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方誌大全

    花臉

    中國傳統猴戲 猴戲在中國已有悠久史史,最遲於唐朝已有出現。古代漢族人民把猴子視為馬的守護神,常於馬廄內養猴子以留住馬匹,並讓猴子表演猴戲作祭祀之用,因此猴子又有“馬留”的別稱,此名稱至今仍保留在粵語中。日本於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猴戲。 後來猴戲的宗教性變淡,有些只是純娛樂觀眾,一些小販為招攬顧客,也會養猴子表演賣技藝,尤其常見於賣武術、賣藥等行業。現時香港唯一一隻獲漁農自然護理署發牌由人飼養的猴子金鷹,其已故前主人陳日標生前以賣藥為業,金鷹就在主人賣藥時表演。 日本傳統猴戲 日本把猴戲稱為猿まわし(さるまわし),有時也寫成猿回し,屬於傳統藝能。猴戲最初傳入日本時,也是於馬廄中作為祭祀驅邪之用,常見於武家的馬廄。室町時代起猴戲宗教性淡化,發展成街頭藝術,多以太鼓伴奏。由於日文中“猿”的讀音是さる,與表示離開、驅離之意的“去る”念法一樣,有吉祥的意味,因此發展成過年時常見的表演。江戶時代更認為是種讓病魔遠離的象徵,所以還有專門引導猴子耍猴戲驅邪魔、病魔的職業。 此外,日本的狂言中也有猴戲表演,稱為靫猿。 4現代猴戲表演編輯 現 在一些動物園、主題公園、馬戲團也有猴戲的表演專案,常見的有踏單車、跳火圈、走鋼線、翻筋斗、芭蕾舞、變臉譜、走平行木、默劇等。 5其他作用編輯 有些猴戲是為了行騙,例如假裝死亡,引發觀眾的同情心,因而獲得特別的償錢。 6猴戲流派編輯 概述 民國時期的戲曲舞臺上,孫悟空戲--俗稱“猴戲”深受歡迎。先期演猴戲具有獨特風格,在臉譜、扮相、表演各有不同的,是郝振基、 楊小樓、 鄭法祥;後期為 蓋叫天、 李萬春、 李少春。 先期 郝振基,著名崑曲演員。他的功底紮實,聲音洪亮,氣力充沛, 武生戲擅演《夜奔》、《探莊》、《打店》等,其中《夜奔》演林沖穿厚底靴“走邊”被稱為一絕;老生戲能演《草詔》、《打車》等;花臉戲以"三公戲"(《陰審》的包公,《刀會》的關公,《聞帳》的三公,即張飛)知名。他的猴戲代表劇目有《安天會》、《花果山》、《火雲洞》、《火焰山》等。郝根據自己臉形較長的特點,將孫悟空的臉譜設計得不同於一般三塊紅的“倒栽桃”式,而是外白中紅,紅色上端像個月鏟,下端較窄,似撤欖形,稱為"一口鐘"式臉譜。他保持了弋腔猴王的傳統扮相,演《安天會》,上場時戴草王盔,帽兩邊各系著一條長過膝頭的鵝黃綵綢;盜丹時戴一白氈帽,身著黑箭衣,系大帶。表演上重“形似”,動作很小,行動極為靈活,偷桃動作酷似真猴。他一邊吃桃,一邊轉眼珠,來回晃腦袋,尖嘴巴一鼓一鼓的,兩個耳朵還能前後扇動;過一會兒,他又把後腦勺朝著觀眾吃桃,邊吃,後腦勺還能上下聳動,這是郝振基的兩項表演絕技。他的猴戲,對南北派猴戲演員都有一定影響,民國初年享譽舞臺。 楊小樓,是大家熟悉的著名京劇武生宗師,乃父 楊月樓擅演猴戲,有“楊猴子”之稱,傳到楊小樓,又得名家張淇林教授,他的猴戲有了新的發展。在孫悟空的臉譜設計上,他把“倒栽桃形”與“檄欖形”結合起來,桃蒂一筆,直通到天屏,把眼瓦從十字形改為濃眼圈加眉子,從而使孫悟空從面部外觀上增加了武生的氣質。楊小樓以演《安天會》和《水簾洞》著名,他在孫悟空的外型設計和動作表演上,十分注意把握這一神話人物性格,力求“神似”而逐漸減少“形似”,雖然他身材高大魁偉,但他演出的猴戲卻輕巧玲或,天津名票友王庚生說他猴戲動作表演特點是“把原來的武生架子儘量收縮,用攏肩、曲腿的方法,來達到使身形縮小、使動作小巧靈便的目的”。表演上他不以翻跌技術取勝,而以著力塑造孫悟空的猴王氣質見長,把猴戲的表演和造型又提高了一大步。1912年,楊小樓去上海演出,連演40天,戲目不重複,猴戲尤其叫座。據梅蘭芳轉述蓋叫天的話:“楊小樓演《水簾洞》鬧海那一場,在曲子裡的跟頭翻的那份漂亮,落地那份輕,簡直像貓似的,我是真服了。” 南派猴戲代表人物是鄭法祥,人稱“小活猴”。其父 鄭長泰為河北梆子演員,擅演猴戲。鄭法祥幼年時隨父學戲,耳濡目染,後來專工猴戲,並求教於楊小樓、郝振基,加上自己琢磨,試演,逐漸形成南派猴戲風格。1926年,他隨楊月樓赴日本,在東京演出了《搖錢樹》、《水簾洞》等悟空戲。1928年,他在上海新舞臺演出《金刀陣》,獲得成功。鄭法祥的臉譜設計源出廣州大佛寺石碑上孫悟空"鬥戰勝佛"的刻像呈文相拓片,他劃分很細,共分四個時期(《悟空出世》、《刀劈混世魔》、《鬧天宮》、《金刀陣》),孫悟空的臉譜隨其經歷、能耐的長進而演變。他總結孫悟空的性格基本特徵是“大膽不羈,嫉惡如仇”八個字,他的表演特點粗獷、豪放,動作大而簡練,並且很注意孫悟空的氣度,認為孫悟空是一個“齊天大聖”,決非一般抓耳撓腮的毛猴可比。他在演出時講究三掌四拳(伸掌、刁掌、扣掌;卷拳、螺絲拳等),動作運用上吸收太極拳的精華,顯得靈活利索,圓熟自如。 後期

