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起風了ii

    說到底官場不倒翁,主要就是其建立了淮軍,有槍就是草頭王,其次選擇了一個好老闆!!沒有咋們的慈禧老佛爺患有他的淮軍舊部做保障我想他早就出了核心圈了!!

  • 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李鴻章是晚清奇人,是清王朝的裱糊匠。其人既為清廷所倚重,又為其所防範。同僚中,有懼之者,也有妒忌者!那麼李鴻章為何能在晚清政治漩渦中立於不敗之地呢?淺見有三個原因:

    一、內因:李鴻章依賴慈禧太后的賞識,而青雲直上!故對慈禧太后感激涕零,時刻注意維護慈禧太后的利益。因此為慈禧太后所倚重——只要慈禧太后仍然信任李鴻章,李鴻章就不會倒,也倒不了!

    二、外因:李鴻章素有思想開明之稱,亦知“洋務圖強”。在中外各界影響力很大,因其在中外交往中的開明務實態度而受到洋人的信任和讚賞!故因其有洋人的支援和幫助,所以清廷內的“倒李派”對李鴻章也就只能徒喚奈何了!

    三、本因:李鴻章是依靠鎮壓太平軍而起家的!在這一過程中,他一直是緊握軍權不放的。“北洋”體系的逐漸形成,裡面也有李鴻章淮系的影子!

    軍權在手,高枕無憂——只是甲午戰爭使李鴻章的淮系勢力大受折損!但因李鴻章仍為慈禧太后和列強所信任,因此在過了甲午之後的“追責期”後,慈禧太后仍然不得不重新啟用這位重臣,來幫助自己穩定朝局!

  • 3 # 大輝小夢

    李鴻章曾經說過,“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就是做一名官員。如果這個人連官怎麼做都不知道。那太沒用了。”這表明李鴻章做官這件事上是遊刃有餘。在晚清複雜的政治環境中,他三次擔任直隸總督,累計時間為25年。他是清朝任職時間最長的直隸總督,自然有著獨特的官員地位。

    李鴻章的平生,是傳奇的平生,用他本身的話說便是: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暮年洋務。

    他和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他是大清帝國獨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說他是“再造玄黃之人”;他被西方譽為“東方俾斯麥”,與德國的俾斯麥,美國的格蘭特並稱十九世紀三偉人。

    歷史書裡,他是喪權辱國的罪人,是賣國求榮的權臣。而梁啟超卻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作為滿清王朝名義上的最後一位“中堂”大人,他的資歷是頗為值得羨慕的:25歲年紀輕輕中了進士,分配到地方當官之後連連升級,並終於在知天命之年,也就是50歲時成為武英殿大學士,屬於當之無愧的領袖級別的人物。

    李鴻章官職

    1847年,李鴻章參加科舉開始,一舉考中二甲第十三名進士,於是清政府授予他翰林院庶吉士。在這個職位上一個幹了七年,1853年,升任翰林院編修。

    到了1855年的時候李鴻章被加按察使銜,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地方大員了,這時候的李鴻章開始步入高官的行列。到了1862年,李鴻章官位再進一步成為江蘇巡撫,次年二月又兼任了通商大臣。

    1865年李鴻章開始任兩江總督,這是真正的地方大員,封疆大吏,能夠管理兩個省的事物。而到了1867年,為了表彰其功勞,特加太子太保銜,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

    到1870年,李鴻章被清廷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是當時最大的官員,也是最為重要的官員。直隸總督是保證北京安全的,所以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職位,而北洋大臣就是和洋人打交道,幾乎囊括了當時清廷最重要的兩個職務。

    李鴻章沒有當過宰相,很多人稱他為李中堂,是因為李鴻章有協辦大學士的稱號,有這個稱號的人當時就被人尊稱為中堂。李鴻章一直在升官,晚年雖然因為某些原因罷官,但後來還是被啟用,直到病死。

    李鴻章簽訂的條約

    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和日本簽訂的《中日修好條規》,這個條約還是一個相對平等的條約,但是在條約簽訂四年後,日本就向中國發出了侵略,這場侵略戰爭就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甲午中日戰爭,李鴻章奉命抗擊倭寇,可惜最終戰敗。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李鴻章又一次和日本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也就是《甲午中日條約》。

