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山林客

    陳氏太極拳自從陳發科到北京傳拳就斷了。陳照丕跟陳發科學拳後,離開北京。陳發科家傳的東西和新悟的東西真正傳給了陳照奎。

  • 2 # 咕咚940

    這四人是運動員,會競賽套路,也就是所謂的太極操,不會真正的太極拳。他們和整個體制內武術一樣,不屬於傳統武術範疇,更接近於體操和外家拳散打。

  • 3 # 憶甲申VS一世金戈豪情

    陳溝有一位老先生 陳百強(或祥 焦作方言口音重 外地人有時候容易不明所以) 為當世陳氏拳明家 可惜功夫地道 卻不如有心人擅長宣傳 遂不名於今

  • 4 # NDYY

    問:

    四大金剛中哪一位能最接近於陳照丕老先生的風格?

    答:

    單從外形而論,當是陳正雷老師。

    主觀上:師父陳照丕是陳正雷堂伯,陳正雷對太極拳及堂伯非常敬愛!亦師亦父,恩同再造!!

    客觀上:陳正雷幼年父喪母嫁,與大娘相依為命。吃百家飯長大,這個成長過程養成了他善良聽話的秉性。恰逢伯父回村傳拳如霖甘露,亦看到了人生的一絲曙光和希望!

    所以,陳正雷老師無論從性格、認識,還是從主客觀上來講。都不會隨意改拳,而是力求保真(原汁原味)。

    至於其它三大金剛,皆性格鮮明而各有特色。尤以陳小旺老師,善改拳架拳風而為最。

    那麼問題來了!!!

    拳架到底是一成不變對,

    還是不斷變化好呢???

    這恐怕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古人云:"類我者生,同我者死″。

    鄙人以為凡人凡藝若欲修真,

    須具備三大條件:

    一是先天之體(命);

    二為後天之心(性);

    三乃上天之法(師)。

    三合勤修,必成正果!

    所以,

    內情之得道得理;

    外象之得意忘形;

    方為得真得傳。

    變與不變,不在外形;

    得與不得,而於內容。

    佛曰:明白者不明白。

    同理:得真傳者不得!

    一己拙見,拋磚引玉;

    君見不同,有禮莫噴。

  • 5 # 天邊雲山

    太極拳架是根據個人多年練習後對太極的感悟而變,不是像誰不像誰,如拳架打的一模一樣,就完了,陳發科,陳照奎,都不曾練過陳家溝的拳架,新架是他們兩代人,在108式太極拳精煉而來,

  • 6 # 動靜相宜生妙韻

    要回答此問題――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陳照丕老先生的師承和人生經歷

    照丕先生(1893--1972),字績甫,溫縣陳家溝人,陳氏第十八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

    1. 關於陳照丕先生的師承

    按他在1935年出版的《陳氏太極拳匯宗》一書“自序”中所說:“餘少習拳術,稍窺門徑,嗣以遠遊經商,未得專純研練。民十年歸裡,復續前業,經延熙公、品三公及福生季叔指示。略有進境,愧鮮心得……”

    由上可知,先生幼承家學,後又經族中長輩名家――(叔祖陳延熙,也就是陳發科的父親;陳鑫,字品三,陳氏太極小架代表人物,著《陳氏太極拳圖說》及《三三六拳譜》等;及陳發科先生,字福生,照丕先生的三叔,是他把陳氏太極拳從陳家溝一隅之地在京城落地開花,並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弟子)――指導近7年有餘,可以說通陳氏拳大架、小架,拳藝精湛!

    2.先期經歷

    應該說,陳照丕是把陳氏太極拳帶入北京城的第一人。後又介紹其三叔陳發科進京,自己應邀到南京授拳。這樣,叔侄二人,一南一北,陳氏拳才逐步為世人所知……

    後來,隨著時局動盪,照丕先生先後輾轉南京、洛陽、西安、開封等地傳拳授藝。直至1958 年,從黃河水利委員會提前退休,回鄉傳拳……

    3.回鄉傳拳,培養後人

    據說,1958年,照丕先生回鄉探親。家鄉陳家溝由於連年自然災害,民不聊生,青壯年已投往他處,留守在家的老弱婦孺衣食難保,練拳者更是寥寥無幾。陳家拳後繼無人,瀕臨中斷!老人家甚是痛心,提前退休回鄉後,在自己的住處自費辦學,義務交拳,以培養後人――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即後來的陳氏“四大金剛”)及陳夢松、陳慶州等一干人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跟隨老人學拳的,直至1972年老人去世……

