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在即歸處

    來時糊塗去時迷,

    人間一行如空花,

    生我之前誰是我,

    生我之後我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

    也無歡喜也無悲!

    說起佛性皇帝,印象最深的就是順治他的這一首詩很喜歡也很有深意,從這首詩的意境中可以看出順治帝有禪宗的根性。

  • 2 # 容華待流年

    身為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不務正業。

    比較出名的有順治帝福臨,為了董鄂妃死活要出家,正史上記載沒出家,野史上的記載都亂出花了。還好孝莊太后能力出眾,班底不錯,沒有出大亂。

    再有梁武帝蕭衍少年英才,對齊、宋弊端加以糾正,建立南梁,但晚年沉溺禮佛,且不聽別人勸解。他信佛還真出家了,用現在的話叫作妖,皇帝本人出家,要大臣出錢贖回來,並且不止一次。後來作死的又有叛亂,就掛掉了。

    但也有不一樣的,隋文帝楊堅與佛教的淵源頗深,他於寺廟中出生,長與寺院,深受其及環境影響,成為了一位忠實的佛教徒。楊堅一統天下後,重興佛法。

    說了這麼多其實吧事情都是兩面的。

  • 3 # 萊駒為右

    還是其皇家身份的原因,這個身份是他們永遠不能褪去的標誌,即使遁入佛門也還有這層身份。

    北魏獻文帝

    北魏獻文帝名叫拓跋弘,崇尚佛教,因為與馮太后不和常有出世之心,繼位六年即在馮太后逼迫下退位禪讓給自己的兒子拓跋宏(兩人名字讀音竟然一樣),在宮中建寺習禪,不過大臣們還是鑑於新皇帝太年幼,尊拓跋弘為太上皇帝,這個太上皇帝才十幾歲,是中國歷史上最小的太上皇。在擔任太上皇帝期間拓跋弘一邊禮佛,一邊處理政事,還曾帶兵打退柔然的進攻,保衛了國家的安全。後來,馮太后發現拓跋弘的戰功累累,害怕他威脅到自己和孃家的地位,於是就將他毒死了,拓跋弘死時才22歲。

    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蕭衍當皇帝之初很是勤政,選拔官吏,任用賢人,使他的帝國生機勃勃。然而,蕭衍晚年篤信佛法,縱容邪惡,蕭衍不僅幾次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和尚吃素就是蕭衍根據經書得到的科研成果,還寫了梁皇懺流傳至今。這使得他沒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現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候景叛亂後,梁武帝蕭衍被候景控制,連飲食都無法得到滿足,後來死在宮中。

    可見佛系皇帝也是皇帝,總有人對皇權垂涎欲滴,因此不愛江山愛寺廟的佛系皇帝不得善終也就難免了。

  • 4 # 談古論金

    梁武帝蕭衍從自比為商湯周武開始,而以捨身同泰寺作為繼續,從根本上來看與個人的信仰嬗變發展或者年老昏聵無關,與其說這是因為他前明後昏,毋寧說是他試圖藉助源自印度的精神資源,重塑漢魏晉宋齊梁一脈相承的合法性所需要的文化根基。

    蕭衍的不得善終,在成王敗寇的邏輯下,也在後世儒生刻意的醜化下,使得『捨身同泰寺』變成了一場可笑的鬧劇,即使在佛教界,主流觀點也是借禪宗初祖達摩祖師之口 diss梁武帝的『度人造寺,寫經造像』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本質上沒有功德。

    然而即使在貞觀之治的盛唐,品格氣類與梁武帝大相徑庭的一代名臣魏徵對梁武帝的評價卻是:

    可以說達到了一個極高的評價,也在一個側面反映此時梁武帝的歷史地位中被正面肯定的依然較多。

    而在梁武帝同一個時代,庾信寫下了『天胡為而此醉』(老天爺為什麼醉了),姚察寫下了『天道何其酷焉』,在他們看來,上帝錯了,歷史的程序不應該是這樣,以漢魏衣冠禮樂為象徵的華夏文明在南朝的覆亡,不能簡單地完全歸咎於蕭衍。

    當然,唐代時期,對蕭衍的貶低已經逐漸普遍,及至北宋,理學家程頤如是評價蕭衍:

    把梁武帝和蕭梁的失敗完全歸因於蕭衍的好佛,不免是基於門戶私意的偏見,回望歷史深處,蕭衍的好佛從本質上並不是通常所認為的佞佛,而是他整體禮樂文化制度建設的一部分,只是非常遺憾,最終他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
  • 5 # 祥河詩語

    你說得是梁武帝蕭衍吧?