  • 2 # 碼字小農

    架子花臉 京劇淨行細目之一.範圍很廣,以工架、唸白、表演為主。有時唱做並重工.比如《連環套·盜御馬》之竇而墩.架子花臉的劇目相當多,像張飛的戲、牛皋的戲、李逵的戲、焦讚的戲、絕大多數的曹操戲,還有像《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裡的馬謖、《取洛陽》裡的馬武、《十三妹》裡的鄧九公、《審潘洪》裡的潘洪、《李慧娘》裡的賈似道、《群英會》裡的黃蓋、《法門寺》裡的劉瑾、《連環套·盜御馬》裡的竇爾敦等等都是屬於架子花臉的範疇。特別值得說一下的是曹操戲,化妝勾水白臉的,不用一般的油彩,而是用水粉加上一些黑筆道勾成水白臉的,這就是所謂奸臣臉,以曹操為最典型。實際上不止曹操一個人,很多歷史上的奸臣,像趙高、董卓、賈似道、嚴嵩等,都是勾的水白臉。所以水白臉就形成了一種典型,只要勾這種臉,就一定是壞人。這樣的角色都由架子花臉來應工。

    猴戲武生 扮演猴戲的演員,由武生來應工,故此得名。其來源是在崑曲。崑曲裡的猴戲,像孫悟空都是由生行來扮演的,傳到京戲裡之後,也就由武生來扮演猴戲了。本來扮演孫悟空這類猴仙之類的角色,應該是機靈,活潑,動作輕巧敏捷,用武生好像不太適合。可是因為孫悟空已經是一個神猴,所以除了動作伶俐敏捷以外,他還要有氣魄,有比較細緻的表演,所以由武生來扮演,還是合適的。不過在京劇團裡,有些孫悟空的戲,也由武丑來應工,但比較少,大部分都是由武生來扮演,例如京劇武生大師楊小樓,以及後來的著名武生李少春、李萬春等,都是以擅演猴聞名的。楊小樓的父親楊月樓,本是武生兼文武老生,因為擅演猴戲,綽號楊猴子。楊小樓在年輕的時候,也因為擅演猴戲,曾經以小楊猴子的藝名享譽一時。另外,武生也有掛髯口的,掛髯口的武生和武老生是有區別的。武老生對於唱、念、做、打都很注重,而武生雖然戴髯口,但是仍以武打為主,例如《連營寨》和《陽平關》的趙雲,《嘉興府》的總兵,《劍峰山》的邱成之類的角色,雖然扮相跟武老生的一樣,可是卻都由武生來扮演。

  • 3 # 以文為名

    “猴戲”自古就有,應該在《西遊記》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而《西遊記》只是孫悟空的部分動作可能取材於”猴戲“,這也就是說”猴戲“先於《西遊記》,再來說《西遊記》,本來這本小說是經吳承恩收集野史以及神話故事,經過自己的藝術加工而形成的古典神話小說,不同於《封神榜》的是,這本小說主角只有師徒四人,因其在老百姓中口口相傳的故事糅合而成,老百姓也耳熟能詳,所以,《西遊記》必定能成為經典。

  • 4 # 動物之友

    猴戲,又名猴子戲,粵語稱馬留戲(俗作馬騮戲),泛指猴子或其他靈長類動物(如猩猩)參與演出的表演藝術。主要可以分為傳統猴戲和現代猴戲兩大類

    引申義

    猴戲除了指真正由猿猴表演的專案外,還用來比喻人們一些裝模作樣流於表面的行為。

    明朝-猴戲

    黃毛紅臀小胡猻,翻鬥爬竿踏車輪。頂盔揮旗羊做馬,妝扮美女笑煞人。

    傳統猴戲-中國傳統猴戲

    猴戲在中國已有悠久史史,最遲於唐朝已有出現。古代漢族人民把猴子視為馬的守護神,常於馬廄內養猴子以留住馬匹,並讓猴子表演猴戲作祭祀之用,因此猴子又有“馬留”的別稱,此名稱至今仍保留在粵語中。日本於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猴戲。 後來猴戲的宗教性變淡,有些只是純娛樂觀眾,一些小販為招攬顧客,也會養猴子表演賣技藝,尤其常見於賣武術、賣藥等行業。

    引申於西遊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推薦下,選擇日本看病還是去美國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