或羊角)祭祖,所以做了這個造型來慶祝豐收。這也算有道理,可以為一家之言。
也有人把粽子的形狀和夏至聯絡(因為夏至吃粽子)。包裹“角黍”的做法,是對當時時令陰陽二氣還相互包裹、沒有分散的一個象徵。這是《風土誌》裡面記載,在《禮記·月令》裡面也有類似意思的,夏至這一天比較特殊,白天最長,陰陽爭,陽方盛,陰欲起也,所以角黍的形成和仲夏節氣的特點分不開的。這個陰陽說可能和角黍本身有關。黍在古代稱為火谷,屬陽,菰米生,屬陰,菰葉裹著黍米,即為陰裹陽。但是古人一般以為陽在外,陰在內,這樣陰陰陽陽互相包裹也就分不清楚了。
粽子在古代除了角黍,還被稱為餈筒、裹蒸。
文/GSN
-
4 # 關山明月779
每年的端午節,母親都會包香噴噴的粽子,青色的粽葉包上大黃米,大棗,小米,糯米,煮出來的粽子清香又美味。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叫端陽節,五月節。端午節在中國南方比較隆重一些,在這一天,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掛艾葉等習俗。
相傳,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大詩人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春秋時期楚華人,現在的湖北宜昌人,詩人,政治家。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對內實行變法圖強,因此得罪了很多舊貴族,公元前314年,屈原因受上官大夫讒言而被流放至漢北地區,兩年以後楚懷王重新啟用屈原。前294年,屈原被第二次流放,這一次到達了江南荒僻之地。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攻佔了楚國都城郢都,屈原在極度苦悶的心情下,抱著巨石投汩羅江自盡而死。
屈原死後,老百姓非常痛心,有的漁夫划船沿著汨羅江打撈他的屍體,後來演變成了賽龍舟的習俗;有的老百姓用艾葉包上米和早,投放在河裡,讓魚兒不去吃屈原的屍體,有的醫生往河裡撒入雄黃酒驅逐蛟龍以保護屈原,後來也就演變成了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
如今,粽子因為地域差別而南北有別。北方主要是糯米粽,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風味別具。南方風味就很多了,像廣東的什錦粽子,四川的辣粽,蘇州的豬油豆沙粽,浙江的八寶粽等等。嚐遍大江南北的美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回覆列表
說法一:紀念屈原
這種說法相信知道的人最多吧。大家都知道屈原是楚國的大臣,一心為了國家,但是楚王卻聽信建寧小人的讒言,讓楚國陷於亡國的處境,屈原流放在外,對國家也是萬念俱灰。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屈原含著對國家的前途的憂慮之情投入了汨羅江之中。世人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汨羅江中的魚蝦吃掉,就會在江中投放大量的食物,這些食物大多是黍米做成的飯糰。久而久之就成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些投放在江水中的食物是為了讓死去的屈原吃的,但是由於魚蝦總是會搶食,所以百姓就把飯糰用蘆葦葉子把飯糰包成菱角的形狀,讓魚蝦以為是菱角就不會搶食了。並且會划著龍舟撒粽子,這樣魚蝦會以為粽子是龍王的,龍王總管這水界,這些魚蝦就更不敢搶食了。所以就有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不過這也只是關於粽子由來的說法之一而已,除了這種說法之外還有其他的說法。
說法二:祭祀用品雖然說紀念屈原的說法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講也說明粽子應該是一種祭祀的用品。但是這種說法當中粽子的祭祀性質更加強一些。這種說法的時間要比紀念屈原的說法更加久遠一些。而是說粽子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主要是用來祭祀神靈和祖先的。中國古人都講究陰陽五行的說法,這就在粽子上體現出來了,粽子所用的原料古時候並不是糯米而是一種黃色的黍米,黃色屬於陽。包粽子所用的粽子葉為綠色,屬於陰。並且祭祀的用品主要包括五牲,即牛、羊、豬、犬、雞,而粽子的包法非常像牛角,所以被當做祭祀的用品。
說法三:包烹這種說法就不太具有傳說和神話的性質了。包烹的說法由來也是非常久遠,不過可以一說是最具有科學性的說法了。在遠古時期,大約50萬年以前,原始人的生活還沒有鍋、廚具這些物件,並且只是會簡單的用火燒食物,這時候就出現了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入火中燒食的情況,燒熟之後將樹葉剝去,食用。後來到了石器時代之後,人們已經可以把包裹樹葉的食物放入石鍋之中煮食了,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吃的粽子的雛形了。
雖然說關於粽子的說法很多,但是無論是哪種說法都證明粽子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們認真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