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沙市芙蓉區柳芊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整個變法來看其實是困難重重,根本原因是觸犯了貴族階級的根本利益,變法能執行到底離不開賢君秦孝公的背後支援,商鞅的禍根埋在得罪贏虔和太子嬴駟,從此處可以看到他的悲慘結局,法家代表之一的商鞅能名滿天下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秦孝公贏渠梁給予了他前所未有的權利和地位所以變法才能徹底,贏渠梁死時商鞅權利達到頂峰,但是往往有才能的人都會驕傲自負,嬴駟的上臺為了鞏固自身權力為了秦國能走的更遠為了得到贏虔甘龍為代表貴族階級支援不得不借商鞅的頭來達到政治目的,所以商鞅結局早已註定。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秦國的一統天下離不開商鞅的貢獻,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伴君如伴虎,一朝君子一朝臣,變法目的既然已經達到,變法既然已經根深蒂固,有無商鞅已經無關緊要,保持變法內容殺商鞅鞏固皇權一箭雙鵰才是嬴駟必須做的事情,也為嬴政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2 # 小編虎哥

    秦始皇一統天下是路人皆知,但此番功績也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秦國經六世之餘烈,積累可以大統一的原始資本。而商鞅就是助力秦國躍進大國的關鍵人物,他拉開了秦國六世積累的序幕。但如此功臣何以被施以車裂?

    商鞅在魏國期間不受重用,公叔痤向魏王推薦人才,魏王不理會。公叔痤又告誡魏王此類人物不為自己所用,不如早些抹除,誰料魏王不置可否。公叔痤只能告知商鞅讓他另謀出路。輾轉列國的商鞅來到了秦國。此時秦國君主是秦孝公,他想要改變秦國積弱的現狀,見商鞅確實有才能,就讓他主持變法。商鞅變法成功,讓秦國國力大漲,其直接表現是河西戰役的勝利,一洗諸侯國對秦國蠻荒積弱的形象,商君的稱呼也來源於此次戰功。

    那麼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商鞅為何不得善終呢?

    首先,作為國君不自己主持變法,無非是舊貴族的勢力龐大難以剷除,舊貴族和自己本身就是盤根錯節,只有找一個人來主持,但是想要變法,就得集中手中的權力底牌,這樣即便革除了舊貴族,又會滋生新貴族,還不受自己控制,最好找一個無根之人,結果商鞅來了。商鞅來了,大刀闊斧地削弱舊貴族,舊貴族的第一發洩點就是商鞅。其次,商鞅在秦孝公時代已經掌握了很大的權力,商鞅沒有憂患意識,早該放權逍遙自在,但是貪心不肯放權。功高蓋主又是一層隱患,被新任君主所猜忌。

    其次,秦孝公死後,國內舊貴族蠢蠢欲動。而公子虔因被商鞅削去鼻子懷恨在心,伺機向商鞅復仇。新任秦惠文王為了撫平舊貴族的怨氣,只能把目光轉移到商鞅身上,順便收回商鞅的權力,集權於自身。

  • 3 # 一尾江鯉

    商鞅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歷史人物,記得課本上還有商鞅南門立木的故事,商鞅變法更是為秦一掃天下奠定了基礎,但最後卻被車裂而死。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商鞅的興起於滅亡。

    商鞅本是衛華人,後去魏國謀求發展,卻不受重用,之後赴秦依靠孝公的寵臣景監求見孝公。四次見孝公才得孝公重用,先讓商鞅在秦國頒佈《墾草令》,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 、促進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 等改革方略。之後任命為左庶長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開始了第一次變法。下令把十家編成一什,五家編成一伍,互相監視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不告發奸惡的處以攔腰斬斷的刑罰,告發奸惡的與斬敵首級的同樣受賞,隱藏奸惡的人與投降敵人同樣的懲罰。一家有兩個以上的壯丁不分居的,賦稅加倍。有軍功的人,各按標準升爵受賞;為私事鬥毆的,按情節輕重分別處以大小不同的刑罰。致力於農業生產,讓糧食豐收、布帛增產的免除自身的勞役或賦稅。因從事工商業及懶惰而貧窮的,把他們的妻子全都沒收為官奴。王族裡沒有軍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冊。明確尊卑爵位等級,各按等級差別佔有土地、房產,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飾,按各家爵位等級決定。有軍功的顯赫榮耀,沒有軍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顯榮。