    光緒九年,中法戰爭在越南興起,光緒皇帝派遣李鴻章到越南籌備戰事。但戰爭後,因為慈禧太后為主的主和派的原因以投降拉下帷幕,最終結果是李鴻章和法國簽訂了《李福協定》。

    光緒二十一年,作為全權大臣的李鴻章赴日本進行談判,在談判過程中李鴻章一直保持堅定的態度,但由於清政府過於軟弱,最終李鴻章無奈只好在《馬關條約》上簽字。光緒二十七年李鴻章、奕劻代表清廷又簽署了《辛丑條約》。

  • 4 # 歷史的多巴胺

    年少不懂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這也反應出一個人的歷史側面不斷地變化過程,越是年輕越是覺得李鴻章就是個賣國賊,就是個無恥之人。反而工作了,特別是進入到一個單位的決策層,這時候才發現一個小小的公司問題錯綜複雜得難以想象,而在清末的歷史危局下,李鴻章竟然可以遊刃有餘,這真的不能不讓人拜服。

    他之所以能在政治激流中立於不敗之地,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李鴻章是19世紀清朝高層中對世界認識最清醒的一個人;

    李鴻章在與洋人學習及外交過程中,深刻發現,現在的強敵實力遠遠超過了清朝,而清朝的統治者卻一直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他一直是“變法”最為賣力的推銷者,他提出的“洋務新政”等口號,就是為了要革除清朝乃至在中國千年的政治弊病,透過洋務運動的方式與西方世界進行接軌。

    很多人以為洋務運動就是單純的增強國防,當時保守勢力也不反對學習西方先進軍事技術,畢竟被打怕了。他更多地想系統地學習,他提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用其人。”他要學的就是西方整體制度,而僅僅是軍事上面的成就。

    在這一點上,他比當時的南洋大臣張之洞強了不少。

    2、 為了變法,李鴻章積極地為清朝創造一個和平的外交環境:

    一個國家在變法過程中的內部阻力十分巨大,如果再受到外部勢力的干擾,變法想要成功就更是困難重重,而他為了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受到極大的非難,當時保守勢力認為軍事實力得到一定提升後就要求廢除條約,李鴻章堅決反對,他認為“各國條約已定,斷難更改”,很多人以此為由就認定他是賣國賊,可大家要想想,真的廢除條約,再來一個八國聯軍侵華,試問當時的清朝政策有能力抵抗嗎?因為他在改革的第一線,他更清楚清朝的實際能力,甲午戰爭時期,上下都要和日本一戰,只有李鴻章很清醒地認識到,當時的北洋水師其實徒有虛名,堅決反對。真的開戰,不少大臣紛紛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等著看北洋水師的笑話,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清朝不改革還有出路?同時李鴻章在工商業的發展和教育的發展上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3、 為了國家犧牲自己的名節:

    1871年09月13日,在天津,與日本簽訂《中日修好條規》;

    1876年09月13日,在煙臺,與英國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

    1884年04月17日,在天津,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款》,

    1885年04月18日,在天津,與日本簽訂了《中日天津條約》;

    1885年06月09日,在天津,與日本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

    1895年04月17日,在日本馬關,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

    1896年06月03日,在莫斯科,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

    1901年09月07日,在北京,與十一國公使,簽訂了《辛丑條約》。

    只摘取了一部分。

    在喪權辱國的條約上簽字,可以是要被歷史記住還要被臭罵幾千年的,可別忘了,這個時候的李鴻章甚至不是軍機大臣,其實還有很多身份比他更為尊貴的人可以去為國操勞,他卻在70歲的高齡還在為國家奔忙,李鴻章也算是為了國家操碎了心。

     

    有人說他之所以能在政治激流中立於不敗之地,只要是忠心於清朝政府,我覺得那看到是其次的,更多還是對國家的熱愛和想國家富強的心。這讓清朝統治者看到李鴻章有更多的利用價值,所以在各種彈劾中,反覆對其保全。所以李鴻章能在清末一直不倒,因為他肩上挑著清朝的萬里江山。

    李鴻章真的不容易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亞洲人的祖先真的是從非洲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