    所以說,單憑――在那個特殊年代,老人能主動回鄉,擔起義務傳拳、培養後人的重任,哪怕遭受迫害,仍始終堅持,使陳氏拳得以中興――這一點,“陳氏太極拳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老人當之無愧!……

    二:關於“陳氏四大金剛”等人的拳風特點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

    一套拳,一個師傅,十人來學,就有十種練法!比如――

    陳小旺――厚重; 陳正雷――內斂;

    王西安――簡捷; 朱天才――頓挫、美感

    另外,還有陳夢松的低拳架;陳慶州所謂的“尊古架”等等!……

    ――雖說拳理相同,師出同門!

    但由於後天的身體條件、練習方法、參悟程度以及不同的性格特點等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逐漸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拳風!

    三:至於說誰更接近照丕先生的風格

    個人認為――

    四人之中,應該屬陳正雷老師接近,因為:

    1.四人之中,陳正雷年紀最輕,當年照丕先生返鄉之前,年少的他可以說生活條件很苦,食難果腹,還要照顧時而有瘋病的大娘,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練拳,對太極拳,當時他是一張白紙!

    2.照丕先生回鄉時,陳正雷也只有8-9歲的年紀,照丕先生作為他的親伯父,生活上關照,拳藝上開導,拳架上啟蒙影響較大!

    3.照丕先生後期的《太極理論十三篇》,他抄寫多遍,應該說拳理上影響也很大。

    另外,少時的生存環境養成了他內向、順從聽話的性格,加上照丕先生14年對他的種種影響,所以說四人之中,他的風格應該比較接近!

    而其他三位老師,年齡上分別長陳正雷4--5歲不等,在照丕之前都或多或少接觸了太極拳,後來又從師學藝。從後來的演練看,體現個人的風格更多些。

    四人之外,陳夢松可能最接近,因為當年照丕先生回鄉後,陳秋雷、陳夢松父子對他生活照顧較多,加上直系的親情關係,照丕先生對自己的孫子傾注心血也理所應當,觀其低架拳路是很吃功夫的!

    況且,照丕之後,四人又師從陳照奎先生學習了新的拳架,雖拳理相同,但難免相互影響!而陳夢松始終在延續原來的拳架。

    ――那麼到底該不該變?變與不變,哪個好呢?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個人認為,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拳理”!應該在“拳理”的指導下,學以致用,活學活用,根據自身條件,發揮出屬於自身的最大優勢。

    一味地守舊而不創新,一味地模仿而不突破,那不叫“傳承”。

    正如有人所說的:學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進,似我者死!……

  • 7 # 武志平7

    拳無正路,誰練是誰的,每個人都有不同風格,說什麼密集,古人把武術神話了,神鞭電影,就己說明,什麼刀槍不入,揮手成粉,一指穿石,隔空打牛,等等都是吹牛,真有本事還用槍炮原子彈,找一干名武林高人一起發功,小日本沒了。

  • 8 # 李佔朝

    這個問題有些複雜,太極拳本身是以理為先,寫拳先明理。現在是練拳先交錢,世道變了。以拳為本,拳就會好,以錢為本,拳就次之。真實情況是有的人為了賺錢,為了體現自己的東西,展示自己的風格,或多或少都改了。原因自己想去吧。最原始的沒有任何改動的是陳照丕的外孫,冉廣耀草根平民大師,練一輩子拳,教一輩子拳。教的原汁原味太極拳。可惜很多人不知道。因為不出名。

  • 9 # 亮哥何

    四大天王先是陳照丕教,後期是陳照奎教,陳照奎是陳小旺的堂叔,作為父子,陳照奎的拳最接近陳發科。從已知的影片和名聲來看,陳小旺當之無愧

  • 10 # 人神瞎侶

    陳照丕的外孫楊松泉先生。很低調地在北京教拳幾十年。我曾問為什麼其他在村裡跟照丕先生學拳、後來被叫為大師的拳不一樣?楊師父說一是個人感悟,二是單教和班教的差別。原話記不得了,就是這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直播為什麼都這麼火?看直播的都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