    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個皇帝被佛教界尊為大護法,而今現在佛教的一些規儀也出自此人,如他寫的《梁皇懺》,出家人不許食肉,寺廟有田產等等。侯景之亂後,蕭衍被囚於建康臺城,最後被活活餓死。這實在讓佛教的因果報應一說沒臉,於是後世高僧們就講了個故事:蕭衍前世曾於某山洞關了一隻猴子並給活活餓死,前世因後世果嘛,此猴也不一般呀,發誓來世定報此仇!於是便是侯景(姓侯),也餓死了蕭衍。

    其實在禪宗祖師達摩見蕭皇帝時蕭曾問達摩:自己舉一國之力佛教做了這許多事情,功德大不大?達摩漠然曰:並無功德。

    一個皇帝是一個國家的權力核心,只知沉溺於佛教必然朝政荒廢,怠政的結果離禍事還會遠嗎?而且戰亂一起人民塗炭,千千萬萬人死於非命,國破家亡,功德何在?那麼多死去的生命都是因為前世欠他蕭衍的嗎?該向誰去討還?

    可悲可嘆!可嘆可悲!

  • 6 # 阿含經好難懂

    在印度和中國的佛教歷史上,至少有四位“佛系”皇帝,他們都是曠古絕今的一代人傑,崇信佛教,是有名的護法王。但是這四位帝王或者他們的王朝都沒有得到“福報”。

    阿育王,古印度帝王之首,死後不久,孔雀帝國迅速衰落滅亡;

    貴霜帝國迦膩色伽王就更慘了,在遠征途中為其部下所殺;

    中國的隋文帝的篤信佛教,開創大隋,可惜死後帝國沒幾年就覆滅了;

    再加上樑武帝,86歲經歷侯景之亂,死於政敵的軟禁之中。

    這些護法王的命運和佛典上描寫的轉輪聖王相差太遠。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總結起來有兩個方面:

    首先是我們不能把佛教神化!以為信奉佛教能夠獲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者直觀說是’佛菩薩保佑’。在代表原始佛教經典的系列《阿含經》裡,雖然有一些關於神通的描述,但是總體上看,神通是不能改變“業力”的。佛陀自己不能挽救釋迦族的覆滅,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無法救助餓鬼道的亡母,這些故事無不說明:佛法並不是改變世界的超自然力。

    早期佛教經典以個人的趣涅槃為最終目的,述及佛教的基本教義有四諦、四念處、八正道、十二因緣、十二分教、無常、無我、五蘊、四禪、四證淨、輪迴、善惡報應等論點,明確透過佛法修行無法獲得“人天福報”。

    但是在後期佛教發展過程中,一方面“神棍”為了獲取信眾的香火錢,大力鼓吹福報。另一方面,按照佛經修行,能使人的心態變得平和包容,從而改變人的急躁性格和處事方式,使人物命運發生好的變化(這一方面的內容,以後有空了我再慢慢寫)。所以漸漸形成了“信佛得人天福報的印象”。這是誤解。

    佛系皇帝為何不得善終的另外一個客觀原因,是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都蘊藏著戰爭和動亂的根源。無論是孔雀帝國阿育王,貴霜帝國迦膩色伽王,還是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開創大隋的隋文帝,他們所處的時代都在小國混戰天下趨向統一的時代背景下。而這些創業帝王面對各方矛盾,英雄所見略同地把化解之方,押寶在了當時最具普世價值的佛教思想之上。但是無一例外的,意識形態的構建非一朝一夕所能強求。所以這四位王的努力,都沒有取得良好效果。

  • 7 # 使用者和言悅色

    不愛江山怎麼做好人好事?怎麼做佛?愛寺廟求福報,沒功德。你走的是形式,沒有提升自己的品位,沒有真修實做。

    學佛修道,要修心改過,淨靈證性。佛家五戒:殺盜淫妄酒,他皇帝哪樣做到了?做佛做好事不是給別人做,是自己的福報因果。

    您一邊唸佛誦經,一邊殺生害命,一刀還一刀,一命償一命。學佛只是求佛保佑,但心裡卻不幹好事。不做好人做大惡人,佛教人做好人會有好報,惡有惡報。他皇帝不照做,我行我素,他的因果報應佛不替他受過。菩薩怕造惡因,眾生怕受惡果報。所以菩薩改惡因,沒惡果報。眾生不改惡因,必會有惡果報。到時報應來了,誰也代替不了。佛更不會犯錯誤,走後門。佛用法教人自救,就是為眾生救苦救難了,你不聽,他還管你什麼?自作自受吧。

    你有聽說哪個皇帝去出家?他才捨不得他的金錢地位與利益,所以很難得自在得解脫,也無法為他所犯的錯誤救贖。犯錯誤遭報是天經地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個人在泡茶的時候唱的那首叫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