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二小姐丫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鑑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鑑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鑑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鑑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鑑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鑑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而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歷史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崩潰,封建制度確立.這一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在以下方面:

    (1)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中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係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透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2)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程序,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 2 # 心理與管理諮詢

    春秋戰國文字上追甲骨文。承接金文,實乃大同小異。如同現代歐洲各國文字,差別不大。對於當時文人階層,掌握不成問題。

  • 3 # 紫氣東來—天圓地方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孔孟之道、墨翟之學盛行。

    此時正是五霸爭雄、煙雲四濺之時,民不聊生。孔子周遊列國而不為帝王之所用,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以來歷經滄桑;至平王東遷國勢日衰,仁王之道衰也!

    孔子學禮,著《春秋》行以大義;導人以善行……欲以禮義崇魯國。然魯以弄臣專權學無所用,終至流亡烈國。

    孔子欲以禮義廉恥來說王之道,然而春秋戰國時期弱肉強食;自周禮失道以來皆無可能。故孔孟之道不為帝王開疆拓土之所用哉。墨家、法家、縱橫家…………皆以所學欲以上聞諸候,明達四海。

    故孔孟之道,雜以法家、術士、縱橫家……文風四起,更迭無次。范蠡、范雎、蘇秦、張儀、百里奚…………等文人傑士佐國揚名立萬也。時勢造英雄,英雄造就了時勢!

    秦始皇一統天下,車同軌、書同文;度量衡……此時才是真"正一統。焚書坑儒故再難有文道大興,歷史從此改寫……

  • 4 # 凝超

    從經濟根源看,生產力發展出現多種經濟基礎並存局面;從政治狀況看,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時代變革;從階級基礎看,階級結構、關係十分複雜,代表不同階級立場的思想家競相湧現,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不同見解,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出現了“諸子百家”。所謂“諸子百家”,其實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從社會環境看,在諸侯割據稱雄的時期,統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的文化專制主義。相反,各諸侯國競爭招徠人才,禮賢下士成為社會風尚,使各個學派都有了發展機會。從學術環境看,不同派別的代表人物爭先恐後著書立說,宣揚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從而奠定了以後中國文化發展的精神文明的基礎,決定其發展方向,是中國學術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從傳承影響看,“智慧精華,惠澤千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以後2000多年中國古代文化學術發展的道路、特點及其中的各種問題、思想(除了佛學的傳入之外)都可以從先秦百家爭鳴中追溯到其源頭: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從歷史啟示看,百家之學之所以能夠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良好的發展,是同這一時期的思想自由的氛圍分不開的,思想自由是百家爭鳴留給後人的一條重要啟示。沒有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國後來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繽紛。

  • 5 # 鐵坦尼克號

    提問有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文字都沒有統一會出現文化巔峰?第二文字不同的的各國各地是怎麼交流的?

    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

    關於怎麼交流的,這個很好說明解決。周朝建立初期,實行分封制,開始有了各分封國各諸侯國。只是後期周王朝開始衰落,各諸侯國開始凌駕於周王朝之上。宗主關係開始破裂。但無論怎樣周王朝都是正統,各國名義上都還是要周王朝下屬分封國自稱。周王還是要被稱為周天子。秦國國王就不能稱為秦天子,齊國國王不能稱為齊天子等等。

    言歸正轉,因為周朝是周文王姬昌建立的。所以周朝的官話是以國都西岐地區語音為基礎而確定的,我們暫且稱之為周朝普通話,古時稱為雅言。所以說那時就有了官方語言,叫西岐話。到了公元前770年左右,國勢漸微的周王朝在周平王領導下東遷洛邑(今天洛陽附近),然後這時候是以洛陽地方話為基礎確定了東周的官方普通話(雅言),各國之間的精英階層,都是需要懂雅言的,因為彼此間交流都是用雅言的。因為有了雅言所以才有了孔子可以到各國去講學,才可以去宣傳自己的仁義禮智這些價值觀,因為有了雅言才有張儀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打破六國“合縱”聯盟,因為有了雅言才有了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掛六國相印走上巔峰。

    備註:周平王的東遷是春秋戰國的開始

    關於雅言,春秋戰國是大動亂大變革時期,普通的老百姓基本上沒幾個人識字,他們除了當兵打仗,不太可能遠行,也沒有要懂要學習雅言的必要。真正懂雅言的都是認識字的,都是各國文化階層各國精英階層,他們要透過為各國國君效力賣命來賺取自己的生存資本。可能某精英分子今年在魏國效力,明年就在齊國了呢。打個比方孫臏?

    回到第一個問題:

    為什麼文字沒有統一會出現文化巔峰。

    春秋戰國時期,通用文字為篆體,大篆。各國的書寫方式格式或者有點不同但不阻礙交流,不阻礙辨別。因為是當時期是大變革大動亂時期,總體的大趨勢是由分裂走向統一,各諸侯大國強的越來越強小的諸侯國會被吞併滅國。所以各國都是卯足了勁變革變法,重用人才以使自己國家強大起來。在這個大背景下,才有了各地人才開始提出自己的治國理政思想。儒家的仁義禮智,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法家的法治,富國強兵等等,這些都是用來幫助或者影響管理階層而提出的一些見解,思想主張。他們希望自己的思想主張能改變社會,改變一國的國家治理方式,目的是促進國家變革發展,社會進步發展。人民能安居樂業。

    綜上所述:

    1:春秋時期文字和語言方面溝通交流障礙是有但是不大,因為有交流溝通的標準。雖然可能不太標準,但是精英階層是可以做到的。

    2:百家爭鳴的是為了促進國家社會變革進步大背景下,各流派階層提出來的思想主張。因為時代變革發展的需要推動了百家爭鳴的出現。

    商鞅變法不就是很成功嗎?他也算是法家的思想主張的實踐了。

    3:就是鐵器在那時開始運用了,農業上出現了鐵犁牛耕,生產力上去了,農業水平就上去了。溫飽的解決促使做學問的人多了。

    4:周王朝衰落,禮崩樂壞。官方的一些教育機構,暫且叫官學。官學從圍牆走了出來,普及民間,民間私學興起。你有錢或者地方政府支援你就可以辦私學,辦協會。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貴族權臣就喜歡養幕僚,養門客。平時這些門客幕僚就是沒事做,大家聚一起聊聊天發表下當下時局的見解,自己治理國家有什麼獨到見解。這些都是促進了思想流派的發展。戰國四公子指魏無忌、趙勝、黃歇、田文這四人就是代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論語》中的人名為何都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