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專注力首席導師

    溺愛,對孩子來說是最大的傷害。被溺愛的孩子,始終不能獨立,或者獨立的很晚,沒有自理能力這是家長願意看到的嗎?

    我們每一個家長,都不可能陪孩子們到老,與其讓他長大後還不能獨立生活和學習,不能處理人生的問題,就不如從小鍛鍊他讓他儘快獨立自主,掌握本領和知識,這才是我們做家長的向孩子們表達愛的最好方式。

  • 2 # 豆粑粑聊育兒

    還是要分時分事分情況,小寶寶時可以多照顧點,但是也要培養寶寶的自理能力。學齡前時要教他懂事守規矩,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個人認為以下的行為就屬於溺愛了:

    1.孩子已經到了自己吃飯的年齡,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2.不論孩子提出什麼要求都無條件滿足。

    4.不管什麼事情都順著孩子,不和他講道理讓他明白為什麼不能做或者為什麼能做。

    5.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錯都說他對。

    對孩子太溺愛的話會使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沒有集體觀念。不利於長大後融入集體和社會。

  • 3 # 小方180540497

    對孩子,該管的還要管,同時跟村風也有關係,誰家的孩子一年掙三十萬,那麼同村的可能出五十萬,六十萬。關健是從小要抓,要獨立,關心可以,但要獨立,你們試看,絕大部分家中窮的孩子能成人,而且我在清華大學做過活,看到聽到,大部分孩子都是苦出身。

  • 4 # 陪著他成長

    首先,溺愛肯定是不對的。

    哪個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那都是親生的,是媽媽身上掉下的心頭肉。但是,愛也要有分寸,有區別。分為痛愛和溺愛。

    家長應該痛愛孩子,但不應該是溺愛。家長想把一切都送給孩子的心情是誰都有,但是真對孩子好,就應該是讓他學會生存,學會獨立,學會為人,學會正確的價值觀,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獨自去拿到他想要拿到的一切。

    孩子的自私源於你給他灌輸的溺愛,當他習慣於被捧著被抬著,一旦習慣成自然,就會把霸道、自私、不饒人當成平常。

    有個81歲的中國老太獨自在美國亞特蘭大機場呆了3天。患有糖尿病的她,兩天兩夜沒閤眼。

    而造成這樣情況的,卻是她親手帶大的女兒和孫女。

    她的飛機是6號的,她的孫女卻在3號就叫出租車把她送到機場候機。後來,這位老太被自願者接到北京,據老太自己說,她老伴在文革時期就過世了,她一人撫養女兒,供她讀清華並留學美國。女兒生孩子後,又一手一腳撫養外孫女12年。

    可是,如此付出換來的卻沒有天倫之樂,只有冷言冷語。外孫女自大學畢業後,連一句“姥姥”也很少叫。

    於是,寒心的她放棄了綠卡,要回國。於是發生了孫女提前3天送她候機的事。

    哪怕是這樣,老太太卻還專門囑咐幫助她的志願者,希望這件事不要影響到女兒、外孫女的生活。

    有人說這樣的事只是個例,我對我的孩子好難道還有錯了?這只是這個孩子變成這樣了而己。可問題是,孩子本來只是一張白紙,你畫什麼樣他就會變成什麼樣。不懂事的白眼狼根本就是懂事的家長喂出來的啊!

    馬未都曾講過一個從吃相里看人品的故事。

    父親、兒子、兒子的好朋友一起吃飯。飯畢,父親對兒子就說了一句話:“你這朋友不可深交!”

    兒子很不理解,就沒把父親的話放在心上。沒想到後來因為一點兒小利益,這個朋友果斷拋棄了他,驗證了父親的話!

    父親雖不是神運算元,但他卻從“翻菜”這一動作裡看出一個人的自私來!

    父親總結說:“從吃相上就能估摸出這是個什麼樣的人!”

    家長可以自檢一下,下面這些常用語,你是否說過:

    “寶貝,你先吃。”

    稍有家教常識的人都懂得要等長輩一起開飯的道理。但是很多家長往往覺得孩子小,餓不得,所以總是讓孩子先吃,殊不知,這養成了孩子的自私。

    這點我贊同李玫瑾教授所講的:如果孩子和長輩同桌吃飯,應該等長輩動筷子了,孩子才開始吃。

    飯是家長做的,孩子什麼也沒做,憑什麼什麼都沒付出的孩子卻要先享受勞動果實呢?所以,孩子等長輩一同開飯實際上是養成孩子懂得尊重長輩,尊重別人。

    “你快吃這個,不然一會兒被人搶光了。”

    現代社會早就不再缺油少糧,吃飯還要“搶”的概念說出來恐怕有些丟人吧。

    經常遇到酒宴上一桌人等著家長給孩子先夾菜的囧況,一圈下來,孩子的碗裡是吃不完的菜,而不少大人卻無菜可吃。

    看到孩子喜歡的菜上桌,往往是恨不得整盤都夾給孩子。這樣的行為下來,孩子理解到的,就是“我喜歡的就必須都給我,不給我就是不行。”

    如此自私又霸道的想法,不是家長教的又是誰教的?

