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覺得絕不屬於偶發事件,而是針對楊家(主要是楊國忠)的一次策化。也是楊家的報應來了。
4
回覆列表
  • 1 # 科幻故事鋪

    本人認為有策劃,但是發生時間卻提前了,安史之亂成了馬嵬坡兵變的催化劑。為什麼這麼說?

    第一,安史之亂打著要求處死楊國忠的旗號叛亂,也就是清君側。唐玄宗倉皇逃跑後,來到馬嵬坡,兵變時表面打算就是除去楊國忠以變可以與安祿山遙相輝映,其實是無論怎麼說法,目的就是除去楊國忠,殺掉楊貴妃。

    第二,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去了四川。而太子李亨去了北方,並且自立為帝,這有力的說明,馬嵬坡之變是有策劃的。但是蓄謀已久,本來也可能是要搞宮變,誰料到安史之亂爆發了,皇帝逃出了皇宮,所以馬嵬坡之變是伺機而動。

  • 2 # 國史春秋

    馬嵬坡兵變是陳玄禮策動,與太子李亨沒有關係,雖然兵變之後李亨父子分道揚鑣,李亨又另建政權,表面上看馬嵬坡兵變成就了李亨,但是他的稱帝之路更有複雜的原因,而他並不是最大的受益者。另外李亨也沒有策動兵變的膽量,而兵變的目標很明確,就是除掉楊國忠的家族勢力。那麼楊國忠倒臺又誰有利?顯然是唐玄宗,其次是陳玄禮,因為楊國忠就是玄宗皇帝謝罪天下百姓的一個人替罪羊,好比武則天殺酷吏周興和來俊臣是一個道理。對於陳玄禮來說,如果到了蜀中楊國忠的一畝三分地,很難保證了手中的權力和利益不受侵犯,所以他更希望楊國忠死。

    事實上,陳玄禮在發動兵變之前曾找太子李亨商量過,李亨雖猶豫不決,但沒有態度曖昧或是半推半就。當陳玄禮出來的時候,士兵已經譁變,楊國忠被殺,驛館被圍,不難看出士兵們許多天來堆積的憤怒情緒。

    楊國忠被殺是必然。首先玄宗皇帝已經醒悟,如果想要恢復大唐江山,必須重拾民心,沒有老百姓的支援,一切都是空談。所以玄宗出逃的時候,當楊國忠又是燒官倉又是燒橋樑時,玄宗下令制止,因為叛軍得到官倉的財寶就會減少對百姓的傷害。但是光有這些還不夠,為平息眾怒,必須殺掉禍國殃民的楊國忠。所以當士兵情緒失控的時候,唐玄宗只惋惜楊貴妃,認為只有她是無辜的。

    楊國忠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利己主義,他早些年與李林甫鬥,以及後來和安祿山爭,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楊家的權勢,沒有一絲一毫的從發點是為了整個唐朝的利益。

    哥舒翰據守潼關,郭子儀、李光弼側面夾擊叛軍,本來形式大好,勝利在望。但是楊國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讒言哥舒翰擁兵自重,蓄意謀反,結果昏聵的玄宗聽信他的鬼話逼哥舒翰出兵,導致二十萬大軍灰飛煙滅。

    最終的從逃入蜀,還是出於楊國忠的私心,因為他是劍南節度使,四川是他的地盤兒,到了那裡還是自己的天下,所以他極力主張玄宗皇帝逃往蜀中。

    所以楊國忠千夫所指,陳玄禮為效忠玄宗有意發動兵變。楊家勢力全部被剷除後,玄宗皇帝輕裝上路,很從容的給了太子李亨3000兵馬,讓他“攻克長安,收復失地”。

    由此可見,李亨此時還是玄宗皇帝呼來喚去的一個跑堂的,很明顯玄宗的想法就是一個幼稚的笑話,大唐數十萬兵馬都擋不住安祿山,李亨三千人馬的命運不過是一堆炮灰。玄宗皇帝的目的真實用意是想讓李亨託一下安祿山的後腿,好為自己爭取多一些逃跑的時間。出乎意料的是,安祿山只顧花天酒地的禍害,並沒有追殺玄宗。李亨也總算聰明一回,並沒有去以卵投石,而且第一次為自己做主,跑到靈武組建了一個由二十多個大臣組成的落魄小朝廷。正當李享一籌莫展的時候,郭子儀率軍回援。由此可見,李亨稱帝並不是精心策劃的結果,所以馬嵬驛兵變也不是李亨策動。

  • 3 # 安隸金的情感樹洞

    01

    為了自己的打算,這場策劃成了太子李亨的人生轉折點:

    安史之亂,致使玄宗攜群臣逃命。最佳目的地是四川,楊國忠楊氏家族苦心經營的地方。

    而真的到了那裡,玄宗還能不能做皇帝,李亨自己還能不能活命,就有待考慮了。

    當時,禍國殃民的楊國忠已激起了民憤,讓軍民、大臣們恨不得而誅之。只需一條導火索,就可引導一場兵變。李亨必須得抓住這個機會。

    玄宗的兒子們那麼多,有權勢的也不是李亨自己一個。可是在紛亂的局面裡,太子的身份卻只有一個。

    所以楊國忠必須死。玄宗的權威性也得大打折扣,才有自己上位的機會。

    02

    明面上是陳玄禮主導,給他力量的還是太子這個“未來皇帝”的身份:

