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渡岸孤山
-
2 # 使用者95772738631
劉邦選擇了封分制與郡縣制並存的封建制度。項羽要恢復舊的體制做霸王。劉邦要做皇帝,項羽只想為王。劉邦人越打越多,項羽雖然能打,卻越打越少。用人方面劉邦也高過項羽很多。
-
3 # 愛國永遠
項羽出自武將世家,小時曾立言要學萬人敵,可見他心中以此為傲。劉邦出自民間,有一股無產者的狠勁狼性,比較灑脫不比項羽死板!所以最後他勝利了。這不僅是命運的選擇更是階級的選擇!新一代的無產者破落戶戰勝了舊的封建領主階層!
-
4 # 小杰文章影片
劉邦為何能在楚漢戰爭取得勝利?這個問題很多人有不同的認識,有的人說劉邦運氣好,有的人說劉邦會用人。這種說法也就從另外一個方面說項羽運氣差,項羽不會用人,各方面都不如項羽,所以他才最終失敗。
不管從什麼角度講,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這個問題,韓信是最有發言權的。為什麼說韓信最有發言權呢?
大家都知道,韓信是楚華人,剛開始當兵的時候的時候,就在項羽的軍隊裡做了一個燒飯伙伕,也就是我們今天說部隊裡炊事班做飯的。
但韓信這人比較牛逼,志向遠大,先是接觸鍾離昧,後來再鍾離昧的推薦下,有來到項羽的大帳跟前,做了一個執戟郎中,這個位置就相當於給首長當警衛員,每天可以近距離接觸項羽,對項羽一舉一動很清楚。

韓信接近項羽,就是想找個機會,讓項羽給自己一個機會帶兵打仗,或者說想把自己對戰爭的一些建議告知項羽。
但他試了幾次,發現項羽比他還牛,根本不屌他。
後來,當項羽進了咸陽,以為天下從此太平,解散了楚軍和個路諸侯的兵馬,分封各路諸侯回自己封地去享受太平日子,自己也頂著“西楚霸王”的封號回彭城老家。
韓信一看項羽這貨把一手好牌打得爛成馬了。
於是偷偷就投奔漢王劉邦去了,他覺得自己跟著項羽混社會一點前途都沒有。
劉邦進駐漢中後,人心思歸,劉邦也想學秦始皇再次統一天下。蕭何引薦韓信做漢軍大將軍,剛開始劉邦有點不放心,於是有一天夜裡,他把韓信叫到自己辦公室談話,想聽聽韓信對項羽的評價怎麼樣。

韓信說你爭霸天下的主要對手是項羽,但項羽成了不大事,劉邦問為啥?韓信說,專案有五個弱點,而且都是致命的,你聽我給你一一分析;
第一、項羽的勇是匹夫之勇。也就是說項羽力氣大,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個人英雄主義者,相信什麼事情,只要他一出馬,就立馬能擺平。
第二、項羽的仁是婦人之仁。大仁不仁,不仁則仁,項羽做什麼事情女人習氣太重,成不看事情。
第三、項羽不居關中且誅義帝,諸侯不服。得長安者得天下,項羽放著關中富饒之地、帝王之地不用,卻屁顛屁顛的返回彭城。還派英布殺死了義帝,成了天下公敵,別的不說,光這兩件事情他做的太臭,缺乏政治眼光和手段。
第四、項羽殘暴虐民,失天下民心。新安殺死20萬秦軍,火燒阿房宮,把關中老百姓的心都傷透了。
第五、漢軍人心思東歸。最後這一點一半是真,一半是韓信想拍拍劉邦的馬屁。
韓信最後說,有了前面項羽種種的不足,你劉邦要當天下共主也就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你還猶豫個毛線。
韓信講的五條理由堅定了劉邦的反楚決心,可以說,韓信對自己的前老闆還是認識深刻的,幾乎一針見血的看出了項羽的先天性不足。從這幾個方面可以看出,項羽失敗真正是敗給了自己,跟別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所以,楚漢戰爭,最終劉邦取得了勝利。
-
5 # 家庭理財顧問
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勝利,項羽的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除了政治上、經濟上的得失,以及其他因素外,就軍事角度而言,雙方在作戰指導上,即戰略指導思想以及戰役指揮諸方面的得失,也導致了漢勝楚敗的結局。韓信所說:項羽是萬夫之勇所賜,現分析如下:
先說項羽。項羽雖然英勇善戰,但在戰略指導思想上缺乏深謀遠慮,因而導致他在戰役指揮上出現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誤,喪失了一個又一個致勝的良機。