    變法實行一年後,“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不得民心),此時太子觸犯了新法,但因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刑,於是就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以墨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變法十年,“秦民大悅”,“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國家日益強盛。當初說新法不方便的秦國百姓又有來說法令方便的,衛鞅說:“這都是擾亂教化的人”,於是把他們全部遷到邊疆去。此後,百姓再沒人敢議論新法了。之後衛鞅被任命為大良造。率領著軍隊圍攻魏國安邑,使他們屈服投降。過了三年,秦國遷都到咸陽,此時商鞅開始了第二次變法。

    主要內容有:把零星的鄉鎮村莊合併成縣,設定了縣令、縣丞,總共合併劃分為三十一個縣。廢除井田重新劃分田塍的界線,鼓勵開墾荒地,而使賦稅平衡。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處劓刑。過了五年,秦國富強,周天子把祭肉賜給秦孝公,各國諸侯都來祝賀。

    第二年就派衛鞅率領軍隊攻打魏國,破之,俘公子卬,魏國派使者割讓河西地區奉獻給秦國做為求和的條件。衛鞅打敗魏軍回來以後,秦孝公把於、商十五個邑封給了他,封號叫做商君。

    之後孝公死惠王繼位,惠王就是當年那個犯了新法的人,他的叔叔公子虔和老師公孫賈都被商鞅處罰,公子虔八年未出門,孝公死後就去找惠王說商鞅的罪惡。之後商鞅被惠王車裂而死,殺光了他的家人。

    商鞅之死是由緣故的。

    《戰國策·秦策一》:“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惠王把商鞅車裂了,而秦國的人們並不同情他。前面也有介紹說“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這麼多人說新法的不便,可見他一定是存在問題的,但商鞅不理他們,十年後還有人說新法好的也被拉去充軍,說他們是“亂法之民”。對於犯法之人採取坐連之法,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有罪。犯罪重罰,有功輕賞,執法嚴酷。商鞅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變紅,號哭之聲驚天動地。商鞅嚴格執法、濫用酷刑的行為招致普遍的怨恨 。他的殘忍少恩奠定了他死亡的基礎。

    他的變法侵犯了貴族階級的利益,導致了貴族們對他的怨恨,恨不得他早死。全國上至君主下旨平民都被他得罪遍了,他的死也是必然。孝公死後,無人為商鞅撐腰,而且這時商鞅位極人臣,獨攬秦國的政教,這在新君眼中是很不爽的。這時受嚴刑酷法殘害百姓需要一個宣洩口,而這個宣洩口就是商鞅,所以商鞅被惠王車裂不單單是惠王的個人私怨,也是民怨。他的死不僅讓惠王少了個礙眼的人,還安定了民心,少了民怨。算得上“死得其所”了。

    綜上商鞅的變法理念有三:1、剷除“仁義和平善良孝悌“,國家才會強盛;2、人人互相監視互相告密,國家才會強盛;3、必須“弱民“、“愚民“,國家才能強盛。這簡直介紹2000年前的傳銷,這不得全國通緝嘛?!

  • 4 # 明月86906

    非是鞅作死,實乃改革者宿命。中國進步有二,其一,社會改革,革故鼎新,興利除弊,改革者得罪守舊勢力,遭其忌恨,為君者亦憂其功高,則或為舊勢力謀殺,或為庸君擅殺。其二,社會革命,舊政權腐朽,體制內皆渾渾噩噩,醉生夢死,民不聊生,則有揭竿而起者,激濁揚清,滌盪塵詬,社會突飛猛進。

  • 5 # 琴心入道

    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死的時侯,就是想讓商鞅接位,這可不是小說大秦帝國杜撰。

    要知道進行商鞅設計的那種變法,整個國家的政治軍事體系內,就幾乎全是商鞅提拔上來的人。那麼孝公在時,自然沒問題,孝公一旦不在了,他們聽誰的?

    忠奸是很難判斷的,順治在時,鰲拜何嘗不是文武雙全的大忠臣,時事一變,陰陽就會瞬間轉換。

    所以,惠王即位,商鞅真的想把他怎麼樣,他是沒有辦法的。

    所以,真的,很大的可能,商鞅就是象大秦帝國裡寫的那樣,為了法家理論,制度能建立,寧願犧牲自己。

    只為一統天下,為華夏建立高階立國的制度體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練行書,草書臨誰的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