    “寶寶,這個最好吃,你吃這個。”

    誰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為什麼可以廣而傳之,正是因為孔融知道為別人著想,禮讓他人。

    把好的挑了,卻不管不顧別人的感受,這不僅僅是不懂得禮讓,代表的更是自私。

    每個家長都想把最好的獻給孩子,恨不得把天上的月亮都送給他。可是一眛滿足卻不是愛,而是殺。

    看多了少年犯的李玫瑾有這麼一句真句值得家長反思:

    孩子3歲時,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滿地打滾;可是當他15歲時,他可能會自殘、自殺,和你爭吵;當他20多歲時,可能會怨恨你,甚至攻擊你!

    李玫瑾教授還分享過她給女兒分橘子的故事:她剝了一個橘子遞給女兒一瓣,讓她拿給爺爺吃。然後,又讓她分別拿給了奶奶、大姑、爸爸。只剩最後一瓣時,李玫瑾想要給女兒自己吃。不曾想,女兒卻擱在了媽媽的嘴裡。於是她又拿了一個整個剝給女兒,並大大地表揚了女兒。

    讓孩子學會分享,享受到分享的樂趣,才會心中有別人,才不會成為一個自私的人。

  • 5 # 大愛之情

    家長對孩子的溺愛,這個從古到今什麼時候都有,只是沒有我們現在的程度深。不說古人,只說今人。我們一代的基本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老人對孫子的溺愛本來就沒有免疫力,比起對自己兒女的時候那簡直就是兩個人。所以導致了很多問題。但還算一般。可是在社會的大發展下。當兒女的孩子有了。那就是全家的寶貝了,什麼都緊著最小的孩子。可是在所有人的澆灌下,孩子卻長成了一顆歪脖樹。這就成了很多父母的無奈。

    其實這和社會的大形勢有關係,並不是那一個父母的過錯。所以現在的父母們。對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愛,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才想起來。不要對孩子太過管護也不要不管,孩子嗎?就是要父母來管的,不然還叫孩子嗎?只是管起來的方式方法家長們要懂得。不然也會適得其反。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儘量讓孩子多做些事,來增加孩子的信心,和孩子內心的情感,不至於讓孩子長成一個無情無義的人(有些重了)但是老人們說的三歲還是七歲看大看老的,還是有一定意義的。現在有的父母把孩子管的走路要抱,要東西一聲不松。還是孩子 呢!就對父母扇耳光,等等。一點都不知道傳統文化的意義。

    (弟子規適合所有人看的好書)

  • 6 # 若北說教育

    如果是從道理上講我想大家都會說我們不應該溺愛孩子,但是現實生活中又有那個父母不把孩子當成寶,不去溺愛孩子呢?我是一個兩歲女孩的爸爸,自打孩子出生那一天起我就認為愛他是我一生的宿命,對於女兒的愛無論怎樣也不能算是溺愛。當然愛是有方法的,溺愛的意思是對孩子過分的寵愛,這裡的度說明的問題是愛是有底線的,達到了溺愛的程度顯然已經是有些失衡了。

    中國古代有一個說法就是慣子如殺子,如果看到這個詞語的你已是為人父母的話,是不是有些恐怖。這句話有它的道理,孩子有一天是要走向社會的,家裡的嬌慣和溺愛會影響孩子在社會中的發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媽寶男?這就是個很簡單的例子,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沒有自主的想法,聽家裡媽媽的話,並沒有很明確的世界觀,因為從小溺愛,長大受害。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無論多大年紀都好像生活不能自理一樣,所有的決定都是家裡人做的,享受在家的襁褓裡不能自拔,很多時候對問題認識角度另類,實在不能苟同。說到這裡我想大家都知道溺愛的害處了吧。

    孩子終究是要長大的,適當的挫折教育很有必要,這是中國教育的通病,這一點我們應該學習一下日本,我這裡並不是在崇洋媚外,而是在客觀的評價我們的教育方式方法。未來的世界是共通的,我們想法設法給孩子最好生活條件,甚至溺愛,但是殊不知這對孩子來說或許是最大的傷害,所以愛要適度,寫給看到的你和我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口才是提升自信和能量快的途徑之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