本來滅秦後,項羽一直把劉邦作為頭號敵手,甚至打算在鴻門宴上殺掉他,最後雖未殺劉邦,但也將他分封到地處邊遠的巴蜀、漢中地區,並以“三秦”扼阻其東進的道路。但是後來當項羽面對田榮叛齊與劉邦東進的局面時,在攻齊還是擊漢問題上竟然輕信劉邦的謊言,採取了“先齊後漢”的錯誤方針,甚至在劉邦已基本佔據關中之地,並繼續向東發展,楚軍將陷於兩面受敵的被動境地時,仍然堅守此方針不改,最後終於坐視劉邦的勢力不斷擴大,甚至攻陷了自己的首都彭城;彭城大戰後,項羽奪回了戰爭主動權,在戰略上重佔優勢,但是他不從戰略全域性著眼,只顧專與劉邦主力在正面戰場撕殺,不注意鞏固後方,結果始終未能擺脫腹背受敵、兩面作戰的被動局面,被劉邦牽著鼻子東奔西跑,窮於應付,疲於奔命,結果將戰爭主動權逐漸讓出,最後落得主動媾和,進行戰略後撤的結局;鴻溝媾和,楚軍已處戰略劣勢,但項羽居然輕信一紙空文的約束力,不作任何戒備即領兵急速後撤,從而給劉邦乘勝追擊創造了難得的戰機;退守垓下,不返江東,是項羽戰略上的最後失策。當時儘管項羽在中原爭霸的失敗已成定局,但從固陵後撤時他尚有十餘萬的精兵強將,如果他能早下決心,迅速將人馬帶回江東,以江東的人力物力,加上長江天險的阻隔,與漢對抗,甚至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東山再起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項羽引兵至垓下便駐兵不前,企圖以士氣嚴重受損之兵與三面圍來的優勢追兵決戰,豈有不敗之理。
縱觀楚漢戰爭中項羽用兵,多為走一步看一步,缺乏全盤考慮,沒有長遠的戰略策劃,加之他又不願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以致處處被動,終至全軍覆沒,自刎身亡。
反觀劉邦的戰略指導思想始終運用正確。
秦亡以後,劉邦能認清漢弱楚強的客觀形勢,在鴻門宴上及項羽分封時,採取忍讓待機的策略,不作以卵擊石之舉,以圖東山再起。待田榮等起兵反楚,項羽北上擊齊時,劉邦又能抓住戰機,迅速揮軍東進,順利奪取關中,並乘虛攻佔楚都彭城;彭城兵敗後,劉邦及時變進攻為防禦,以持久戰對項羽的速決戰,在正面戰爭積極防禦的同時,還開闢了北方、南方、敵後3 個戰場,極力擺脫被動,爭取主動,終於使強弱易勢,為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待項羽智窮力竭,形勢發生根本變化時,劉邦又能迅速集中優勢兵力,轉入追擊,最後終於全殲楚軍於垓下。
在戰役指揮上楚漢雙方均有許多成功之處。如項羽破田榮於齊,大敗劉邦於彭城,擊敗英布於九江,破滎陽、下成皋,兩敗彭越,固陵反擊等,甚至垓下突圍後,在東城以區區28 騎,打得數千漢軍潰不成軍,不能近身,臨死前還徒步殺傷漢軍數百,這些均顯示出項羽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叱吒風雲、雄冠諸軍的英雄氣概。但是這些區域性性的勝利,對戰爭全域性不起決定性的作用。劉邦在戰役指揮上,如成皋相峙,兩次調動項羽回軍東顧,一次調動楚軍南下,使楚軍疲於奔命,自己則變被動為主動;指揮韓信、彭越,爭取英布開闢北方、敵後、南方3 個戰場,分散楚軍兵力,緩解正面壓力;乘項羽回軍,兩次失而復得成皋;最後指揮幾路大軍,聚殲楚軍於垓下等等,也均為成功之例。
楚漢雙方在戰役指揮上也各有失敗之舉,如。項羽失敗之舉,如:劉邦東進,只派曾任吳縣令的鄭昌,以少數兵馬西拒漢軍,導致劉邦長驅直入,鄭昌也被俘;彭城大捷後,沒有窮追劉邦,使其得以喘息,在滎陽、成皋一線扼阻了楚軍的西進;楚軍兵到熒陽、成皋後,未採納范增急攻2 城的建議,最後雖下2 城,但已在戰略上喪失了兩三個月的寶貴時間;固陵之戰取勝後,沒有乘勝擴大戰果,全力猛攻固守待援的劉邦軍,而是與其相峙,坐等幾路大軍來攻,從而喪失這最後一次可以致勝的機會;垓下被圍,中張良“四面楚歌”之計,棄全軍10 萬人於不顧,僅引800 騎突圍而逃,為自己留下了一個不光彩的結局。劉邦失敗之舉,如:下彭城後,為暫時的勝利衝昏頭腦,在楚軍主力絲毫未損的情況下,毫無道理地只知飲酒高會,而疏於戒備,結果56 萬大軍被楚3 萬騎兵橫掃,慘敗而逃,眾諸侯也背離而去,戰略上由主動變為了被動。不過由於劉邦有眾多謀士、良將的扶助,他本人又能採納部下的正確建議,及時糾正失誤,終於取得楚漢戰爭的最後勝利。
回覆列表
項羽自詡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一個統帥是不需要自己上戰場拼殺的。應該知人善任,運籌帷幄。劉邦就懂得這一點,所以劉邦就用了蕭何,韓信,張良,最後戰勝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