    御林軍總管已經年旬七十,很老矣的年紀,可皇室朝廷的根本還得延續。所以,他賭著上了太子這條船。

    玄宗的昏聵已經喪失了大部分民眾的信任,權威擁戴性,已經消減。可權欲之心,卻依然炙熱。

    楊貴妃和楊國忠的死,是在忤逆他的威嚴下進行的。群臣也不敢,讓玄宗穩定下來後,問罪於自己。

    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李亨也在自私的考慮裡,想著熬死玄宗,然後自己登位,也不知道會是猴年馬月的事情。

    索性,也趁著混亂洗一次牌,在身邊人的提醒裡,群臣的擁戴上,果斷地登上皇帝之位。

  • 4 # 胖嬌娃

    其實這件事,我個人更偏向於主謀是唐玄宗。

    主流大部分看法都認為“馬嵬驛兵變”的主謀者是太子李亨,執行者是陳玄禮,誅楊國忠,逼迫玄宗殺楊妃。或者這只是一起未策劃偶然事件,被太子李亨順水推舟而已。

    但很少有人認為玄宗便是這起兵諫的策劃者,因為這樣未免顯得帝王太過無情,使得“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更顯諷刺,對於皇帝的輿論是十分不好的。

    陳玄禮從玄宗青年時期便開始追隨他了,史書上有明確的記錄他參與了玄宗策劃的誅殺韋后及安樂公主的記錄,那麼他追隨玄宗至少有四五十年的時間,馬嵬坡兵變時,他任禁軍龍武大將軍,是負責皇帝安全的最高軍事指揮官。這樣一個皇帝的心腹禁軍統領,讓皇帝可以放心交付性命的人,一直備受打壓的太子李亨可指使不動。

    有人說他正是因為身為玄宗的心腹,想要替他除去憂患,才策劃馬嵬坡事件。但是,一個皇帝,一個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皇帝,最不需要的就是別人替他操心做主,敢做他的主,那個人怕是壽星公上吊--嫌命長了。而且陳玄禮能作為玄宗心腹如此長的時間,他想必是個只聽信玄宗的人,而且本身性格較謹慎。

    再有,如果他真的是聽太子李亨指使,誅殺楊國忠後,又逼迫玄宗殺死自己心愛的妃子,他為什麼不跟著李亨一起跑了呢?反而留在玄宗身邊,不怕玄宗嫉恨,找個緣由殺了他嗎?(可以參照一下蔣是如何對待兵諫的楊和張)

    而且陳跟玄宗從蜀中回到長安,也未被肅宗李亨起用,而是一直跟隨玄宗,直到病死。

    而說是偶然事件吧,我想這些玄宗精挑細選的保護他安危計程車兵沒那麼容易叛變,在危難時刻去要挾皇帝,他們難道不怕被報復?過後,還把玄宗一路平安的護送到了蜀地。而且陳玄禮還在兵諫前跑去聯絡了太子親信李國輔,這就一點也不像偶然事件了。

    至於玄宗為什麼要殺楊國忠,我想是因為他那顆被安祿山造反氣到發昏的腦袋終於理智迴歸了。

    潼關未失手前,他應該還是很有信心的,因此依然迴護楊玉環、楊國忠,但潼關失手後,他信心徹底喪失了,於是丟下文武百官與百姓,趁著夜色帶著1000多人逃跑了。他決定往蜀中跑,這地方又是楊國忠極力推薦的,理智迴歸後,連同智商一起上線的是他對楊國忠的猜忌。

    楊國忠早年曾在蜀地從軍,蜀地就是他起家的地方啊!前兩任的劍南節度使都曾是楊國忠的親信,楊國忠本身也遙領劍南節度使,楊黨在蜀地經營了20幾年,把握軍政要權,可以說楊氏一黨,在蜀地黨羽遍佈,經營頗深。

    所以楊國忠要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理智上線的玄宗就很害怕了,想想他的前輩隋煬帝不也是跟他一樣,扔下官員百姓跑到江都,身邊跟了個宇文化及,他身邊跟了個楊國忠,隋煬帝被殺了,那他呢?想到這裡他就恨不得立刻殺了楊國忠,但是不行啊,楊氏在蜀地經營那麼多年,自己要拿楊國忠開刀了,蜀地的官員還不得亂了套了?

    所以玄宗必須要是逼不得已才殺了楊國忠。

    所以在殺楊國忠時,楊氏黨羽,副相韋見素被陳玄禮保了下來 。

    還有嘛,安祿山造反的口號不就是“討伐楊國忠,清君側”的嘛! 看看前輩漢景帝,痛殺了晁錯,七王之亂不就平息了嘛!而後輩建文帝就是扛著不殺齊、黃二人,你看看,他叔叔就上位了!前後一分析,楊國忠必死啊!

    對於楊玉環,我相信玄宗可能真的不忍心下手,可是,親愛的,我愛你,但我更愛我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東魏名將高敖曹?